卖水果里藏着“课改”的学问
2018-01-25任长安渭南市实验初中陕西渭南71400014000
任长安(渭南市实验初中,陕西渭南 71400014000)
某小区附近有三个水果摊,一位老太太出来买苹果。三个摊主都在贩卖水果,但结果却不同。分析老太太与摊主“买卖水果的过程”,这里面藏着“课改”的学问。
当老太太走近第一个水果摊,问:“苹果怎么样啊?”摊主A回答:“老人家,您看看我的苹果,不但个儿大,而且还保证很甜,特别好吃。”老太太笑了笑走了,一个都没有买,径直向第二个摊贩走去。摊主A为什么一个都没有卖出去呢?因为老太太需要苹果,但不一定需要甜的。摊主A一味地夸自己的苹果个大且甜,却不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你觉得好的产品,未必是顾客需要的。如果按照这种模式上课,我们称之为“照本宣科”。教学定位在厘清文本的内容结构,把握文本的重点难点,分析文本的“专家”表达,自己讲授的内容就不敢越雷池半步。但如果教师一味地按照既定的环节走教学流程,不关注学生的情绪、注意和思维状态,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对文本的需求和感悟,教师独立独到解读文本的能力,也在无形之中被削弱了,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老太太来到第二个摊主B面前。摊主B打招呼:“老人家您好,买点啥?我这里种类齐全!”“我要买酸一点儿的苹果。”老太太说。“有啊!这是刚进的国光苹果,酸的。”“给我来一斤吧。”商贩B为什么能卖出去一斤苹果?因为摊主B满足了老太太的需求,了解到了顾客真实的、具体的需求,老太太是来买苹果的,而且要的是酸苹果,她的需求和一般人有差异。多问了一句话,买卖就成了。那么,我们在教学中,怎么了解到学生的需求和差异呢?一是在自主学习环节,鼓励学生通览预习提纲,初步感知学习内容,教师通过检测、提问等手段了解学情。二是在检测评价环节,教师通过批阅作业、辅导谈话,进一步了解学情,调整问题及情境预设,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三是在精讲点拨环节,教师察言观色,点要害,抓重点,解疑难,排障碍,以连续追问和补充点拨代替单一的讲解,注重启发思考,拓展思维空间。这样的课堂很不错。
老太太意犹未尽,又来到第三个摊主C面前。摊主C与老太太你一言我一语聊开了。“老人家您好!想买点啥?”“酸苹果。”“一般人买苹果都想要又大又甜的,您为什么会想要酸的呢?”“我儿媳妇怀孕了,想要吃酸的苹果。”“老太太,您对儿媳妇可真是体贴啊!您儿媳妇将来一定能给你生个乖孙子。前几个月,这附近也有两家要生孩子,总来我这买苹果吃,你猜怎么着?结果生的孩子都又白又胖,真招人喜爱!老人家,您要多少啊?”“来二斤吧!”老太太被摊主说得高兴得合不拢嘴了,便又买了二斤苹果。摊主一边称苹果,一边向老太太介绍其他水果:“橘子不但酸,而且含有多种维生素,特别有营养,尤其适合孕妇。您要给您儿媳妇买点橘子,她一准儿很高兴。”“是吗?好,那我就再来二斤橘子吧!”“您人真好,您儿媳妇摊上了您这样的婆婆,真是有福气!”老太太从此成了摊主C的“常客”。摊主C的经营理念与前者有何不同?他能做到了解需求、及时评价和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欲求,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很不一般!他倾听并分析客户的需求,老太太之所以要买水果的根本原因是儿媳妇怀孕了。他还进行了及时的引导,“橘子不但酸,而且含有多种维生素,特别有营养,尤其适合孕妇”。他不但了解到了顾客真实的、具体的需求,还了解到了需求背后的原因,并顺势而为,开发出了增值业务,固定了这个顾客。
故事讲到这儿,老太太为什么成了摊主C的长期主顾,就很明白了。同样都是卖水果的,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服务,就会有不同的效果。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教师如果像摊主C一样,教学能从学生的兴趣和现有的学情出发,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注重学生的发展,学生就能亲其师信其道,不但在课堂中努力学习,课后还会积极思考,将理性的价值内化为自觉的行动。这样的老师会让学生终身受益,终生难忘。这样的课堂教学,生命在对话,情感在碰撞,智慧在分享,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才是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