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试题导向 提升学科质量

2018-01-25王毕珍三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福建三明36500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8年26期
关键词:育人学科德育

王毕珍(三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福建三明 365000)

中考试题作为考试评价的载体,既承载着对初中三年学科教学结果的检测功能,更担负着对未来学科教学的引领和导向作用。综观近年福建中考思想品德学科试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凸显了对教学的导向作用。

一、价值引领:彰显学科立德树人育人功能

德育课程的价值和实质在于育人,中考试题常以立德树人为立足点,将“德”的考查,渗透于对富有时代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意识等方面的考查之中,通过“点”“面”结合,彰显学科的育人功能。针对试题导向,教学中应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

一是以时政热点为载体,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培养政治认同。学科育人的载体需要与时俱进,时政热点的鲜活性和时代感,使其成了学科育人的有效载体。如通过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在国际上地位和作用的提升等具体事实,折射出我国全方位发展的成就,从而全面激发起学生“厉害了,我的国!”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发挥出时政教学的正确价值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

二是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体悟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学科德育功能的发挥应做到认识与体验相结合,从体验中获得的感悟,更有利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诸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法治意识等对国家和自身的意义,明确自身对国家和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中国人。同时基于学科的性质和内涵,可以将育人的视角投向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将其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使学科教学真正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三是关注差异,让育人目标落地生根。学科育人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认同且能够适应社会需要、健康生活、负责任的合格公民,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又决定了育人的策略应是多样的。在学科育人中,应树立融合意识,如将心理学与德育课程相融合,借助心理活动形式,把育人目标渗透其中,使育人呈现个性特征,提高育人实效性;再如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个人的成长历程,应成为学科育人重要的融合点。只有真真切切地帮助学生解决个性化成长中的问题,学科育人目标才能落地生根。

二、情境构建:多维视角挖掘生活教学意义

德育课程建构的基础在于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生活是德育课程的一条主线,它与理论逻辑这另一条主线,共同撑起了学科架构。中考试题借助生活的情境构建,处处呈现出了生活的韵味。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生活化教学的根本意义,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正确认识生活,在正确认识生活中健康成长。实现以生活为主题的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树立大生活观。德育课程的生活化教学其根本在于引导学生领略生活真谛,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在教学中可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去梳理生活,国家生活包括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生活,它影响着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社会生活主要是指社会日常生活方面,而事实上它既是国家生活的微观延伸解读,也是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方方面面情形的反映。个人生活涵盖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类生活,学校生活、学习生活、家庭生活都属于学生个人生活的范畴。在教学中要改变只有关注学生个人生活才称之为联系生活的狭隘认识,要引导学生通过关注国家和社会生活,从更高层面去感悟生活的真善美,去感受国家、社会的恩德,强化主人翁责任感。同时将学生自身生活融于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去认识,培养亲社会行为。只有树立大生活观,才能更好地认识如何防止和避免个人与国家、社会的背离,更好地理解国家好、社会好,个人才会好的道理,真正实现生活化教学的根本在于使学生用正确的“三观”融入生活,创造生活,幸福生活。

二要构建真生活情境。首先,通过对学生现实生活情境的构建,如孝亲敬长、“手机控”现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引导学生正确品味生活对自身成长的意义。其次,通过将社会生活内容转换成情景、漫画、图表、文字或综合等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形式加以构建,如用漫画与文字相匹配的方式,揭示社会上存在的网络电信诈骗现象以及如何防范的问题,引发学生反思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应如何正确选择,以及正确对待社会生活对自身成长的意义。再次,通过选取对学生终身发展有意义的生活内容,如互联网+、如何防范诈骗、诚信的要求等生活情境构建,引导学生树立促进终身发展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将道德与法治相结合,学会道德践行,实现知行统一,过积极健康的生活。生活呈现出的现象无论是美好的还是丑陋的,它们都是真实的。生活化教学应重视对真生活情境的构建,因为真生活情境,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在对真生活的分析中,产生价值碰撞的空间,在解决真生活的问题中,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使学生脚踏实地地在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中能力得到提高,思维得到培养,情感得到升华,成为一个既识人间烟火,又能为创造美好生活作贡献的人。

三要引导学生品味自己的生活。生活是伴随着学生的成长逐步展开的,学生每个阶段的生活都是不可取代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品味自己的生活,体悟自身生活的价值,学会解决自身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感受生活的厚重,践行知行统一。

三、素养立意:高屋建瓴探寻初高中教学衔接

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是初、高中德育课程的共同目标和任务。中考试题以素养为立意,关注了对学科初、高中衔接要求的基本素养的呈现。中考试题一是通过对立德树人这一德育目标的落实,体现初、高中德育的一体化。二是通过情境形式多元化的设计,如文字、漫画、图表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三是通过“针对性”解决问题的设问,考查学生根据条件限制,有效解决问题的思维的完整性,以及论证和阐释能力。四是通过答案组织的逻辑性、生成性和综合性要求,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辩证思维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养。中考试题导向要求在教学中扩大教学视野,树立教学的整体性思想,将初、高中衔接纳入教学设计中。

一是要明确初、高中教学衔接的契合点。德育课程初、高中衔接的契合点主要表现在:(1)德育目标衔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应着力构建学段衔接的德育工作体系,其德育目标中既有总体目标,又有小学低年级、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学段、高中学段等学段目标,因此,应把握德育课程一体化的目标要求,促进不同学段德育目标的融通并通过学科课程教学努力达成。(2)核心素养的衔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作为学科的核心素养,这些核心素养,同样适用于课程性质相同的初中德育课程,要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追求,在教学中努力实现“知识本位”向“素养立意”的嬗变。(3)思维方式的衔接。思维能力是核心能力,应通过教学衔接,克服初中常见的碎片化教学等有悖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的现象,帮助学生真正形成特别能体现学科特点的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方式。(4)学科能力的衔接。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科能力的集中体现,应通过教学衔接,有效帮助学生学能所用。(5)学科评价的衔接。初、高中德育课程在评价上既有知识、能力、思维等方面层次上的区别,更有学科导向的共同性。因此,要进一步研究中考、高考试卷,发掘共性,建立着重评估学生解决情境化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反映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导向,体现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促进有效衔接。

二是要把握实现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途径。实现初、高中教学衔接,取决于教师是否有心与用心,关键是教学中各种途径和方法的运用。(1)立足课堂。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应基于课程可衔接的部分和内容,以高位的视角去剖析衔接的价值所在,抓住关键,将衔接点恰当融于课堂教学中,高质量地实现教学目标。(2)主题教学。《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活动型教学要求,以主题为载体的活动型教学,是实现衔接的有效途径。活动型教学应侧重通过活动,了解和把握活动的相关内容和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提高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实践中,应防止活动浅层化的误区,深掘活动的教育教学意义,使得活动回归到促进学科理论思考的轨道上来。(3)社会实践。社会实践能力是学科的重要能力,借助社会实践,为学生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外显提供平台。学科开展社会实践,其重要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通过对社会实践方法的掌握,使学生终身受益。

综上所述,考试评价对教学有重要的导向功能,中考试题作为考试评价的载体,也必然起到对未来学科教学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品味试题,读懂试题背后蕴涵的教学导向,更是试题所要发挥的真正价值。教师应当把握教学的立德树人核心要求,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让教学真正为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服务。

猜你喜欢

育人学科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学科新书导览】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