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评论文类试题特点、解题思路及教学启示
——以2016年北京卷38题为例

2018-01-25袁青峰北京市第二中学北京10001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8年14期
关键词:答题观点哲学

袁青峰(北京市第二中学,北京 100010)

一、真题再呈现,初识新题型

(2016年北京卷第38题)科技与人的关系是一个历久弥新,引人深思的话题。

材料四 由于技术正在变得强大而廉价——而且更加无处不在,所以越来越多的个人手中都已经掌握了这种力量。掌握这些力量的个人并不都是理智的,意图良好的,如基因组测序领域的突破能够治愈疾病,也能用于生产天花病毒的攻击性版本。

(摘自《第二次机器革命》)

不管是在当今还是在未来,科技都可能造成破坏,但我们的生活受惠于科技变得更好了,这也是真真切切的事实。我想环境可能是个很好的例子。伦敦现在的天气说不上纯净无瑕,但也比50年代爆发煤炭烟雾事件那会儿强大多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需要依靠持续的技术革新,没有科技,我不认为我们能解决气候变化和贫困问题。

(摘自《人与机器共同进化》)

这样了不起的应用科学,它既节约了劳动,又使生活更加舒适,为什么带给我们的幸福却那么少呢?坦率的回答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会怎样正当地去使用它。

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技术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

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摘自《爱因斯坦文集》“对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学生的讲话”)

阅读上述材料,围绕“科技与人的关系”这一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写一篇200~300字的短文。(13分)

要求:观点鲜明;可以全面论述,也可以就某一点深入分析;知识运用准确、贴切;论述合乎逻辑、条理清晰。

2016年北京高考文综卷政治部分第一次出现哲学评论文类试题。试题设问比较开放,论证角度可以多元,对知识的考查比较灵活,能较好地反映出学生学完该模块后应该具备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分析试题特点,提高审题能力

通过对上述试题的设问与要求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评论类的哲学试题呈现出以下一些鲜明的特点。

1.开放性。无论是试题的设问还是所运用到的知识,均是开放的,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阐释。就论述的角度而言,学生既可以选择一个点深入挖掘和分析,也可以全面展开论述;就所用的知识而言,学生可以调用所述内容的所有知识,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就论证的话题而言,试题只是给了一个主题,在该主题下,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熟知的领域,拟一个适合自己作答的标题。

2.宏观性。哲学命题可以宏观、中观、微观,而这种评论类的试题一般都较为宏观。材料或繁或简,都只是给出一些提示或者一个主题,不会限制学生的发挥。设问一般不会太收敛,而是尽可能从宏观上提出要求。知识层面,一般都是针对《生活与哲学》整本书的提问,而不是限定在某一哲学范畴之内。

3.演绎性。这种开放式设问的评论类试题,一般需要用的思维方法是演绎,虽然中间有对材料的归纳,但是更多还是需要考生具有逻辑推演的能力。它强调运用哲学的思维方法对信息进行解读和分析,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也不是照抄照搬材料,而是尽可能把所学的哲学理论和材料背景或者现实问题结合,即理例结合的分析。

三、理清思路与方法,避免走入答题误区

该类试题的设问一般较为明了,提出来的要求至关重要,可以说设问给答题思路指明了方向。

1.自拟题目。要想写出合乎要求的评论文,题目一定要拟好。因为题目是考生论证的中心思想,虽然这种题型很开放,但是具体到考生答题层面,必须给出一个自己能够驾驭的题目。题目太大,考生容易论述不充分,在泛泛而谈中没有切中题意;题目太小,又不容易展开论述,或者找不到合适的哲学原理支撑。另外,题目的重要性,还在于它相当于学生在考题背景主题下给自己重新出了一道题,所以对考生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题目要求中均提出要观点明确,其实对考生而言,题目很大程度上就是观点。所以观点明确,就必须要题目明确。只有题目明确,才能达到观点鲜明的要求。

传统的哲学大题,一般思路是世界观+方法论+材料的模式,学生受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容易提笔展开论述而忘记题目。有的虽然有题目,但是题目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用哲学原理当题目,虽然有题目,但是相当于没有观点,所以行文的逻辑分数基本拿不到。2016年北京卷中就有考生以“全面观点看问题”或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题目,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再如,有的题目过于空泛,在两三百字的范围内根本不可能论述清楚。2016年北京卷中就有考生以“科技”或者“科技与人”作为题目,这么宏大的题目,怎么可能用几百字论述?题目应该拟得有利于自己论述,而不是自己给自己设置障碍。如:“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可用对立统一展开分析;“如何让科技更好为人服务”,可运用意识作用或者价值观知识展开论述。

2.提取信息。材料给出的信息,需要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并且提取出主要信息。例如,上述试题要求围绕“科技与人的关系”展开论述,材料给定的信息均是在该主题下展开的,三则材料有的着重论述科技给人带来的便利,有的着重论述科技给人带来的弊病,有的二者兼有。考生只有提取这些信息,才能运用哲学观点分析问题。

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是高考要求的基本能力,也是学生答题的重要抓手。然而很多考生面对较大的阅读量,有的以偏概全,有的忽略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在没有充分把握材料信息的情况下展开论述,有可能落笔就是片面的或者是不科学的,使得论述非常牵强。

3.合乎逻辑。合乎逻辑是对答题提出的要求,也是写评论类文体至关重要的。这类试题要求考生的论述具有逻辑性,起码能够把自己设定的题目论证清楚,哪怕只是自圆其说,也需要体现论证的逻辑性。这种逻辑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行文的论证要与题目相呼应。在这一点上,它与语文的作文有类似之处,要求考生起码不能偏题,更不能跑题。其二是材料与哲学观点之间逻辑的很好对应,而不是彼此分离。答题要求中所说的“知识运用准确、贴切”也就是选取的知识能够说明材料或者事例,强调的就是这种知识和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很多学生的论证思路不清而逻辑混乱。这种混乱有行文与题目不对应的。通篇看下来,不知所云,或者开始还在正常轨道上论证,后面突然偏离主题。更多的逻辑问题,体现在所选用的哲学原理不合适,不能很好说明问题,或者是哲学观点和材料呈现两张皮。这暴露出学生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甚牢固,望文生义或者牵强附会。例如对科技与人的关系,不少人写物质决定意识,下面的论述很难对应材料,因为这个哲学原理很难找到合适的角度展开论证。最贴切的哲学观点应是矛盾的观点,论述科技带给人的利弊,或者是意识能动作用(价值观导向作用),论述如何利用科技,或者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论述利用科技过程中注意什么。另一方面是学生表达能力欠缺,论证过程中无法自始至终沿着一条主线即紧扣题目展开。

4.选准哲理。正如上文对合乎逻辑部分的论述中所提到的,因为哲理的选用不当导致行文逻辑不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用合适的哲理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很多观点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同样的一件事情可以用不同的哲学观点来分析和认识。我们应尽可能选用和试题主旨最为接近、最为切合的哲学观点,而不是那种似是而非或者是模糊牵强的观点。

答题有明确要求:可以全面论述,也可以就某一点深入分析。对考生而言,可以选择全面展开去说,但是这么做难度相对较大,因为毕竟考试时间有限、卷面空间有限,再说这只是文综试卷当中的一道小题,不像语文作文那样可以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做。所以选择就某一点深入分析就成了考生相对比较讨巧的做法,很多考生会纠结于到底运用几个哲学原理的层面,其实只要能够论证清楚,只要能够有哲学思想在里面,又何必计较用了几个哲学观点呢?运用一个哲学原理,只要能分析透彻,就很好。因为这种试题的赋分是按照等级来的,而不是计较考生运用了多少知识和理论,更不是运用的哲理越多越好。

5.完整表达。既然是评论文,就应该是一篇小短文的样子,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答题。这种题型打破了原来学生答题的固有思路,要求学生不能一条接一条地罗列哲学原理,然后逐条分析材料。所以,它需要有开头,有结尾,有中间的起承转合,从形式上看,是一篇文章,而不是散落的几个观点。

四、拥抱新题型,改进教与学

这种评论类的哲学试题开放、灵活,侧重于考查学生生活中的哲学,即学生能不能把哲学观点运用分析于生活现象,其实考查的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改变了原来那种世界观+方法论+材料的模式,对死记硬背只会默书的孩子提出了挑战,同时也给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层面的要求。

1.基础知识要落实到位。第一层面还是得要求学生能准确掌握哲学观点并且能用专业术语表达,很多学生面对这种开放式的设问很迷茫,归根结底还是不会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还有学生知识掌握太过薄弱,例如有学生写意识决定物质的,也有学生写成规律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还有写科技是外因人是内因的,更多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分不清楚的。第二层面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哲学观点,而不是仅仅会默写,因为现在对原理的考查已经非常灵活,不会用原理分析失分很严重。这种运用也体现在给定材料学生能迅速捕捉信息,并且选取最恰当的哲学观点分析,而不是简单罗列。

2.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从结构和形式上看,这是一篇短评。试题设问给得很清楚,如果按照设问要求,有题目、有观点、有逻辑并且知识运用准确的话,学生一般都能取得理想成绩。但是很多学生不看设问或者设问看不全,甚至有学生运用经济生活或者政治生活知识作答的。因此,这种审题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备考复习的始终,从这一点上说,这种类型的试题与其他类型试题并无两样。

3.加强分析问题与论述问题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分析问题还是论述问题,归根到底都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考查学生有逻辑有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选取大小合适的点展开论述,也就是围绕一个点,运用某一原理结合材料展开去说,论述深刻透彻,而不是列出很多原理,每一个都是点到为止。这也是评论文类试题区别于传统哲学答题的重要特征。

猜你喜欢

答题观点哲学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菱的哲学
观点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