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三重视角
2018-01-25李晓东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100875
李晓东(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 100875)
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终于完成了从理论研讨到实际实施的推进过程。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基础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将进入一线课堂。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内容与变化,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如何才能更好地落实到教学中,就成为当下必须重视的重点任务。本文拟就此进行分析,意在帮助一线教师和教研员更为准确地把握课程标准,并为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到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一、低头走路:立足文本把握课程标准核心内容
对于课程标准的文本解读是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手段。因此,我们首先必须以课程标准的文本学习和解读为基础,全面理解课程标准的结构和内容。以下几个重点内容,尤其需要“精读”,这是把握课程标准的“筑基功”。
深入研读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和水平划分,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确定了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根据和基础的全新结构。要把握课程标准,首先就要对这一根据有准确的把握和理解。学科核心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科的体现和具体化。早在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已经发布,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也通过各种方式为广大中学教师熟知,在课程标准尚未正式公布之前,关于课程标准的讨论业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因为课程标准尚未最后定稿,所有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讨论,都是从研究与说明的意义上进行理解的。在新课程标准发布之后,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达也就有了权威的说法,即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因此,所有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讨论,都应该以新课程标准为根据,要从新课程标准的表述出发进行解读和说明。另一方面,此前关于核心素养水平划分的讨论是非常不充分的。这并不是因为一线教师和教研员不关心核心素养水平划分,而是在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精神实质没有充分的把握之前,这个话题的讨论缺乏可靠的基础和根据。此次课程标准以附录的形式,专门说明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的问题,就为这一问题的展开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理解了“学科核心素养是分水平的”,就为“学科核心素养是可测可评的”和“如何测评学科核心素养”等认识的深化提供了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完整理解,既包括对于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准确把握,也包括对于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认识。
充分理解课程结构变化,对课程内容的新要求实现全面把握。本次课程标准修订,在课程结构和内容上有比较大的调整。从课程结构来说,本次的课程标准在课程结构设计上从“必修+选修”变成了“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更加凸显了课程设计与学业等级考试改革的呼应关系。这一结构变化,给了学生更多选择,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则更具有挑战性,尤其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说,这种挑战更大。这主要表现在,在必修环节,课程标准采取了“四门必修,六个学分”的结构形式,高一上学期要学两门必修。在选择性必修环节,内容与原来的选修有重合的部分,但因为这一部分与学科等级考试的关联性,其地位和受重视程度空前提高,对于教师教学来说,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选修环节的开放式设计,对教师的知识面、专业发展水平等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如何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最高水平要求,成为任课教师不得不面对的艰巨考验。从课程内容的变化来说,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特别关注。首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块的设置。这一部分内容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意义毋庸赘言,但一线教师在知识储备上相对不足。这就需要教师们针对相关内容,及时通过培训、学习等手段,尽快实现相关知识内容的补充与储备,为完成这一部分的教学任务打好基础。其次是法治内容的加强。本次课程标准修订,充分落实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要求,在各个环节都有非常充分的法治教育内容。因此,既要充分理解各部分法治教育内容的具体内涵和实质要求,又要充分理解不同部分的法治内容的关联性和差异性,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共同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完整法治教育。这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不小的挑战。第三,“逻辑与思维”内容模块的调整。本次课程标准修订将“逻辑与思维”模块列为选择性必修课程,直接与学科等级考试关联,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重点内容。在此前的课程内容中虽然有“科学思维常识”的选修课模块设计,但该部分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基本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大部分学校都不开设“科学思维常识”的选修课。“逻辑与思维”课程要求教师具备形式逻辑和创新思维的专业性知识,目前相当多的教师在此方面还很难胜任。无论是当下热门的公务员招录等考试,还是实际工作的需要,逻辑与思维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正是呼应了这一要求,将这一模块设置为选择性必修课程。就此而言,一线教师和教研员应该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及时查漏补缺,以使自己胜任这项工作。
理解学业质量的意义和作用,以此为根据理解考试评价。以往的课程标准,更多着眼于“课程”的层面,“考试”则往往被视为“下位”的内容,没有得到重视。教学实践中重视考试的传统,以及社会层面对于“分数”的普遍追求,则导致了课程标准在教学实际中的弱化甚至边缘化。本来应该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展开教学,再用考试评价测评学习的效果,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变成了“课程标准可以不看,考试说明人手一本”,这种“一切以考试为中心”的做法让课程标准的作用受到削弱,也使得考试向偏、怪、难的方向畸形发展。本次课程标准修订单列“学业质量”部分,分别说明了“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水平”和“学业质量水平和考试评价的关系”,就是要让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素养”与“评价”的关系,实现“教”“学”“考”的“一体化设计”。这必然对教学和考试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广大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深入研究学业质量的内涵、水平等相关内容,及其与素养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深入研究相关内容在考试改革过程中的呈现形式。这样才能深刻理解学业质量的相关设计对于教学实践的意义和作用,理解这些内容对考试产生的影响,理解如何更好地在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过程中正确发挥考试的评价作用。
二、抬头看路:从课程标准的根据认识课程标准定位
对于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需要对文本本身的解读,更需要对文本所依据的重要根据有比较准确的理解。所以,对于课程标准的解读,离不开对于相关文献根据的理解与思考。
应该从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高度认识课程标准的定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分析了我国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阶段性任务和未来发展目标进行了科学分析,并明确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19的总任务。这些内容,都是课程标准在落实课程设计和内容选择的时候必须依据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45的历史使命,也是课程标准必须承担的责任。无论是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的呈现,还是整个课程设计所依据的根本立场和出发点,都必须向十九大报告的重要论述看齐。因此,在对课程标准的研读中,应该充分认识党的十九大相关内容与学科理念、学科内容的关联,理解相关内容设计的时代性特征,真正从根据上理解相关表述的精神实质,为相关课程的落实提供认识基础和根据,进而在教学实践中从落实十九大精神的高度将素养培育落在实处。
应该从高中课程方案的整体设计角度认识课程标准的定位。高中课程方案明确规定:“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2]1。课程方案明确规定高中教育的目标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2]2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成为落实上述目标的主要表现。这些内容,都在课程标准中有非常充分的体现。课程方案对课程结构的总体设计,也是课程标准进行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因此,理解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就必须正确认识课程方案对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理解依据课程方案设计高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以此为根据正确理解思想政治课程在整个高中课程中的位置和作用。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仅把思想政治课作为一个系统,而且将其视为高中课程大系统的要素来认识。这对把握思想政治课程的定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格局中认识课程标准的定位。近年来,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央相关部门先后发布了若干对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影响的文件。2016年7月,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2016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8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这些文件所呈现的相关内容,都在课程标准中有比较充分的体现。要理解课程标准的整体内容,就必须对这些内容也有所了解,以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格局的把握。只有理解了这些内容,才能充分认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各种理念背后的内在价值。例如,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有“课程育人”的基本要求,并提出“要围绕课程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课程思想内涵,充分利用时政媒体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发展学生道德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3],这一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表现,就是“针对学生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可塑性,着力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4]。所以,可以将课程标准的解读和这些文件的理解相互参照,从思想政治教育总体布局的角度理解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
三、回望来路:用过程的观点理解课程标准价值
课程标准的颁布,意味着课程改革核心素养时代的真正到来。从历史发展的维度来说,这个新时代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因此,在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简单地以新课程标准、新时代否定以往的课程改革努力,以“喜新厌旧”的方式否定过去。只有将课程标准放到课程改革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客观评价其价值,真正发挥其作用。用过程的观点审视课程标准,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以下几个关系:
首先,是变与不变的关系。这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有了很多非常显著的变化,也有一些一以贯之的东西。从变的角度来说,课程标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多变动。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课程结构,无论是核心理念还是具体表述,我们可以随处感受到这种变化。但我们也要看到,这种变,并不是没有根据的随意更改。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为课程标准的变化提供了现实的需要,以往的课程改革成果则为这种变化提供了现实的可能。从不变的角度来说,无论是以往的课程改革还是今天新的努力,指向学生的目标设计和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的要求没有变,尊重学生、发展学生的方向没有变,让思想政治课符合时代发展要求、适应学生成长需要、反映时代精神追求的努力也没有变。正是这种变与不变的有机统一,才让我们看到了与时代脉搏相一致的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思想政治课。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会对新课程标准充满不确定性的忧虑,以及“完全否定过去”的担心,真正从学科特色的角度理解这一课程的实在价值,理解其对学生成人成才和全面发展的作用。
其次,是“进步”与“踏步”的关系。对于此次课程改革,存在一些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提出是巨大的进步,也有人认为不过是换个说法的“原地踏步”。基于对“学科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的疑惑,有些人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也存在一些偏颇。因此,必须从课程改革的整体进程,理解核心素养所强调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相对于“三维目标”所实现的进步,理解课程改革不是“原地踏步”,而是“巨大进步”。应该从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发展与进步的角度,研究和发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实现了怎样的进步,并深入研究基于这些进步在课程呈现、教学实施、评价手段和方式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只有从进步的角度理解课程标准,才能让课程标准发挥应有的作用。也只有从进步的角度理解课程标准,才能真正将这些进步落实到教学之中。
再次,是“教”与“考”的关系。如前所述,这次课程标准修订,充分考虑了“教”“学”与“考”的一体化设计,这就为课程标准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教”与“考”的关系,将课程标准的落实与考试评价的关系,从相互隔绝的独立状态,变成彼此促进的关联状态。所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部分与以往考试说明的关系,就成为理解新课程、新考试的关键。这个方面的考虑充分、到位了,就能通过与历史进程的对比,更为清楚地实现从“考知识”到“考素养”的转变,推动政治课堂从关注死记硬背的知识记忆转向关注素养培育的能力提升。这种良性循环,是对学生活力的巨大解放,也是对教师能力的巨大解放,是真正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落在实处的有效措施。
最后,是理解与行动的关系。对课程标准的深刻理解,只有通过落实于教学的行动,才能变成现实。一线教师要做到这一点,不可能完全抛弃自己已有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教学感受以及专业基础等因素。因此,首先要在理解上下功夫,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与我们的已有基础和成功经验的一致性,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行动。对于已有积累,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继续结合课程标准予以加强;需要进行调整的,不拘泥于旧做法的惯性要求,主动进行调整。有了这样的自觉性和行动,我们就能把自己的成功经验变成落实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可靠助力,就不至于对课程标准如何实施无从下手了。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理解课程标准的三重视角,并不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低头走路,要在“实”上下功夫,切实将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准确到位地落在实处;抬头看路,要在“高”上下功夫,努力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高度理解课程标准的定位和意义;回望来路,则要在“本”上下功夫,通过历史的眼光,为思想政治课的育人价值找到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动力。只有将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实现对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完整、准确、深入的解读,才能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切实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让思想政治课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EB/OL].(2017-08-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9/t20170904_313128.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