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材生活化: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取向

2018-01-25沈勤学湖州市吴兴区常路学校浙江湖州31300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生活化法治道德

沈勤学(湖州市吴兴区常路学校,浙江湖州 313000)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培养“负责任的合格公民”为目的,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善于提炼并利用生活化的教学素材,让课程目的通过课堂教学落地生根,最大限度地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功能。本文以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对此加以探析。

一、素材生活化之必然

(一)素材生活化,是德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学生文化,是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确立生活主题,强调对学生生活的服务和指导,回归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价值取向。例如,《道德与法治》的每一课、每一框都是密切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都是首先从“运用你的经验”开始,随后是“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或“方法与技能”等内容,最后均以“拓展空间”来结束,所有这些栏目的教学素材,都是以学生的具体生活为主的,包括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在自主的参与和体验中,淡化教学痕迹,启发道德自觉,致力于情感的浸润和培植,逐步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

(二)素材生活化,是课堂教学改进的需要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实践性、体验性很强的学科,在使用教材过程中,笔者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就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开始从文本课程走向生活体验课程。但目前,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有的教师因受应试的影响,德育的针对性不够,实效性不强,轻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与学生生活脱离,理论知识灌输得多,生活素材体验得少,存在学生知行脱节的现象;有的教师只停留在使用教材提供的教学素材上,对学生现实生活中鲜活的素材缺乏吸纳和提炼,认为教材中的内容,一点也不能删减,完完全全照本宣科,存在教学机械、本本的现象;有的教师虽然重视了对书中学生生活素材的运用,看似“素材生活化”了,实则离所任教班级学生生活较远,忽视了学生生活的区域差异,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材生活化”,自然,也就影响了课堂教学德育功能的最大限度发挥。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主要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网络生活与传统生活的不同,理解网络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世界。网络生活对于城市中的孩子和出生于00后的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他们对传统的生活方式却不甚了了;而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学生而言,很多学生家中没有电脑,还没有进入网络生活时代,对于网络生活的了解,他们就没有像城市学生那么丰富和全面了。如何处理好课本中不那么切合我校学生实际的网络生活素材问题呢?手机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在我们这一带的农村地区普及率也很高,所以,笔者在教学“网络生活新空间”时,对课本中的生活素材进行了适当的处理,以自己学校学生所处的生活实际为主,选用了以智能手机使用利弊的生活素材作为这一课的突破口,以此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素材生活化之路径

(一)家庭生活素材化

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起点,是初中学生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家庭生活除了亲子关系外,家庭类型、家庭氛围等也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大的影响。所以,家庭生活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作为教学素材,通过课堂教学,解决学生与家长的矛盾,学会与家长交往沟通,帮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例如,开展感恩主题教育时,笔者把七年级上册第七课“家的意味”以“孝敬父母”作为主题,以“亲子之间相处之道”的教学为线索组织了感恩父母的系列教育活动。课前小调查:看一看父母一天的劳作;听一听父母的心里话;写一写所见所闻。课堂上,以交流调查的所见所闻为话题,导入“亲子之间”的教学,议一议:当父母的究竟累不累?想一想:假如自己是父母,该为子女的生活、学习提供什么?说一说:父母是否需要尊敬、孝顺?课后拓展,做一做“当一天父母”,完成如下事情:买菜、做饭、洗衣服、拖(扫)地。再写一写对父母想说什么。上述活动的开展深化了感恩教育,让孩子们体会父母为我们成长所付出的辛劳,了解父母的无私,体味亲情之爱,懂得爱的责任,学会爱的奉献,引导孩子们懂得,孝敬父母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而是尽孝在当下,从现在开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表达孝敬之心。

(二)校园生活素材化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生活是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共同构成的,校园的班集体生活可以培养学生负责任的态度和能力,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不断完善提供了学习资源与发展机遇,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生活在校园,难免要遭遇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之间的矛盾,也可能遭遇所在小群体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而这些都可以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课堂教学的素材,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小群体与集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六课“我和我们”、第七课“单音与和声”内容时,课前,笔者跟班主任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了解了所在班级有哪些集体规则或班级公约,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有哪些需要克服的问题和解决的矛盾等;在课堂教学时,笔者对教材中的有关素材进行了整合处理,把从班主任老师那里得来的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充实课堂教学素材,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由于教学材料直接来自于自己班级,学生感到很亲切,也很喜悦,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良好课堂氛围中,笔者及时引导学生在集体生活中要学会接纳、理解、包容和互相帮助,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强大,是集体生活成就了“我们”,是美好的集体生活涵养了“我们”的良好品德,从而激起学生“心中有对美好集体的憧憬,脚下有建设美好集体的行动”,很好地完成了“在集体中成长”这一单元的教学任务。

(三)社会生活素材化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社会生活,激发他们自我关怀的热忱,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例如,为了配合班主任老师主持的主题班会——“同学,请远离不良诱惑”,笔者结合八年级上册第二课中的“网络是把双刃剑”这一目内容作了如下设计:老师手机响了,收到一条中奖短信:恭喜您!本公司北京分公司举办周年庆典活动,随机抽取手机号码作为中奖号码,您的号码中了二等奖,奖金50000元,联系人为林小姐。经常会收到的欺诈短信一下子“诱惑”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一听,一个个都很激动,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甚至个别学生让老师快点和他们联系,但还有部分同学比较冷静,劝老师考虑慎重,双方激烈地争论起来。这时的教师既是当事人又是一个“旁观者”,时而担心时而会心一笑,把舞台让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在讨论中冲破思维盲区,最后得到统一认识:这是一条欺诈短信,我们在金钱的诱惑面前要冷静分析,避免受骗上当。由此教师还给学生提供了当下网络诈骗或电信诈骗的种种情形,并要求他们告知家人共同防止被骗:自称公检法要求汇款的;让你汇款到“安全账户”的;通知“中奖”、领取“补贴”却要你先交钱的;通知“家属”出事要先汇款的;在电话中索要个人和银行卡信息及短信验证码的;让你开通网上银行接受检查的;陌生网站要求登记银行卡信息的。这是一个极度社会化素材的教学片段,这种扎根于学生社会生活境遇的教学素材,使主题班会转化为学生实际社会生活的需要,使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德育功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四)乡土资源素材化

乡土资源是很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教育资源,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适用的乡土资源,创设学习情境,是构建富有乡土特色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比较适用的方法。例如,我们湖州市的地方课程《清丽湖州》《湖州——“两山”重要思想的实践样本》的内容编排,都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可以作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补充。八年级上册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每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广大人民群众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建设美好祖国从建设美丽家乡开始,根据教材的内容,笔者结合我校所在的八里店镇南片区域既是“世界丝绸文化之源”,又是“全国农村建设示范区”这一乡土资源,从家乡的巨大变化导入,问学生:“你知道我们八里店有哪些地方特色文化?取得了哪些惊人变化?”有同学提到了八里店镇的钱山漾遗址,这里,丝绸文化历史悠久,被誉为“世界丝绸文化之源”(《湖州——“两山”重要思想的实践样本》第五课“湖城东望,水漾西山”);也有的同学提到了我们湖州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重要思想的发源地等。利用乡土资源作为教学素材,通过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家乡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感悟到是劳动成就了今天的美丽家乡,既激发了他们的爱家乡建家乡之情,又落实了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精神人格的引领。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每人每事都具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处处是课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就应当善于挖掘和充分运用学生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乡土资源中的具体事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引领学生走出课本,回归生活世界,引导他们对生活世界进行不断的感悟和理解,做一个负责任的合格公民。

猜你喜欢

生活化法治道德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