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探析

2018-01-25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12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德育课法治道德

金 钊(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120)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发布,为探讨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基本遵循。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课程,德育课无疑应走在各学科的前面,为学生成为负责任的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核心素养已达成共识,主要是: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于是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初中教研员和教师简单套用和照搬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倾向,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同为综合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整合的必修内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整合了道德、法律、心理、国情等领域。可见,初中和高中课程从名称到内容,还是存在很大的学段差异,这就要求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性质和课程定位探讨学科核心素养。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述尚未有定论,笔者试图对构成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加以分析,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公民意识素养

从2016年起始年级起,初中德育课由《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在新的课程标准出台之前,初中德育课目前开设的政策依据是: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颁发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教政法〔2016〕13号)。贯穿这些文件之中的主线,即课程定位为培养“负责任的公民”,正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的:“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可见,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定位是公民教育,课程要培养的不单是一个好人,而是一个好公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具体到初中学生,要通过班级、校园的公共生活,引导学生发展国家意识、民主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公平正义意识以及自治自律的能力,这些都是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折不扣落实的。

二、价值认同素养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材,之所以要在全国范围统一使用部编教材,就是要很好地体现国家意志,也是把好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关的战略选择。笔者之所以没有使用“国家认同”的概念,是因为“国家认同”是更上位的概念,涵盖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等,高中思想政治课采用的“政治认同”更契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及功能。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具体实际,笔者聚焦于“价值认同”,这是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现国家意志,是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学生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价值观自信的使命。出于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的考量,教学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主权意识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新发展理念、总体国家安全观等专题教育相结合。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坚持德育为先,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明确了课程目标的思想基础和价值方向。这就要求创新中小学德育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是当代初中学生不可回避的生活现实,道德与法治课要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1]。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复杂的价值冲突情境,在体验和反思的过程中学会辨别是非,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从而作出正确选择,过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

三、法治精神素养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从2016学年开始,教育部将义务教育初中德育课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可以说法治教育的比重大幅增加。教学内容以法律常识、法治理念、法治原则、法律制度为核心,采用专册与分散融入相结合的方式,安排法治教育内容,八年级下册教材为法治教育专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对初中阶段(7—9年级)法治教育作出明确要求: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了解民事法律活动的基本原则;初步了解政府运行的法治原则;初步了解我国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建立尊重司法的意识;加深对社会生活中常见违法行为的认知,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巩固守法观念。

相比小学阶段重在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初中阶段应以掌握基本法律常识和能力作为法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在法治教育中法治意识、法治知识与法治行为是统一的整体,法治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一套法律知识体系,更是一种思维和实践的方法,要通过模拟情境、明辨是非、专题研究和案例教学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仅明白法律“是什么”,而且理解法律“为什么”,并能用所学指导生活中“怎么办”,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当然,初中德育课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并不意味着会演变为法治课,依然是德育课,或者说是具有浓厚法治色彩的德育课。

四、健康生活素养

健康生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中的重要素养之一,更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主要育人目标。健康生活应是身体、心理和思想三大健康的完美结合,其中身体健康是基础,心理健康是支柱,思想健康是灵魂。展开来说,首先,要加强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材中只占一个主题单元的篇幅,但对初中学生的成长是不可或缺的。其次,要引导学生体会青春期的美好。从生理的角度,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是青春发育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初中学生,都会程度不同地经历“成长的烦恼”,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体会“逐渐长大”的幸福与美好,懂得和学会珍惜青春时光。再次,要引导学生学会调控情绪,养成健康人格。初中学生在心理方面具有从依赖性向独立性过渡、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的特点,由此造成渴望独立与现实依赖的矛盾、心理闭锁与求得理解的矛盾以及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初中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最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形成完整的自我概念,客观认识并积极接纳自我,主动锤炼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五、道德养成素养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道德教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础。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要重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的道德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全面提升。课程目标对初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即:应让初中学生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此基础上着重处理好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学习基本国情培养初中学生的归属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在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和方法。在讲授方式上避免为教知识而教知识的倾向,要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高度挖掘知识背后的育人价值,为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服务。

教育部最近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对初中生道德养成提出明确要求,即: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理解基本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树立规则意识、法治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养成热爱劳动、自主自立、意志坚强的生活态度,形成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良好品质。作为德育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要与学校德育工作形成合力,课内课外一体化育人,增强教育实效性。在多元文化、多元价值的今天,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注重学生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的提升。

在初中德育课程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伴随核心素养、课程转型提出的全新的任务。在建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时,杜绝直接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范畴中“搬家”,同时切忌按照课程整合的内容简单“拼盘”;从量化的角度看,目前出台的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的维度不超过五个,对于五个维度以上的概括,建构者首先要厘清“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的界限问题。从思想方法层面还要对学科核心素养的“通”与“同”[2]认识到位。在教学中探索并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要从学生身边问题出发,从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兴趣出发,才能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从而更好地发挥德育课程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

[2]李晓东.学科核心素养的“通”与“同”[N].光明日报,2017-05-25(009).

[2]李晓东.学科核心素养的“通”与“同”[N].光明日报,2017-05-25(009).

猜你喜欢

德育课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新时期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途径探索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