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问题及解决方法
2018-01-25刘洋
刘 洋
(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一、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冷漠问题
(一)政治冷漠的含义
在了解大学生政治冷漠之前,必须先了解政治冷漠的含义。政治冷漠是政治社会学的一个概念,而且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和深化,并没有统一的固定解释。笔者从政治冷漠主体的心理和行为来解分析政治冷漠概念。
(二)心理和行为层面
从心理上来说政治冷漠是指没有政治关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主动避免参与政治活动,采取消极冷漠态度。从行为层面上来说,政治冷漠指的是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上的不作为或者是不积极的行为。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从心理层面还是政治层面哦,都不能完全的解释政治冷漠的概念。只看到心理而忽视的政治主体的现实载体,看到行为本身又忽视了政治心理的因素,所以谈到政治冷漠问题时候,必须将两者相结合。
(三)大学生政治冷漠
在综合政治冷漠的心理层面和行为层面之后,大学生政治冷漠问题可以基本概括为: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在校大学生由于自身的原因或者受到环境影响,在能够自主参与政治活动的情况下,心理和态度对政治参与消极甚至排斥,行动上消极参与或者不参与政治活动的行为。
二、大学生政治冷漠问题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教育对于的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教育的重点完全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上,而孩子自身的独立思想、良好品格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教育都成了空谈,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变得自私自利,日后很容易对政治产生冷漠态度。其次是教育模式,如果没有民主温和的良好家庭氛围,甚至处处专制独裁,那么孩子就容易养成逆来顺受的性格,没有主见且缺乏独立思考,更谈不上对政治能产生自己的见解并且能积极参与政治活动。
(二)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尤其是我国的青少年,在学生时代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喊了很多年,但是素质教育的实施却值得进一步考察。无论是小升初还是考大学,都是“一考定终身”,所以学校教育和学习的内容基本都和考试相关。但是青少年时代是良好人格的塑造,健全品性的培养的重要时期,这个时候如果只为了升学而学习,以后必然会对政治缺乏最起码的热情。
(三)自身因素
内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大学生的政治冷漠问题中自身的因素才是关键因素。首先,做人做事比较浮躁和功利,从小学开始可能就是养成了功利的心态,觉得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没有明显的收益,不如消极和回避。其次,受到个人主义的影响,当今社会发张的不只是经济,还有文化以及价值观,大学生如果受到个人主义消极面的影响,就会把自我放在第一位甚至是和政治对立起来。
(四)现实因素
首先是受到就业问题。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一直非常严峻,我们常说“仓禀实而知礼节”,如果连就业都是问题,大学生何谈政治参与的热情呢。除了就业还有政治体制本身的问题,客观地讲,我国政治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有很大的不足,比如说政治参与的实际的途径以及作用问题,都是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原因。不可忽视的是,当今网络发展迅速,产生了利弊两面,大学生的思想还不稳定,缺乏客观冷静很容易受到网络流言的影响,从而对政治产生消极和排斥情绪。
三、解决大学生政治参与消极的方法
(一)从家庭教育入手
改变家庭教育的理念,教育孩子不是光是让其成龙成凤,最重要的是培养其健康的人格和健全的品行。让其从小就感受到做为一个社会大众的一分子,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改变家庭教育氛围,父母是在帮助孩子成长,起着照料、引导的作用,要建立良好民主的家庭氛围,建立平等友善的亲子关系。
(二)从学校教育入手
真正实行素质教育,不再以考试为中心。开展各种校园活动,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开展良好的政治参与活动,塑造良好的政治参与氛围,让学生从学校里就能感受到政治参与,培养政治参与的兴趣与良好的参与意识。
(三)从自我教育入手
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自我教育,应该认识到参与政治活动是每个大学生应有的觉悟。首先应该正确的信念,思想是一切的先行者,能够有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理念。其次,多学习政治知识,政治参与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知识的铺垫,才能正确地参与其中。最后,利用学到的知识多参与政治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多参与实践是自我不断升华。
(四)从现实入手
国家和社会要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使其对现实和未来都充满信心。其次,要不断完善大学生参与政治的制度,给予其良好的参与政治的机制。最有,政府要不断净化网络,去除糟粕,大学生自己要学会辨明真伪,不受消极面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319.
[2]施雪华.政治学原理[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540.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