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国仁:是教育家,也是女诗人
2018-01-25屈晓军
屈晓军
(长沙师范学院宣传统战部,湖南 长沙 410100)
一、早期艰难学诗路
姜国仁,1896年出生于湖南宁乡县一个书香门第。初时家境殷实,共生有三男两女,姜国仁是长女。十岁时,父亲请来塾师教三个弟弟(其中一个为大伯的儿子)学习。可是父亲被“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所束缚,不让她参加学习。即便如此,她还是在忙完家务之余,偷偷读了《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其弟姜国诪回忆:“姐姐读起诗来,非常好听,先生教的‘人之初’和‘子曰’,我都记不得,偏偏记得姐姐念的诗句。”[1]
十三岁时,父亲病逝,在母亲的支持下,姜国仁才得以参加夜读,即晚上插班跟着塾师学习。上面提到的这位塾师,名叫岳障东,是史学大家王闿运的弟子,也是碧泉诗社的发起人,诗词、对联颇具功底。在岳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姜国仁的诗词得到了启蒙,少年时代起就学习写近体诗了。岳老师为鼓励她,还把她的诗收编在自己的《亦檄轩》线装诗集里。此外,诗集里还有两首提到姜国仁的诗,分别为《答姜国仁女弟子和章即叠原韵再寄》和《长沙寓斋夜酌再叠韵示国仁》[2]。
后来,由于家道中落,家庭塾师被辞退了。1915年,姜国仁考入宁乡第一女校师范部,第二年又考入了位于长沙的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求学期间,恰逢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担任学校校长。徐校长提倡诗教,并身体力行,常写旧体诗,其中《校中百咏》影响很大,被同学们争相传诵,这对姜国仁潜心学诗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922年,姜国仁在东南大学读书时,又受到近代著名词学家吴梅的一些影响。姜老后来无限感慨地说:“一个好的老师,对学生们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1]
二、与丈夫王凌波诗唱诗和
1940年,抗日战争正处在艰苦阶段。这年1月,在长沙八路军驻湘办事处,姜国仁与王凌波正式结为夫妻。此时,王凌波五十一岁,姜国仁四十四岁。6月2日,丈夫五十一岁生日时,她曾写诗一首互勉。诗曰:“风雨结同舟,依依约白头,任凭潮浪险,相与渡横流。”表达了与丈夫风雨同舟共赴国难的勇气和决心。
见到妻子诗作,一向不擅作诗的王凌波,也试着作了一首诗答妻子:“相识各年少,而今快白头。前途正艰巨,拔剑断横流。”[3]表达了坚决为民族和人民解放而英勇斗争的决心。
9月,结婚还不足一年的王凌波在长沙白沙井岭五号被国民党顽固派逮捕了。被捕前,王凌波对妻子提出三条:一是回湖南安化蓝田国立师范学院继续工作,二是回娘家,三是跟他走[1],姜国仁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一同被关押在长沙警备司令部地牢。9月19日被押送桂林,途中被看押的国民党士兵释放,复经重庆、成都到达延安。
三、延安时期加入怀安诗社
(一)加入淮安诗社
1941年9月5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和边区参议会负责同志林伯渠、谢觉哉等同志,在延安交际处(邃园)联名宴请当地六十岁以上的民间耆宿、诗人墨客,以资联欢。当时在边区政府工作的高自立、李木庵等作陪。席间因有五名清末秀才、一名贡生,且多经师词客、饱学之士,遂在欢宴畅谈之际,即兴吟诗作赋。林老有感于这一盛况,倡议成立诗社,得到众人响应。当场经过协商,本着“老者能安、少者能怀”之意,即期望延安的革命者把边区建设成为一个使老幼都有所养的熙熙和乐的幸福社会的意思[4]。随后,大家一致推选陕甘宁边区政府高等法院院长李木庵为社长,主持诗坛,荟萃佳作。林伯渠作为诗社发起人,乘兴即席赋诗,题为《延水集》。
“怀安诗社是一个业余性的文艺社团,没有什么章程,固定社员、入社手续和义务权利一类的规定,好像是只要作诗、唱和、以诗笺相投送的就算是诗社的成员了。”[4]诗社成立不久,朱德、叶剑英、吴玉章、徐特立等积极响应,很快就有诗稿见寄。董必武远在重庆,闻讯后亦寄诗来,表示愿意参加怀安诗社[5]。
不久,姜国仁、刘仁、任锐、吴均等女诗人也相继加入了诗社。姜国仁在1984年七言律诗《今昔感怀》中说道,“怀安前辈今余几?继志欣看后代贤。”此处的怀安,即她四十年代加入的怀安诗社。《怀安诗社诗选》(陕西人民出版社)[4]共收录诗作五百二十二首,其中包括姜国仁的诗作七首。
(二)与谢觉哉的诗词交往
谢觉哉与何叔衡、姜梦周、王凌波都为湖南宁乡人,又都蓄胡须,所以并称“宁乡四髯”,姜国仁也为宁乡人,怀着对“四髯”的深厚感情,她花费数年时间收集整理史料,与张生力合编了《四髯合传》(湖南人民出版社)。由于丈夫王凌波与谢觉哉的发小关系,姜国仁与谢老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57年3月,谢老阔别三十年后,第一次回家乡湖南访问。在长沙,他特地接见了姜国仁,已是白发苍苍的姜国仁,见到谢老好似见到亲人一样,感情激动,热泪盈眶。随后,谢老还到了姜国仁任校长的长沙女子师范学校视察[6]。
此外,姜国仁和谢觉哉还同是怀安诗社的社员,彼此间多有诗词交往。其中1943谢老59岁寿辰前夕,姜国仁寄去《寿谢老诗》一首。1945年谢老61岁寿辰前夕,姜国仁又寄去《寿谢老诗》一首,其中的“来年寿席移乡里”一句,勾起了谢老的思想情结,他想起了自己“待”过十年的云山,想待何日重游,于是书《感赋答国仁》诗一首:“女峰螺岭记寻春,竹翠桃红掩映新。应识殷生昔栽树,难逢向氏旧游人。长溪鱼跃花飞柳,夹岸莺啼芽绽春。载得东风归故里,青山白发两情亲。”[7]
四、主政长沙师范时的诗作
1949年,姜国仁奉派回湖南工作。回来后,她拒绝了省教育厅或长沙市教育局的领导职务,却以继承老解放区革命教育传统和光大徐特立教育思想为职志,要求到长沙师范学校工作。于是,湖南省临时政府以文教厅督学的名义,派她主持长沙县立师范学校的接管工作;继而任命她为学校的书记兼校长[8]。她开全省先河,将学校改办成了幼儿师范,成了湖南幼教事业的奠基人。
由于一心扑在幼儿师范教育事业上,姜老这段时期的诗作,多以幼教为主题。如1950年,她作了一首《幼教二十韵》:“幼教是基础,学前育人苗。婴儿如洁玉,全赖人工雕。成龙或成虎,成狗或成猫,出自人心手,成败重熏陶。邻邦重幼教,民族强且豪。急起而直追,响应党号召。”1953,她又作诗两首,《赠首届幼师班毕业生》:“事业非难却又难,育人莫作等闲看。循循善诱摸情性,塑造灵魂岂一般。”“要做人师先教己,身教优于言教多。幼小心灵无杂念,一言一行善观摩。”1962年6月1日,姜老特地作诗《贺“六一”儿童节》;1965年,她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谢老闻讯作诗道贺,姜老即依韵回复两首,报以《幼教乐》。
文革期间,姜老挨了批斗,被长期关在一间又小又矮又暗的“牛棚”里。1968夏,她作《小房诗》一首抒发心中苦闷。1973年6月被释放时,她当即朗诵绝句两首,一曰“几载离工作,人孤德不孤。一心忠马列,今吾胜故吾。”二曰“路线茫茫蔽是非,斗争谁复计艰危。云开旭日红天海,头白山鹰又奋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五、晚年的诗词活动
(一)参与创办长岛诗社
1980年端午节(6月17日)前,长沙市文学工作者协会举办端阳诗会,姜国仁应邀参加了会议。在吟诗之余,有人倡议成立一个诗歌组织,得到姜老等与会者的一致赞同。后来经大家商讨,暂定名长岛诗社(资料显示,长岛二字,因1978年在长沙五一路旁建成的长岛饭店而得名)。后报请上级部门同意,正式定名长岛诗社,作为长沙市文学工作者协会的下设组织。6月28日,长岛诗社正式成立,长沙市诗歌界六十余人参加了成立大会。会议产生了社务委员会,选举八十四岁的老诗人、延安时期怀安诗社成员姜国仁为社长、省文联副主席,诗人谷曼、王剑清、未央担任顾问[9]。诗社会刊《长岛诗刊》的创刊号上,共刊发了63位诗人的作品,除首篇为省文联主席康濯的诗作外,其余均为社员的作品,据之推测,长岛诗社首批社员至少有62位。
长岛诗社成立后,准备有计划地组织学术讨论、作品讨论、诗歌朗诵、文学知识讲座和交流创作经验等活动,并且不定期地编印内部刊物《长岛诗刊》。姜老经常参加诗社的活动,积极为《长岛诗刊》撰稿,并联系长沙师范印刷厂承印刊物。
在《长岛诗刊》的创刊号上,共刊发了63位诗人的67首诗作,其中姜老一人就作了四首,分别为七绝《端阳诗会抒感》(三首)和五律《端阳雕屈原》。
(二)担任岳麓诗社名誉社长
1983年6月8日,岳麓诗社正式成立。同年12月28日,社刊《岳麓诗词》创刊,1984年成为全国公开发行刊物。1995年8月,经省民政厅批准,诗社更名为湖南省岳麓诗社,成为全省唯一的省诗词群众团体。
诗社成立时,由时任省政协副主席、著名诗人杨第甫,省委宣传部长、著名诗人屈正中,湖南省政协委员、延安时期怀安诗社成员姜国仁等担任名誉社长,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老教授高扬担任社长。在姜国仁简历中,也有“1977年离休。后任湖南省政协委员,长岛诗社、岳麓诗社名誉社长”的记录。期间,姜老还曾为《岳麓诗词》撰稿,题为《再登岳麓看红叶》:“麓山景色已初冬,三度登临意趣浓。最喜长风驱晓雾,瞳龙红日满高峰。”
1985年,89岁高龄的姜老因心脏病发入院。病床上,姜老还诗兴未泯,直抒:“一病惊知生命危,残驱有幸托名医。桃红柳绿匆匆去,九十春光唤不回。”不料竟成绝笔。岳麓诗社时任社长周仁济挽诗云:“怀安松柏今凋谢,岳麓诗坛失老成。笔底春秋诗史在,长留正气满潭城。”[10]
参考文献:
[1]长沙师范学校.深切的怀念——姜国仁同志纪念集[M].长沙:长沙师范印刷厂,1986.
[2]hjb24k.从“公车上书”到国史馆写史,一代乡贤岳飞后人岳障东[EB/OL].http://bbs.sssc.cn/thread-6414122-1-1.html,2016-06-03.
[3]萧三.革命烈士诗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62.
[4]李石涵.怀安诗社诗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
[5]霍建波.怀安诗社研究述评[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6]《谢觉哉传》编写组.谢觉哉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周振甫,陈新.谢老诗选[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
[8]长沙师范学校校志编写委员会.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校志[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9]长沙市文学工作者协会长岛诗社.长岛诗刊[M].长沙:长沙师范印刷厂,1980.
[10]张生力.笔底春秋诗史在[J].老年人,19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