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 深度阅读
——《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与研究”指导
2018-01-25黄欢儿
黄欢儿
(浙江省余姚中学,浙江余姚 31540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设计了语文活动的18项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究”排在首位。引导学生合理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是高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一本经久畅销的传记佳作。在教学中,笔者选择以《苏东坡传》作为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与研究”活动的起点,并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选择《苏东坡传》的原因
《课标》提出,要“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在必修内容中选入了苏东坡的两篇文章《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所以阅读《苏东坡传》符合学情。同时,人物传记在青少年读者群中有庞大的拥趸,这是因为:跟历史与哲学类书籍相比,人物传记更加生动活泼,可读性较强;跟诗歌、小说相比,人物传记又因其合乎史实而能获得读者信赖。所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传记文学对于培养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各个方面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优秀的传记作品以其丰富的思想价值助益青少年成长。人物传记有助于培养青少年乐观向上的情怀,增强他们直面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对于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人们往往羡慕他们的功名事业,而只有认真阅读了他们的传记之后,才知道几乎每一位名人的成长道路上都布满荆棘坎坷。苏轼一生仕途不顺,但无论是被贬黄州还是被贬儋州,他都能找到自我释然的途径,活出一个不一样的“苏轼”,全然不是我们想象的被贬后“一蹶不振,放弃自我”的颓废样。这种直面挫折的信心和勇气,甚至说是智慧,正是培养高中生“逆商”的好媒介。以史为例,教育生动可感,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就会大大增强,也能真正懂得“肉体虽然会死,但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
其次,优秀的人物传记也能像诗歌、散文一样,带给读者特定的审美享受从而提升其文学素养。如果我们把林语堂的这部《苏东坡传》与其他有关苏东坡的传记加以对比就会发现,此书的史料不算丰富,而且考证也谈不上严谨。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形神毕具地描绘了苏东坡的形象,而全书幽默调侃的文风又与苏东坡的形象特别契合。优秀的传记作品跟优秀的小说一样特别擅长描写细节,给读者带来心灵深处的震撼,如《苏东坡传》中有关拗相公王安石吃饭、穿衣等方面的细节描写,会令人忍俊不禁。此外,《苏东坡传》中丰富的诗词和散文,也有助于高中生丰富自己的语料库。
二、阅读方法的指导
钱理群先生认为,读书和学习,要有“沉潜十年”的勇气。“沉”就是沉静下来;“潜”就是潜入进去,潜到最深处,潜入生命的最深处、历史的最深处,甚至学术的最深处。在《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的指导上,笔者在充分做好前期工作的前提下,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用“两点一线”法设计阅读任务
《苏东坡传》虽然不厚,但因为里面诗词较多,人物丰富,年代久远,如果不采用任务型阅读,就会出现“读了后头,忘了前面”的尴尬情况,或者阅读时走马观花,收获甚微。
所谓“两点一线”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重点),思考文章的疑难之处(难点),理清文章的思想主线。那么,怎么确定“两点”呢?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序》找到“点”。在作者的妙笔下,千年前的苏东坡,个性鲜明,魅力四射。“个性”和“魅力”,是我们解读时应把握的关键词。而“个性”“魅力”又是抽象的评价,让传主和读者之间有遥远的隔阂之感,那么让这种隔阂变得形象可感就是一个难点。此外,《苏东坡传》共有四卷,主线清晰。基于以上特点,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两点一线”阅读任务:
概括苏东坡的“个性魅力”;能用两则以上的具体形象的事例解读“个性魅力”;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苏东坡画年谱。
这一设计旨在发挥学生自主阅读和撰写笔记的主观能动性。
(二)用专题探究法读出不一样的传主
好的阅读应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班级几十个人,每个学生的阅读偏好不一样,写作激发点不一样,加上苏东坡本身具有多面性,所以开展专题探究阅读,学生的阅读兴趣会更高,也能读得更加深入。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设计了以下专题:
苏东坡的养生术
苏东坡的快乐
苏东坡贬谪期间的书信研究
苏东坡的黄州突围
……
学生各尽所能开展探究活动:对美食有研究的学生,成立了“苏东坡饮食文化探究组”;爱好画画的学生,尝试探究“苏东坡的绘画人生”;立志于当医生的学生,专门研读“苏东坡的药方”……学生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研究专题,并进行与之对应的对整本书相关内容的精读。这一方面是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另一方面也符合《课标》所述“学生在反复阅读过程中,每读一遍,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有些地方应仔细推敲”的要求。
(三)用比较联系法读出不一样的作者
比较阅读,是让整本书阅读往深里走的好举措。《苏东坡传》的阅读特别适合用比较法。可以比较不同的译本的语言风格:张振玉版文言文和白话文交杂,文学气息较浓;宋碧云版则语言较为平实,接近原文,容易为大众理解。也可以比较同个内容不同译本的叙述,如:
·居丧守礼之下的两年又三个月的蛰居生活,是苏东坡青年时期最快乐的日子。……岳家为大家庭:有岳父王杰,两个叔叔及其妻子儿女。居丧期满后,苏东坡要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续弦。新娘是前妻的堂妹,王杰的女儿。
·强迫蛰居的二十七个月期间是苏东坡年轻时最快乐的日子。……那是一个大家庭:有他太太的父亲王方,她的两个叔叔和家眷。丧期届满,苏东坡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再婚。新娘是他太太的堂妹,王锡的女儿。
通过引导学生推敲不同的人名,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进而去探究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爱情的评价。
在《苏东坡传》中,还有一点颇有意思,即林语堂匀了不少笔墨给王安石。对此,笔者也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王安石的变法到后期让人唏嘘不已,但林语堂说:“王安石的悲剧是在于他自己并不任情放纵,也不腐败贪污,他也是迫不得已。要把他主张的国家资本计划那么激进、那么极端的制度付诸实施,必得不顾别人的反对。”而苏东坡在反对王安石的《万言书》时,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的精神,愤怒的争论与冷静的推理,交互出现。有时悲伤讥刺,苛酷地批评,坦白直率,逾乎寻常;有时论辩是非,引证经史,以畅其义。在“不虚美,不隐善”的客观叙述下,读者可以读到林语堂对“拗相公”的相惜,而苏东坡性格的复杂性也跃然纸上,从中也可以读到林语堂偏爱苏东坡的原因。
(四)用拓展延伸法培养学生“做点学问”的能力
“教师应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在《苏东坡传》阅读的后期,笔者尝试用拓展延伸法培养学生“做点学问”的能力。笔者抛出问题,让学生尝试写论文。
1.人物传记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真实。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指正了一则有关苏轼家人、民间流传极广的错误传说,请你把它写出来。
2.《朗读者》的主持人董卿说:“陪伴是温暖人心的力量。”请以苏轼和苏辙为例,加以论证。
3.余姚“五水共治”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如果让苏东坡主持这项工作,你觉得他能胜任吗?他会拟一份怎样的初稿?
4.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的序言里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请你结合你所读过的苏东坡诗文,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对林语堂先生评语的看法及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