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中常见的逻辑错误及其修改策略
2018-01-25陈欢
陈 欢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浙江杭州 310053)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列出的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课标》强调,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思维品质(包括“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的提升。如何落实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除了阅读,写作当然是另一条重要途径。
笔者一直认为,中学阶段培养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其意义不仅在于能为学生未来的大学学习夯实基础,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和具有深刻性、批判性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受益终生。
语言学家吕叔湘、朱德熙都强调,要把我们的思想正确地表达出来,第一件事情是要讲逻辑。但对没有专门学习过“逻辑”,经验判断力又相对不足的中学生而言,“讲逻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各种各样的逻辑错误在学生的议论文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主要表现在论题、论据、论证三个方面。
一、论题方面
(一)错误 1:偷换论题,造成逻辑错误
议论文写作应紧紧围绕同一论题展开分析论证,论题要始终保持一致,违反这一点,就会犯跑题或偷换论题的逻辑毛病。如2013年高考语文浙江卷作文题的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寿命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英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有学生列作文提纲如下:
童真的价值:(1)童真和单纯相伴,单纯使世界简单,使人幸福,所以要珍惜童真;(2)童年是唯一的、短暂的,所以应好好珍惜。
如何守护童真:(1)学校、家庭应抛开“功利教育”;(2)社会应为儿童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分析】
这个作文提纲存在三个问题:
1.作文题指向的是“童真早泯”问题,而提纲将论题偷换成了“说童真”,提纲的论述角度始终是“童真”。
2.“童真”和“童年”是两个概念,论述“童真的价值”时,作者将“童真”偷换成了“童年”。
3.在谈“如何守护童真”时,再次偏离“童真”,变成了更宽泛的“儿童成长”问题。
【修改策略】
加强审题,明确论题后,无论是亮论点,还是摆事实、讲道理,应始终扣住论题关键词,不随意更换词语(如将“童真”换成“童年”),以免在替换过程中造成关键词内涵变化,带来逻辑问题。上述写作提纲可修改为:
童真的价值:(1)童真和单纯相伴,单纯使世界简单,使人幸福,所以要珍惜童真;(2)童真和梦想相连,梦想使人永怀希望,所以要珍惜童真。
如何守护童真:(1)互联网、媒体、影视剧应有一片“绿色”的纯净天地留给儿童,守护“单纯”;(2)学校、家庭应抛开“功利教育”,守护“梦想”。
(二)错误 2:并列分论点存在属种概念,造成逻辑混乱
有属种关系的概念是不能并列使用的。众所周知,“他已经在全国的报刊和杂志上发表过多篇小说和散文”是一个病句,病因就是对于“报刊”“杂志”二者来说,报刊是属概念,杂志是种概念。并列分论点之间也不能存在属种概念,否则会造成逻辑错误。如:
例1 如何认识“造假”现象?
分论点1:造假是一种为达目的的不择手段。
分论点2:造假是一种底线缺失的行为。
分论点3:造假是利己主义的表现。
(摘自学生习作)
例2 如何才能拥有诗意的生活?
分论点1:诗意的生活,来自人内心的和谐。
分论点2:诗意的生活,来自阅读中汲取的丰富养料。
分论点3:诗意的生活,来自可以抚慰浮躁心灵的自然。
(摘自学生习作)
【分析】
例1中,“底线缺失的行为”相当于是“属概念”,“为达目的的不择手段”是“底线缺失”的具体表现之一,相当于是“种概念”,这两者不能出现在并列分论点中。
例2中,“内心”“阅读”“自然”三个概念既不交叉,也无属种关系,可并列。
【修改策略】
去除属种概念并列的情况,不采用“并列”的形式,寻找其他关联性。如例1可修改为:
分论点1:从外在表现看,造假是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是一种底线缺失的行为。
分论点2:从内在本质看,造假是损人以利己的利己主义表现。
二、论据方面
(一)错误 1:论据前提虚假,导致推论无效
近日,房地产巨头潘石屹夫妇先后捐赠数千万美元给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称“帮助中国留学生享受更好的资源”。此事一经报道,引起巨大反响,有国人强烈批评他们“吃里扒外,没有爱国主义精神”。
对这种看法,我实在无法苟同。做好事还要受批判?说到底,这是现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理出了问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人们熟知的全球首富比尔·盖茨将很大一笔钱捐赠给了非洲,以帮助当地百姓摆脱贫困,怎么没见美国人批评比尔·盖茨没有爱国心?可见一些国人对于“爱国心”的定义出了差错。他们愿意花大把钱去购买国外的奢侈品,却又固执地认为中国人做慈善就该把钱捐给中国人,“肥水不流外人田”。
(学生习作《放远眼光,心系天下》)
【分析】
这段话的逻辑是:比尔·盖茨和潘石屹夫妇都将钱捐给了外国人,美国人没有批评比尔·盖茨缺乏爱国心,所以中国人批评潘石屹夫妇没有爱国心是错误的。
它隐藏着一个三段论:
大前提:美国人的言行(或者说“价值判断”)都是正确的。
结论:所以,国人的言行是错误的。
正因为“中国人对于‘爱国心’的定义出了差错”的结论是建立在“美国人的价值判断都是正确的”这样一个虚假的前提下,所以,推理不成立。
【修改策略】
将虚假前提修改为真实前提。在此例中,可以把关注点从“人”(美国人还是中国人)的区别转到“事”本身(捐助他国)的性质。
人们熟知的全球首富比尔·盖茨将很大一笔钱捐赠给了非洲,以帮助当地百姓摆脱贫困,美国人并没有批评比尔·盖茨没有爱国心,因为他们知道,在其他国家树立本国人的良好形象也是爱国心的外在表现之一。由此可见,国人对于“爱国心”的定义狭隘了些。
大前提:资助他国是爱国心的外在表现之一。
安全是开放实验室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开放实验室能正常使用和开发的前提[8]。对于工作在实验室并经常接触大型仪器设备的科技人员来说,要时刻敲响实验安全的警钟。在这方面可以借鉴CERMES实验室的经验,如安全防范不仅对实验室人员严格要求,对申请进入实验室试验的科研人员也同样严格要求。同时,CERMES实验室的安全防护设施也非常齐全,配备有温度监控器、通风换气系统报警设备、防火设备、对讲设备废弃危险品回收容器等[9]。
小前提:潘石屹夫妇资助了他国。
结论:所以,潘石屹夫妇是爱国的(国人的批评是错误的)。
(二)错误 2:论据与论点无关,导致论证无效
你没有出生在唐朝,因此你无法体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的繁盛景象;你没有出生在美国,因此你无法体会美国的自由开放……你可能会因为这些而感到遗憾,可是你却并未终日惶惶——因为你深知,我们只能活在当下。
(学生习作《拥抱当下》)
【分析】
“你没有出生在美国,因此你无法体会美国的自由开放”和“活在当下”是两个概念的问题。“当下”指向时间,而“你没有出生在美国”指向地点,所以,“你不在美国”和“你只能活在此时”完全不相干,自然也就无法进一步证明我们应“拥抱当下”。
【修改策略】
之所以会出现“论据与论点无关”的情况,常常是因为作者对论点中某个概念(比如“当下”)的理解是含糊的或是不准确的。如果想清楚内涵或明确定义关键词的内涵后再在脑海中搜寻论据,就会大大降低此类问题出现的频率。
三、论证方面
(一)错误 1:缺乏分析,跳跃概括,导致逻辑不畅
事物背后的原因常常是各种各样的,有主要原因、次要原因之分,有历史原因、现实原因之分,也有表面原因、深层原因之别。如果未作必要的分析就将其中某个原因直接作为唯一原因,就会造成因逻辑跳跃而带来的“推不出”的情况。例如:
有些人故步自封,不愿与外界交流,担忧西方文明会取代我们的传统文明,比如一些爱国人士呼吁抵制《功夫熊猫》,认为这是文化入侵。还有人对潘石屹夫妇捐赠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很不满,认为不捐助本国大学就是不爱国,尽管夫妇俩已明确表示捐赠目的是“为了向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机会”。我们应当改变这种自卑的心态,学会开放,自信地爱国。
(学生习作《如何爱国》)
【分析】
抵制《功夫熊猫》,批评潘石屹夫妇不捐助本国大学,作者认为国人这种言行背后的心态是“自卑”。“自卑”有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是“自卑”肯定不是读者一眼就能辨明的主要原因,更不可能是唯一原因,所以,一旦不作任何分析就直接推出“自卑”的结论,那么读者就会觉得缺乏逻辑,莫名其妙。
【修改策略】
对事物进行必要的分析,借助分析在现象和结论间架起桥梁,使结论的得出符合逻辑,不至突兀。如这段文字可修改为:
有些人觉得中国文化在世界上还不够强大,所以不愿与外界交流,担忧西方文明会取代我们的传统文明,比如一些爱国人士呼吁抵制《功夫熊猫》。还有人对潘石屹夫妇捐赠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很不满,认为不捐助本国大学就是不爱国,因为他们认为中国大学的实力在世界上并不强大,所以应该首先建设自己的大学。我们当然要建设好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大学,爱自己的国家,但是爱国不应当是出于“自卑”的狭隘的“自保”,而应是出于“自信”的广义的“建设”。
(二)错误 2:定义不清,论述模糊,影响论证力量
论述类文章的写作,应明确和观点密切相关的概念的内涵,否则易造成无的放矢,论述模糊,缺乏针对性的情况。例如:
我想,所谓爱国,其意义绝非狭隘的,而是广博的。唯有博爱者,其爱才能真正装下国家。鲁迅在《呐喊》中这样写道:“凡是精神愚弱的国民,无论体格怎么健壮,皆只能沦为麻木而无意义的看客。”正因为他对人民有如此深沉而广博的爱,才有其笔尖下的切肤之痛与刻骨之恨,寻章摘句,断章取义,以致认为鲁迅恨国家,反对国家,那完全是曲解他的本心。
(学生习作《地大尚需爱博》)
【分析】
这段话中对“爱国”的内涵用含义模糊的“广博”来解释,在论述鲁迅一例时,仍然沿用“广博”一词,并没有作进一步的阐释,以致整段文字显得空洞,缺乏针对性和说服力。
【修改策略】
定义或解释内涵复杂、不定的关键词,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内涵一旦确定,议论就能紧扣它并沿着它的方向前进,自然就不会出现论述模糊、缺乏边界的情况。如这段文字可修改为:
我想,所谓爱国,其意义绝非狭隘的,而是广博的。所谓“广博”,就是爱的形式不拘一格,正如父母对孩子的爱,亲吻拥抱是爱,打骂有时也是爱。
鲁迅在《呐喊》中这样写道:“凡是精神愚弱的国民,无论体格怎么健壮,皆只能沦为麻木而无意义的看客。”正因为他对人民有深沉的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才有其笔下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鞭挞,若是寻章摘句,断章取义,以致认为鲁迅不爱国,不爱同胞,那完全是对他本心的曲解。
(三)错误 3:类比不当,导致推论无效
类比是将性质、特点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根据它们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近,推导出它们在另一些属性上也相同或相近的推理方法。
类比推理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1)类比的两个对象是同类事物,则所推出结论的可靠性愈大;(2)类比对象的相同属性越多,则所推出结论的可靠性愈大;(3)类比对象的相同属性愈重要、愈本质,则所推出结论的可靠性愈大。
一旦违背类比获得准确结果的必要条件,那么就可能导致推论无效。如:
例1 首先,《小猪佩奇》是一部动画片。正如成年人看小说一样,推崇芥川龙之介的不会切腹自尽,喜爱川端康成的不会含煤气管;《百年孤独》虽宏大绮丽但不可模仿,《魔戒》虽引人入胜却不能成真。小说是小说,并非教科书。同样地,动画片是动画片,片中小猪跳床、跳沙发、跳泥坑的行为与上述例子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如若儿童不具备成年人的分辨能力而模仿片中小猪的行为,那么他们需要的不正是家长的规范和引导吗?
(学生习作《别让动画片背锅》)
例2 这世上本没有“生不逢时”。所谓时代,由千千万万生于此时的人组成,人之于时代,譬如万物之于大自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认为自己生不逢时,将个人能力的不足归咎于时代不公,就如同猎物将自己的弱势归咎于自然法则的残酷一般,岂非可笑而无意义?
(学生习作《“生不逢时”说》)
【分析】
例1中,“小说是小说,并非教科书。同样地,动画片是动画片,也非教科书”的推论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该例中的类比并不具备获得准确推论结果的条件。作者的推论如下:
成年人看小说,不会学小说作者自杀。→儿童看动画片,不应学剧中情节。
《百年孤独》不可模仿,《魔戒》不能成真。→《小猪佩奇》不可模仿,不能成真。
“不学小说作者自杀”和“不学剧中情节”不属于同类事物,推论1不成立,除非有事实证明没有人会学小说中的情节,此推论才能成立。
《百年孤独》不可模仿是因为其作品的伟大,《魔戒》不能成真是因为其情节的魔幻性,并不能推论出《小猪佩奇》中跳床、跳沙发也不可模仿、不能成真,两者完全不属于“性质、特点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
例2是一个简单但成立的类比:“人”与“时代”对应“万物”与“自然”,人和万物均只能遵守“适者生存”的法则;所以,人埋怨时代不公就如同万物埋怨自然法则残酷一样可笑。
【修改策略】
根据类比的要求,寻找可靠的类比对象,找到彼此间的对应关系后,用准确的语言阐述清楚,使推理逻辑明晰、无误。例1可以这样修改:
成年人看小说,但我们不会因为害怕读者模仿《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罪犯的计谋和恶行就要求禁止售卖《福尔摩斯探案集》。《小猪佩奇》是一部动画片,同样地,我们也不应该因为害怕孩子们模仿小猪跳床、跳沙发的行为就抵制一本整体不错的动画片。如果说儿童不具备成年人的分辨能力而有可能模仿片中小猪的行为,那么他们需要的也只是家长的教育和引导,更何况跳床、跳沙发之类的行为并不能算是“大逆不道”的言行。
除了上文已列出的,中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常犯的逻辑错误还有很多,比如论证时以偏概全,因果论证因果关系不成立,议论时以反问代替说理,引用时断章取义,等等。这些逻辑错误都会影响议论文的论证力量。让学生了解他们可能犯的逻辑错误,就等于在他们头脑中安上一根弦,可以时时提醒他们——在议论文写作中,有一种错误叫逻辑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