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热播文化类节目对阅读推广的启示
2018-01-25王卉
王 卉
(上海市宝山区图书馆,上海 200940)
一、引言
自2013年始,央视相继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和《中国谜语大会》,节目一经播出便获得业界内外的一致好评。随后,央视于2016年又推出了首档全民参与诗词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诗词热潮。2017年,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与观众见面,获赞无数。先网后视的《见字如面》也广受好评。2017年底,《一路书香》节目通过行走与深读相结合的形式,引领“全民行读”的热潮。
这些文化类节目为何会受到广泛欢迎和一致好评?有业内人士总结道:“文学之美、文字之美、情感之美,这三种美通过荧屏浸润开来,安静不喧哗,缓慢不急躁,直抵心灵,是网络时代一种更高级的美感。”这对阅读推广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启示
《见字如面》《朗读者》这样的综艺清流既有接地气的节目形式,更有富于文化底蕴的节目内容,除此之外,能够推陈出新,迎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契合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于文化发展的要求。同样,在全民阅读的新时代,阅读推广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从形式、内容和创新性等诸方面合力推进。
(一)深入生活,让阅读更接地气
所谓“接地气”,就是要广泛接触老百姓的普通生活,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反映最底层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和利益。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选参赛者,并从上千位报名者中挑选出106位来自各行各业的诗词达人参加节目录制,年纪最大的65岁,最小的只有7岁。《一路书香》节目组几位主持人与嘉宾以真人秀的形式介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与最朴素的生活发生联系,继而让接地气的人情味儿贯穿始终,更能引起观众共鸣,从而激发人们探索和观察的兴趣。两档节目前者面向范围广,后者深入百姓生活,对于阅读推广而言两者应兼顾。
程焕文教授曾在2015年的阅读推广峰会(秋季)的专题报告中提出“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概念,认为只有当阅读成为普通大众生活的一部分,成为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我们才能说全民阅读,才能说书香社会。对于少部分的社会精英来说,阅读的重要性自然不必多说,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阅读推广还需不断扩容。范并思在其阅读推广理论中提到要“使不爱阅读的人爱上阅读,使不会阅读的人学会阅读,使阅读有困难的人跨越阅读障碍。[1]”由此可见,阅读推广的着力点在提高普遍性上。
现代人生活工作节奏快,很少的人能有大把时间进行阅读,因此不妨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和人流量大的空间进行阅读推广。例如,在地铁站开辟阅读角,定期更新书刊;在显示屏上播放书目荐读视频并附上二维码,让乘客直接进行扫码阅读。武汉地铁已设立了69个自助图书馆,还打造了“地铁读书角”,把地铁作为阅读空间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泛阅读空间”构建的思考。“泛阅读空间”是一种平滑空间,将人们的阅读行为融入生活中的各个部分,通过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阅读、学习活动打破行为和空间的界限[2]。地铁、航班、公园、走廊、阳台等皆可视为“泛阅读空间”。近几年,北京、天津、上海、长春等大城市各具特色的公园书屋不断涌现,它可以滋养人的心性,浸润人的灵魂,特别是与公园的优美环境浑然一体,在此环境中品读不失为一种享受[3]。近些年书片花作为一种预告新书和促进阅读的新物种在俄罗斯悄然兴起。书片花可用于展示图书的精彩内容、出版预告,通过不同平台让人在短时间内了解一本书、一个图书馆和认识阅读,优势远胜于任何平面媒体与阅读推广机构组织的宣传[4]。书片花形式可以为我所用,在地铁公交系统的显示屏上循环播放,充分利用乘客的碎片时间进行阅读推广,正如《见字如面》通过演员几分钟演绎的一封书信便可以带领观众领略一段历史,书片花也可以用几分钟时间使乘客了解一本书。
若想要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阅读推广的形式就要接地气,使之能够联系日常生活,通过生活经历记忆和联想的方式延伸到读书之中,正所谓“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阅读与生活二者相互延伸和作用,乐趣无穷[5]。
(二)回归传统,让阅读重拾文化之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强调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高度重视并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针。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2017年1月,两办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专题阐述布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要求。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和《中国谜语大会》三档节目以竞赛游戏为节目形式,用汉字书写、成语典故和猜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到喧嚣的现代社会,让人们邂逅了传统文化之美。《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这些“慢综艺”在创新节目形式的同时,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化浸润匆忙而滞后的心灵,凭借自身的文化底蕴做到了“不喧哗,自有声”。公共文化机构在阅读推广中背负着重要职责。《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应当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资源、空间、平台等各项优势,将优秀传统文化带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去,润物细无声地促进阅读推广。例如,组织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展览;举办关于传统文化的讲座沙龙;设立经典古籍阅览室,定期开展经典诵读比拼活动等等。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对于进一步推动阅读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三)跨界融合,让阅读不再单调
2015年3月“互联网+”行动计划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热点话题和重点研究领域,“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各传统行业和新兴产业将不再是封闭孤立发展的个体,而是依托互联网,实现开放协作、跨界融合,最终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跨界”也由此成为当下热词,其本质是整合,是融合,即通过自身资源的某一特性与其它表面上不相干的资源进行随机的搭配应用,可放大相互资源的价值,甚至可以融合一个完整的独立个体面世。
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不仅担纲《朗读者》主持,还首次以制作人的身份转型大型电视节目的幕后制作,从台前到幕后全程参与节目制作。广电时评评价《见字如面》网台融合相辅相成,是媒体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和探索。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实现利益相关者的资源整合才能推动各方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公共图书馆作为阅读推广的主阵地,需要充分发扬互联网精神,加强社会化合作,拓宽阅读推广渠道。例如,杭州图书馆在立足本馆资源履行阅读推广服务的同时,积极拓宽和深化社会化合作,不仅在农家书屋推出“私人订制”服务,还积极与区政府、文化单位、环保部门等开展合作,以合作办馆的方式,建设科技、运动、印学、环保、运河文化等主题图书馆[6]。除了跟公共文化机构实现互通互联、资源共享,公共图书馆还可以与各行各业进行跨界融合,如深圳图书馆合作伙伴十分广泛,除业界同行外,政府机关、科研单位、企业组织、新闻媒体、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高等院校、志愿者组织乃至专家学者,均有涉及,不一而足[7]。芥菜籽流动图书馆是一些北京爱心人士发起的非盈利性公益项目,主要服务于甘肃云南贵州等贫困地区的学龄儿童,激发和培养儿童阅读兴趣和习惯,同时通过对口捐助,帮助困难家庭的学龄儿童尽可能完成本科以内教育。公共图书馆可以与这些民间公益组织建立联系,点对点捐赠图书,分年龄段提供阅读指导等,积极响应文化扶贫政策,为贫困地区的阅读推广添砖加瓦。另外,公共图书馆与书店合作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如浙江、内蒙古、广东、山东等省图书馆与书店合作,开启了“图书馆链接书店”的零距离图书借阅模式,反响不错。很多书店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售书的商店,而是化身文化休闲场所,如“最美书店”钟书阁、诚品书店、建投书局、半山书局等等,它们彰显的文化格调对大众审美和品位的提高具有一定积极影响。公共图书馆与之合作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知名度和影响力,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和认可,改变图书馆“圈内很热闹、圈外显寂寥”的公众印象和体验,而且还可以使用户享受到更多的优质服务,对利益相关者也可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8]。
三、结语
热播文化类节目是文化供给侧改革的有益尝试,也是观众内心对“诗意栖居”需求的一次集体释放,这给阅读推广提供了有利思路。不断创新完善阅读推广形式,使之接地气,充分深入普通大众的生产生活;在内容上传承中华文明,以文化自信为内核,树立正能量典范;通过跨界融合,拓展阅读推广的触角,三方面合力推进,从而加速阅读推广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范并思.阅读推广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问题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6):4-13.
[2]罗惠敏.图书馆“泛阅读空间”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5(3):30-35.
[3]刘红菊,梁飞.休闲时代背景下公园书屋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9):104-108.
[4]李红梅.俄罗斯图书馆阅读促进的创新[J].图书馆论坛,2018(4):1-7.
[5]张兴.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思考与启示——以“丢书大作战”为视角[J].图书馆建设,2017(3):44-47.
[6]张蔚然.“互联网+”时代下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探讨[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8(1):65-68.
[7]戴晓颖.珠三角地区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创新实践调查报告[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7(4):50-54.
[8]徐双.“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与利益相关者间跨界资源整合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3):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