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语文中的文言文教学*
2018-01-25王晓红
王晓红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钱梦龙先生曾说过,“文言文教学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1]”文言文因其时代久远晦涩难懂并实用性不高,成为了语文课改路上的一大阻力。但无论是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还是促进学生自身驾驭语言的能力,都要求在中学语文中必须关注文言文教学。
目前,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虽然认识到了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也探索了很多新的教学方式,但还是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被动学习
虽然语文出台了新的课程标准,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模式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是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改变并不多。于是课堂上常常出现教师自我陶醉而学生昏昏欲睡。教师将各种文言知识强加于学生,学生被动的接受缺不能有自己的思考和创造。长此以往,学生就出现对文言文学习的厌烦情绪。
二、教学内容狭隘,缺乏拓展延伸
现今很多中学教师和家长片面看重学生成绩,使得应试教育在文言文教学中体现的更为明显。教育一旦以应试和成绩为目的,那么势必会忽视对能力的培养,因为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而应试求的是速成,就目的而言,两者是背道而驰的,应试教育所产出的只是“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而非高素质人才[2]。正因如此,很多教师在文言文的讲述中教学内容狭窄,只关注课本和考点,很少对内容进行拓展和迁移,学生无法深刻体会文言文特有的魅力,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三、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不少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课堂上,常常采取三个步骤,即先翻译再背诵,最后做题。这样的“三步走”,使得学生常常片面的对某些字词进行了记忆,并没有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感知,更谈不上对文言文的审美进行体会,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要课堂丰富多彩,教师自身首先要好读书,积累多了上课才能如鱼得水,正所谓“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3]
课堂上在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方面出现很多问题,那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呢?
四、引导学生注重课前预习,提高上课效率
文言文的学习中,文言字词释义往往成为难点。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帮助学生将预习这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贯彻下去。当然,在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时,切忌简单粗暴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引导他们选择自己合适的预习方式。比如一位老师在给学生讲述《鸿门宴》时,就采用提问题让学生预习尝试回答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根据课本和合理展开联想,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更好的学习这篇文章。
五、灵活多变的导入方式,引发学生兴趣
文言文的教学与语文其他的教学内容相比较会显得乏味枯燥,也更有难度。而教师对于教授文言文的导入方式,常常会被教师忽视。很多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过程中,采用传统的导入方式,就是首先介绍作家和写作背景,将其作为千篇一律的导入方式。殊不知良好的导入方式,常常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容易接受相对枯燥的文言文的学习。当下,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可以帮助教师将导入方式变得更加灵活生动。适当的多媒体视频、音频和文字材料的穿插,都可以让学生更乐于学习文言文。
六、教学中的“育人”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师既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情怀等。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等形成时期,教师引导学生从文言文中汲取营养充实自身非常重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苏轼的乐观豁达、屈原的忠贞不屈、唐雎的不畏强暴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它包含着我国古代的人文精神,学好它对提升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对传承保护和发展弘扬民族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抛弃传统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学习,让学生愿学文言、会学文言,体会到古典文学的魅力,发挥文言文的人文作用,更好地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31-32.
[2]安亚丽.浅析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教学观念的更新与对策[J].赤子(上中旬),2014(24):249.
[3]吴俏桦.浅谈我国新课程改革下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一些误区及建议[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