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合唱音准问题的思考
2018-01-25张龙琼
张龙琼
(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实验小学,贵州 遵义 564499)
要知道,合唱是一门强调相互配合、协作的多声部集体艺术,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音乐综合素养。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既要求学生唱好属于自己的演唱部分,又要注意配合其他声部,以确保合唱的整体音效的和谐。音准是合唱演唱中的生命,是合唱的核心,因此,音准也就成为合唱教学中最需要注意的基本问题了。那么,在小学合唱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解决学生的音准问题呢?
一、小学音乐合唱音不准原因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由于音乐课本身的课程时间有限,留给合唱教学的时间就更少了许多,加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音准练习,以致于学生唱歌跑调、五音不全的现象屡犯不止,这严重阻碍了学生掌握正确的音准,妨碍了学生音乐水平的提升。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由于过于强调学生学习整首歌曲,忽视对学生音准的训练,导致部分学生虽能勉强唱出歌曲,却不能够将音调唱到位,影响学生对整首歌曲的发挥,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音乐能力的发展。
要知道,在小学音乐中音准的练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够在音乐合唱训练中纠正学生有问题的音调,同时加强学生已掌握的音调记忆,减少学生五音不全、唱歌跑调的频率。因此,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音准的训练,有效的音准练习能够帮助学生真正识得乐谱,掌握正确音调,促使学生演唱出合唱歌曲的正确发音,并掌握整首乐谱的音乐节奏,让学生喜欢上唱歌,爱上唱歌,从而更好地进行合唱训练,提升音乐水平。
二、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训练学生掌握音准的策略
(一)调整好学生的唱歌状态
在合唱中是优美的声音建立在科学统一的状态之上的,因此,在小学音乐合唱训练中,教师要重视调整好学生的唱歌状态,以便学生在合唱中发挥更好地自身优势,为合唱实现高效完成奠定坚实基础。这就要求学生,一身体保持自然挺拔,立正、站直,切勿身体松松垮垮、弯腰驼背、东倒西歪的,这不仅影响合唱的整体效果,还不利于学生掌握正确地音准技巧;二要求学生摆正自己的头部,放松面部肌肉,下颚微微回收,两眼平视前方,嘴巴微张,面带微笑;三若是学生在合唱训练中是坐着进行演唱的,就需要要求学生上身的姿势要与站立之时的状态保持一致,头、颈、背保持垂直感,将双腿自然弯曲、分开,双脚落地,切勿身靠椅背,头歪身斜。通过调整学生的唱歌姿态,以保证学生在合唱训练中有良好的唱歌状态,为提高学生的音准奠定基础。
(二)借助律动帮助学生找准音准
合唱是一门舞台表演的形式,在合唱过程中,学生发声的稳定性、音准的准确性、音色的统一性以及声部的协调性等都是完美完成合唱的重要因素。要知道,有些合唱作品需要配上适当的身体律动才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演绎合唱作品,增加合唱舞台艺术的宽度。因此,在合唱训练过程中,要想达到完美的合唱效果,就需要教师重视学生肢体律动配合演唱,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演唱合唱作品。
在合唱过程中,音准问题一直是让音乐教师颇为头疼的问题,在某些时候由于学生的合唱技巧达不到相应的效果,从而音准出现了问题,这时,教师可以根据相应的情况来提出解决办法。比如,学生在合唱之时,低音下不去,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律动来解决该问题,首先要立直身体,下巴找胸腔,将双手放于胸前两旁,并由下打开,接着开始半音半音地往下构唱“wei wu”,让学生逐步学会练习低音共鸣腔。若学生在合唱时高音上不去之时,就可以在合唱训练过程中让学生呈下蹲状态唱高音,状似搬重物,分腿弯曲站立,用双手抱住自己的膝盖,让头部朝下来唱高音,以便让学生找到气沉丹田,声音上头腔之法。借助律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找对音准,提高学生合唱时的音准率,还可以帮助学生稳定拍子,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演绎整首合唱作品,丰富学生合唱音响效果,树立学生合唱的信心,提高学生参与合唱训练的热情,进而提升学生对合唱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欣赏优秀合唱作品
由于受年龄限制,小学生自身的合唱能力比较弱,除了需要教师用心的指导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优秀的合唱作品,以便学生从中提升自身感受音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合唱训练过程中,设置专门的时间进行播放优秀合唱作品,优秀的合唱作品中音准和音色都比较好,其表现能力强、伴奏丰富,节奏感亦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因此,在练习合唱歌曲之前,最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相关的优秀合唱作品,一方面增强学生对合唱作品的感知能力,便于学生在合唱时不觉引用其中的歌唱技巧,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想象力、创造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欣赏优秀合唱作品,能够让学生在曲调优美的作品中体会作曲者的思想感情,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帮助学生把握合唱作品的音准,利于教师开展音准训练。比如,在教学《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一课时,为更好地训练学生的音准,笔者首先让学生了解整首歌曲分为三个演唱部分,其曲风优美抒情,感情细腻真挚,并且其中情境交融的描绘,给人以美的熏陶。接着笔者在课上借助多媒体进行播放优秀合唱团演唱过的这首歌曲,让学生在欣赏歌曲之时,初步形成理解、感知、鉴赏音乐的能力。进而,笔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如何运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演唱方法来表达这首歌曲的情感,经过多番聆听、欣赏和训练,学生能够逐步运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带有丰富地表情进行歌曲演唱,并按照歌曲的要求表现声音的强弱,音准到位。当学生在整体把握了这首作品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均匀自己的气息,接着用“a”来代替歌词进行试唱,试唱之时注意“a”的口型,并将手放在腰部,注意气息的保持,同时借助上述的律动完成作品的演绎。
除此之外,笔者还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一些自己所喜欢的合唱作品,并在多番认真聆听之后进行模仿演唱,逐步让自己的音准更加准确。
以上是笔者粗鄙建议,旨在抛砖引玉,望广大教育工作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