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语文故事性课文的教学方法
2018-01-25姜金猛
姜金猛
(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教育局,河北 沧州 061300)
对于故事性文章,教师要从语言材料入手,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分析,领悟其中的内涵。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用了杨绛先生的一篇文章——《老王》,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悲苦人民。写的是凡人小事,情节结构不复杂。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语言,走进文本深处,感受平淡叙述中的深情与耐人寻味。深入解读教材文本,让学生受到精神的洗礼和灵魂的启迪。
一、找准“切入点”
教师设计这节课时以“活命”为切入点。分为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以及杨绛一家的“活命”状态。最后总结要“活出高贵的命”。教师从“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这句话切入,让学生反复读,反复感受,找出“活命”二字,进行教学。而有的教师是从老王“出身苦、人老了、无亲人”等方面入手进行教学。同样是走近老王,用“活命”二字一步步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平凡的语言中体现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体会老王生活艰辛的程度。让学生成为老王,让学生切身地体会老王。在这一部分,教师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成为老王――自述身世,感悟角色,渲染情感;教师变杨绛,学生还是老王,杨绛和老王互相对话,再现当年的场景――进一步感悟杨绛与老王的关系,感受老王内心的情感;让学生变“看客”,奚落老王――再次体悟老王的境遇,体会老王“活命”的生活状态;朗读中强调感受“只”字的魅力,感悟老王走投无路的人生状态。
通过交换角色的方法,让学生眼前再现当年情境,从内心中感受老王,体会杨绛和老王内心的情感变化。而情景教学的安排恰到好处地让学生领悟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王君老师采用这样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感悟语文的魅力,她并没有采取反复的诵读教授方法,而是让学生“咬文嚼字”。这种“咬文嚼字”的训练恰恰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教学《老王》一课时,先是让学生站在老王的角度去细读文本独白,这一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老王的境遇,文本中老王的孤独、苦闷、忧伤等情绪,逐渐渗入学生的骨髓,不需要教师刻意强调,不需要把情感强压到学生内心,而这种换位体验式教学本身就是对学生情感及同情心培养的最佳方式。教育应回归生活,就是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使用生活中的实例作为教学素材。其实不然,将生活实例引入教学只是做到知识的引入,而让语文回归生活不仅是要引入生活中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更多的是促使学生用已学会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用已学会的知识更加理性、辩证地看待问题。说到底,语文课就是学生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教学《老王》时,先是对文本生词进行训练,让学生造句,在此过程中与学生互动,用亲切的语言让学生感受轻松的氛围,在课堂上得到精神的放松。紧接着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模仿、想象旁人对待老王的态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教师善要于挖掘生活,学生的激情很容易被激发。生活是一切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关注社会,关注自我,关心他人,把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把语文实践与丰富的语文资源结合起来,使之达到最佳的组合。让学生热爱生活,爱上语文,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感悟作者的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不幸的老王内心中最渴望什么呢?渴望温暖,渴望朋友亲人。如此不幸的老王又是怎样对待我们的呢?三送,把我们当亲人当朋友。而 “我”对老王又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重回上述片段,寻找细节:老王送钱先生看病,我一定要给他钱;老王临终前挣扎着亲自送大鸡蛋好香油,而我又给他钱;老王死了,他什么时候死掉我们也是过了“十多天”才知道。从这些细节中学生能够逐渐体会出作者的情感。
忽略了老王的真心真情。老王在自身极其不幸的情况下,真诚地帮助了我们,真心把我们当亲人朋友,而“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当时“我”的主要反应是“给钱”,说明“我”当时对老王主要是一种同情与接济(对一个不幸人的恻隐之心),在同情接济老王的同时并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感受与精神需求,没有真正尊重老王。双方情感的付出是不对等的。
老王的淳朴、善良、正直,然而“我”没有更好地善待、理解。老王给我们的是真诚的帮助与厚重的情谊,是一个自己如此不幸却又如此纯善的人给予我们的厚重情谊。老王虽说是一个底层的不幸的人,但他身上的这种品质,是我这个“幸运者”所不及的。“我”只用着其“善”,却并未真正尽心尽力去报答其“善良”,甚至在老王尽其毕生之余力来对“我”表示感谢时,“我”只是忙乱着应对。
老王身上的善是发自天性的,没有丝毫功利色彩的;这是一种从社会底层,从普通民众中发出的光芒,折射着美好的人性的光辉。多少年了,杨绛先生自我的反省,是生命的自我觉醒,这也是一种人性的光芒。
教师认为《老王》的教学内容的重点确定为“杨绛为什么要写老王”,而不是简单地确定为对老王这一人物形象的解说分析上。教学活动也应该从把握作者杨绛流露在文本中的情感出发,即充分理解作者沉重的愧疚和自责之情。在这样一个大的框架下,去探讨是怎样的一个老王引起了“我”深深的愧怍或是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和方法来达到这样的文字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