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途径
2018-01-25胡亚媚
胡亚媚
(河北省文安县第四小学,河北 文安 065800)
学生实际生活中处处是数学,学生和数学的关系是紧密而不可分割的,他们用学来的数学知识最终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教师授课时要让自己讲述的课程更加贴合实际,而不是远离生活。让数学的学习更加生活化,能很好的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教师教育意识生活化。
生活是培养创新最好的摇篮,许多灵感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创新的能力同样可以在生活当中培养,养成一种创新意识是很有必要的。这种教育更加注重知识的来源而不是空泛的理论,让学生从生活之中取得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现自己学习的不足从而产生对学习浓厚的兴趣。并在实践中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动脑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生自己动脑思考总结的能力。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从原来的与生活脱轨,与学生生活无关,引导性和兴趣性不足,正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教材知识能和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了解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的同时,产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探索的兴趣,并在生活中对数学有了性的了解与应用。所以,在教学中要要贴合生活,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自己对数学的探索。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是只有教师在授课学生只是听而已。
二、数学语言中运用生活化,在生活中引入数学。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中不同的教师通过自己的方式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是不同的,这主要在于教师的水平和创新水平。尤其在数学课堂中的教学,要学生接受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自己的方法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兴趣、心理因素等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能引导学生更好地产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这一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说:“小明家里有3000元钱暂时用不上,因为现金放在家里不是很安全,请同学们帮小明想个好办 法,如何把这些钱进行更好的处理?”学生回答了很多方法,这时正好是引导学生的最好时机:“还选择银行储蓄相对安全。在储蓄时,我还想深入了解一下储蓄的知识,有同学能够为我介绍一下吗?”学生们都积极说了自己的看法。在了解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又争着去介绍“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教学中来,自己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不仅学习到了知识,也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其乐无穷。
三、教学要使数学贴近生活
新课标准更加强调了数学过程中的生活化,教师在数学教学时,要以此为标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储备出发,使数学紧密联系实际,将学习数学中的过程转化为学生对生活对数学的的自我学习,体现出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更体现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以自己的眼光观察分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去自己动手解决生活问题和其他科目的学习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倡导数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从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学生熟悉的情况入手,来建立数学模型。”因此,在教师的教学中,应多加考虑数学教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调整教学的内容,在教学中把教材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问题结合起来,变成贴近实际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让学生发现自己身边的数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自己产生对学习的兴趣,比起老师自己一直在讲要强很多。
使学生实践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同时让学生自己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逐步学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得学生的数学能力、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实际水平和实践能力在实际的具体问题中得到培养与发展。
四、好的指导方法,引发学生提问
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精心引导设计与实际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提问质疑,支撑鼓励自己发现问题。运用自己的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抓住课堂气氛浓烈的时候,引入将要学习的主要知识。
(一)课堂发问,探究教材。
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知识的兴趣,不只是学习已有结果,学会自己去探究问题,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出发认识同一事物。
(二)发问老师,提高自己的能力。
教学中给足学生质疑提问的空间,让学生自己质疑自己探索。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不限时间,不限问题。列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中,学生提出: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是不是不一定要先通分?例如7/7+ 1∕3就不必先通分,学生之间的相互质疑,争相提问对方。如:《三角面积的计算》教学时,学生分组发问时指出:三角的高与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三角的底与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关系?学生展开积极讨论,提出假设,证明自己的假设,找出自己的方法,总结自己的结论,提高学生的能力。
五、数学生活化存在的问题与努力的方向
(一)对于课堂外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无法进行及时的指导,学生对问题的提出有时候超出了教材的范畴,对数学生活化中问题提出的不够明确,这些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
(二)在日常的实际教学中,“生活经验”经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所代替,有时学生完全沉迷于课堂的讨论中,完全忘了探索问题,讨论中渐渐的偏离了课堂的主题,把数学的思考扔到一边。面对生活情境,学生往往会被丰富的外在一面深深吸引住,真正有价值的学习可能并未被学生关注。我们要思考,如何有效的处理好“生活情境”和“生活经验”之间的关系。
总之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更方便的服务于生活,小学数学的知识和生活具有很大的联系。教师在课堂中引入实际问题,能让学生自己更好的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努力,并随着教学生活化的不断深入,问题会变得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