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浅谈
2018-01-25丁治民
丁治民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东流镇中心学校,安徽 东至 247200)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所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由于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们在智力、能力、品质等等方面存在差异,我们应当承认并正视这种差异,善待差异,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实行区别对待,采用分层教学法开展教学。
分层教学,是在常规的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既注重学生在班级中学习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注重因材施教,正是解决个体差异矛盾的重要途径。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进行浅显的探讨。
一、面向全体学生,分层设计目标
从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科学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前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目标分层设计,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将各目标分为不同的层次,分别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即:基础目标为全班学生都需达到的最低要求,能正确理解掌握基础知识;深化目标为教材的全部基本要求;发展目标则要在基本要求基础上作适当提高、加深,着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要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一个或者多个教学目标,每节课都有所收获,都有成功体验。例如在“圆柱体积”的教学设计中,各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为:基础目标是知道圆柱体积公式是通过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推导出来的,掌握圆柱体积公式,会应用公式解决一般问题,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深化目标是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发展目标是引导学生回顾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思考怎样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并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二、区别对待差异,分层实施教学
为了使数学课堂形成主动学习、生动活泼的发展局面,在教学设计上要设身处地地转换多角色思考,预设各层次学生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障碍,设计出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方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差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分层指导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出发,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对后进生主要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如运用教具、学具操作,画图,手工制作,观察图片、实物,情境模仿等;对中等生和优等生在运用直观教学法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采取抽象思维的教学手段,如引导学生观察、猜测,通过分析、判断和推理等验证猜想。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我指导后进生用列表法把可能的情况一一列举出来,从中找出答案;引导中等生用画线段图或示意图的方法寻找答案;放手让优等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作答。
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次指导学法,使教师的教法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法,促使教与学互动。
(二)分层设计问题
在课堂上为了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机会均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思考,在设计问题上要合理把握问题的难易度,把问题也分出层次来。可以按照后进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提问,提问后进生时,老师把一个大问题分成多个有逻辑关系的小问题,减缓坡度,适当铺垫,一步一步地引导作答;提问中等生时,结合回答的情况由浅入深作适当启发、提示;在提问突破重点、难点的问题或拓展、延伸的问题时,如通过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就要发挥优等生的优势,让他们相互启发、补充,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也可以先让优等生示范作答,再出示同一问题或类似问题让中等生和后进生模仿作答。如我在教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巩固对单位“1”的理解,出示题目“501班学生中,会游泳的占。表示什么意义?”后,我提问:“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会游泳的学生有这样的几份?”引导后进生一一作答;提问中等生“我国国土面积有被沙漠覆盖。表示什么意义?”时,只提醒他们先要搞清单位“1”的量,让他们自己根据分数的意义作答;在提问优等生“一节课的时间是小时。表示什么意义?”就直接让他们作答,然后追问后进生:小时就是多长时间的?是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的?想一想,1小时是多少分钟?这样的分层提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体验,一步一步地拓展了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这样的分层提问,符合各层学生的实际水平,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学生们在其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所以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氛围也因此变得生动而活泼。
(三)分层布置作业
练习分层是指教师在设计练习、布置作业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出丰富多彩的、适合各层次学生的作业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效地完成。通过不同层次的作业练习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确保后进生能掌握基础知识,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中等生不但能掌握基础知识,还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优等生则在巩固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拓展了自己的创新思维,训练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如把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所有学生必须完成必做题,巩固基础知识,达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而选做题则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课程标准的较高层次要求。如教五年级数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后,为了使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在小数混合运算的应用时,我设计这样一组练习:(1)2.5×(4+0.4)、(1.25-0.125)×8、0.25×4.3+0.75×4.3;(2)9.7×99+9.7、7.09×10.8-0.8×7.09、6.5×10.1-6.5;(3)3.65×4.7+36.5×0.53、101×0.87-0.91×87、1.35×7.2+1.35×3.8-1.35。(1)(2)(3)由学生自主选择解答哪一组或者几组,通过分层设计练习或作业,让后进生可以“吃得了”,让中等生可以“吃得好”,让优等生可以“吃得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找准自己的位置,学有所成。
三、分层落实评价,促进共同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进步需求,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合理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最好奖励,是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根据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是必然的。我们应以每个个体自身状况作为参照,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自身的发展上,也就是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侧重点有所不同,在评价优等生要侧重在他们钻研精神和创新能力上,比如用竞争性评价,对优等生采用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已,开拓创新。评价中等生要侧重于他们的教学方法和进取心这一块,比如可以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指出不足之处,又提出努力方向,鞭策他们更加努力上进;评价后进生要侧重在他们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上。比如可以采用表扬和鼓励的方式,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细微进步表示肯定,让他们找回自信心。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分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更加有热情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索中获取成功体验,得到更好的发展。
[1]郎玉杰.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5(34):115.
[2]洪礼胜.初探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5(03):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