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与猪病防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018-01-25丁兆忠韩慕俊张瑞锋吴忠良
丁兆忠, 刘 冬, 韩慕俊, 张瑞锋, 吴忠良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 沧州 061001)
养猪与猪病防治课程为畜牧兽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培养养猪技术人才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温氏等国内知名养猪企业入驻沧州,从事养猪生产已成为我院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 如何提高养猪与猪病防治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企业真正需求的人才,已成为重要课题。 近年来笔者结合养猪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学生的特点和我院的办学实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养猪与猪病防治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了科研创新引领的课程建设模式、从技能型人才培养转向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培养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总结如下。
1 改革措施
1.1 教学内容改革
1.1.1 紧盯养猪智能化发展趋势,确定培养目标,分析所需职业特质 校企合作成立课程建设委员会,密切关注养猪产业发展,紧盯养猪智能化发展趋势,对现代化养猪产业人才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确定养猪与猪病防治对应的工作岗位主要为技能层面的饲养员、繁殖工,技术层面的技术主管、技术服务、兽医,管理层面的经理、副经理、场长、副场长、部门主管,而且大部分毕业生工作岗位能从就业初期的技能层面逐渐发展到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因此,培养现代化养猪产业所需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本门课程的主要目标。 进一步分析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特质为熟练的猪饲养管理、疾病防治技术能力,分析存在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猪场经营管理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
1.1.2 根据所需职业特质,选取教学内容,设置学习项目 根据所需职业特质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将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等实时更新,依据养猪生产工艺流程,将教学内容归类、整合、序化,设置了种猪饲养管理、仔猪饲养管理、后备猪饲养管理、育肥猪饲养管理、猪场建设、猪病防治6 个学习项目,每个项目又分为若干个子项目。 采用项目式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过去教学改革往往删减了大量的理论知识,留下时间训练实践技能,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 但随着养猪生产步入智能化,有些传统的技能逐步被智能设备取代,掌握系统理论知识,拥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型人才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针对养猪发展趋势增加了拓展性学习内容,如批次生产、定时输精、仔猪健康的营养调控、猪场生物安全等,开设4 次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创新意识,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技能型人才培养向着技术型人才培养转变。
1.1.3 融入法律法规,穿插典型案例,增强学生守法意识 养猪与猪病防治课程面向的工作岗位主要为猪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把持猪肉安全的第一道关口,如果在饲养管理过程中违规添加药物、不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或管理不当都会产生猪肉安全问题。因此,在教学项目中适当融入畜牧兽医法律法规内容,包括《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中的相关内容。 穿插典型短案例,如口蹄疫处置案例、执行休药期案例、病死猪处理案例等,尤其是被处罚的违法案例,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守法意识。
1.2 教学模式改革
1.2.1 利用课程资源,应用翻转课堂等形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搜集企业生产案例,积极建设资源库。 包括课件、图片、视频、微课、教案、试题、创业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应用翻转课堂等形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很多猪病不能在养殖场、兽医院遇到,内容又较为抽象,不易理解掌握,适合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1.2.2 依托养猪技术研究所和养猪俱乐部,开展第二、第三课堂活动 河北温氏养猪技术研究所在本院挂牌成立,聘请3 名专任教师为研究员,2 名专任教师为副研究员,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展养猪技术研究。 成立了养猪俱乐部,开展养猪技术交流活动,提高养猪经济效益。 学生可选择养猪导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时开展第三课堂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和养猪技术研究,重点研究规模化养猪技术的优化和健康生态养猪新技术。
1.2.3 校企合作,设置项目式作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共设置4 个项目式作业,而且随着养猪技术的发展,作业可实时更新,如妊娠母猪饲养规程设计、猪场工艺流程设计、养猪设备设计开发、猪场驱虫程序编制、猪场PED 防控措施等。 采用团队形式,课余时间完成,课上团队汇报,团队互评,教师点评,修改完善,猪场检验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如养猪设备设计开发项目,开展过程为利用2 节课时间到学校附近牧疆南北养猪设备厂参观设备展厅,由企业技术人员讲解各种猪栏、饲喂系统等设备的用途、规格、特点等,并现场演示,教师现场指导。 课后学生根据现有的养猪设备,提出改进措施,设计开发新产品,学生6 人组成团队,课余时间完成,大约20 d 后,课上团队汇报设计方案,团队互评,教师与技术人员点评,课后修改完善,设计方案可为企业提供参考。
1.3 考核方式改革 由理论考试、技能考核、测验、项目报告、实训报告、论文、作业、考勤、项目过程教师评价、项目过程学生互评成绩构成总评成绩。 引入养猪与猪病防治知识竞赛,包括理论竞赛和技能竞赛,建立养猪与猪病防治理论与技能试题库,试题覆盖面广,而且包含执业兽医考试等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试题。 要求全员参加,奖励优秀,成绩以测验成绩项目计入总评成绩。 有时由企业冠名举办,引入企业评价机制,成绩作为企业用人参考。 这种赛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而且有助于职业资格证书考取。
1.4 师资队伍与课程资源建设
1.4.1 教师深入企业一线,锻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在规模化养猪企业沧州春兴农业有限公司、大型民猪生态养殖场青县友好养殖合作社、大型养猪设备生产企业沧州市牧疆南北农牧机械有限公司3 家企业建立了教师工作站,教师周末、寒暑假入驻工作站,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创新服务,与企业技术人员组成创新研发团队,攻克技术难题,提高经济效益。 教师为企业解决了仔猪存活率低问题,提高了PSY,制定免疫程序,开发饲料资源,开展“互联网+”智慧养猪等。 教师带着项目和任务下企业,带着成果和案例回学校,促进课程教学。
1.4.2 成立猪健康生态养殖科研创新团队,开展技术研究与社会服务 猪健康生态养殖科研创新团队由课程组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组成,从事猪健康生态养殖关键技术研究、推广、服务,为猪只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动物福利,减少药物使用,解决粪污污染问题,服务养殖场和养殖户。 创新团队可引入新理念、新技术,保证教学内容实时更新。 团队成员各有所长,有利于锻造团队互补优化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1.4.3 应用远程同步传输课堂,建立养猪生产过程素材库 选择规模大、技术水平高、设施先进、管理规范的养猪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远程同步传输课堂。 在企业生产车间安装高清摄像头,通过网络将企业生产过程实时传输到课堂,学生可通过显示器观看,可远程操控摄像头角度,并可切换视频场景。 利用语音传输系统,可接收生产车间的语音信息,并能与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实时对话交流,答疑解惑。 远程同步传输课堂系统可全程存储高清视频,教师选取、剪辑典型视频,制作成以视频、微课、图片、课件等形式的素材库。
2 取得成效
2.1 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学生养猪热情提高,从过去从事养猪行业的学生屈指可数到现在从事养猪生产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企业访谈等,发现毕业生具备工作岗位所需职业特质,实践能力较强,理论较扎实,能适应技术的更新,讲团队协作,法律意识强,升职潜力大。 毕业生受到养猪企业的欢迎,多家大型养猪企业前来洽谈订单培养。
2.2 形成两个特色项目 开发“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授课项目,课程组制作了大量猪无害化处理视频资料,尤其是当前流行的干化制法,开展混合式教学,结合实地参观,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掌握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依托青县友好养殖合作社教师工作站,开发出“生态养殖模式设计”授课项目,在原有的民猪生态养殖模式基础上,从无添加剂原生态饲料开发、土运动场优化、防暑降温措施、免疫程序、肉质提高等方面提出改进意见,形成新方案,应用于生产实践,形成一套特色生态养猪模式,并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
2.3 形成“研创引领”的课程建设模式 课程教学改革以科研、创新为引领,充分发挥科研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创新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通过养猪技术研究所、教师工作站、创新团队、养猪俱乐部等形式,师生共同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并融入到课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全面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教师成为科研创新的引领者,学生成为科研创新的实践者,促进“专家+技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3 体会
养猪与猪病防治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学生有热情、教师有能力、方法有效果、条件有保证,因此需要多措并举。 通过设在企业的教师工作站和设在学校的养猪技术研究所来提高教师的理论和技能水平,锻造双师型教学团队,促进课程的改进和教学效果的提升;以工作岗位为依据,设置学习项目,开展理实一体教学,培养学习兴趣;增加拓展性学习内容,融入法律法规,教育学生诚实守信;设置项目式作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举办养猪知识竞赛,促进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有助于职业资格证书考取;应用远程同步传输课堂,积极建设课程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今后要进一步建设“教学做研创训一体化”的课程,使课程在现有对接产业的基础上,逐步融入产业,直至引领产业,培养出大批更高层次的养猪技术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