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经典素材 教学推陈出新
2018-01-25江苏李万春
江苏 李万春
由于长期在一线从事化学教学工作,参加过很多教研活动,发现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重视求新求异,但对经典的教学素材却不太关注。在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处理好经典和现代的关系,值得每一位老师深思。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历,谈谈如何对经典教学素材进行处理和利用。
1.活用经典教具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非常多。很多老师热衷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网上收集各种教学资源,制作精美的动画、视频、课件,对于经典的模型、挂图等教具则不屑一顾。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多种效果于一体,很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有很大的优越性。虽然经典的教学手段不像多媒体辅助教学那样“有声有色”,但在某些方面也有其过人之处。如果我们能深入研究教材教法,挖掘经典教具在教学中的使用方法,也能让经典教具为教学增光添彩。
例如,化学键的概念比较抽象,利用同学们玩过的乐高就可以很好地突破难点。通过不同颜色乐高的组合、拆分演示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可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上课时学生边玩边学,操作简单,兴趣盎然。
再如,高一必修教材安排的有机化学知识点多,内容杂,教学时间短。虽然要求不高,但学生刚接触有机化学内容,在学习习惯和方法上一时难以改变,普遍感觉到学习困难。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在学完甲烷、烷烃和乙烯部分的知识后,笔者安排了一节复习课。这节课有甲基、乙基、烃基、常见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同分异构现象、简单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等众多知识点。在设计这节课的教案时,笔者反复阅读教材,仔细梳理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归类总结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所犯的错误,反复比较,最后确定把甲烷的球棍模型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并在一节课中始终以球棍模型这一教具为核心,分析展开各个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在上课前,每两个同学发一套微型球棍模型。在教案设计中,将教学过程分为8个主要步骤。
步骤1:师生共同演示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根据模型复习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空间构型等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特征,并与氨分子的三角锥形结构进行对比,把握二者在结构上的本质差别。设计中选甲烷的球棍模型作为切入点,既可以对本节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复习,也可以在一开始就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在对模型的观察上。
步骤2:从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上移去1个H原子,导出甲基(—CH3)的概念。移去的过程中配合电子式的书写,揭示H原子被移去时是包含了它的电子。对着甲基的结构模型复习甲基的电子式、结构式。为了加深对甲烷分子结构和性质关系的理解,还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甲烷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的机理,用较大的绿球表示氯原子,演示取代反应的过程,揭示取代反应的特点和产物的结构特点。
步骤3:在甲基的球棍模型上连1个甲基,引出乙烷的分子结构。对着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复习乙烷的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学生对照手中的模型,很容易能观察到乙烷分子中的6个H原子是等同的,从而理解其一氯代物只有一种等问题。
步骤4:在乙烷分子球棍模型中移去1个H原子,让学生思考有几种移法。根据模型复习乙基(—CH2CH3)的概念,理解乙基没有同分异构体的原因,并进一步推导出烷基和烃基的概念。
步骤5:在乙基的球棍模型上连接1个—CH3原子团,引出丙烷的分子结构。通过观察模型,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出丙烷分子中的3个碳原子是不在一条直线上的,理解所写结构简式和实际空间结构的差别,为进一步理解烷烃分子中碳原子的锯齿形排列特点做铺垫。
康宁作为显示科技市场的领军企业,不断率先推出最新的大世代玻璃尺寸,并通过持续在华投资,将最新的显示科技技术引入中国。随着全球首个10.5代LCD玻璃基板工厂在合肥投产,康宁将继续践行其对中国战略客户的长期承诺,提供最先进的解决方案,并支持全球平板显示行业日益增长的需求。
步骤6:在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上移去1个H原子,让学生思考有几种移法。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思索、讨论和动手操作,可顺利地推导出丙基和异丙基,从而强化同分异构的概念和形成原因。丙烷分子中有2种不同的H原子,它再引入1个甲基时就有2种不同的方式,即C4H10有2种不同的结构。
步骤7:对比甲烷、乙烷、丙烷、丁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分析分子的结构特点,复习烷烃和同系物的概念、烷烃的通式,强化烷烃的特征反应是取代反应的原因。
步骤8:在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上各移去1个H原子,在碳原子中间再形成一对共用电子对,引出乙烯分子的结构,复习乙烯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和空间构型。再在乙烯的球棍模型上分别加上两个氢原子或氯原子,复习不饱和烃和加成反应的概念。
就这样,用一套球棍模型串起了一节课的所有知识点,复习时学生手脑并用,形象直观地突破了难点,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挖掘经典实验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化学实验题,处处都有教材实验的影子,这些实验可以说均为立足于教材,源于教材中的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有关某物质的制备或性质的理论知识转变的实验等。在实验复习中,如果我们能关注教材中的经典实验,掌握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方法和实验要领等问题,则可以以一当十,提高实验的复习效率。
中学化学中有几个最基础的实验,它们包含了很多基本的实验操作,由此衍生出的一些问题往往是高考的重要考点,我们应该对这些实验进行深入分析。实验室可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备氧气,处理并重新利用这些学生实验后的药品很有意义,因此,分离二氧化锰和氯化钾是一个经典实验,在初中和高中都可以进行不同层次的考查。下面以此为例进行分析,谈谈如何挖掘经典的基础实验。
分离二氧化锰和氯化钾的实验原理是二者水溶性的差别。对于实验原理,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分离混合物的常见方法有哪些?它们的适用对象是什么?
第二步是过滤,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所需仪器是什么?玻璃棒的作用是什么?过滤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加快过滤的速度?有时需要趁热过滤,为什么要趁热过滤?趁热过滤的方法有哪些?(①漏斗预热:用少量热蒸馏水通过过滤器;②带加热装置的漏斗;③抽滤,抽滤可以加快过滤速度,得到较干燥的晶体)
对滤纸上的二氧化锰进行洗涤就可以得到纯净的二氧化锰。关于洗涤,通常涉及四个问题:为什么要洗涤?用什么洗涤?怎样洗涤?怎样证明已经洗涤干净?对于为什么要洗涤,通常考虑以下四个目的:①除去晶体表面可溶性的杂质;②洗涤过滤所得到的残渣,把有用的物质,如目标产物尽可能地洗出来,以提高产率;③洗去滤渣表面一些对环境有害的物质,如重金属盐等,防止污染环境。对于用什么洗涤,可以考虑以下洗涤剂:①蒸馏水;②冷水;③有机溶剂,如酒精、丙酮等;④该物质的饱和溶液。用酒精洗涤的好处:可以降低晶体因溶解而造成的损失,可以除去晶体表面的水分,酒精易挥发,晶体易干燥。关于怎样洗涤和怎样证明已经洗涤干净的问题,高考中曾经多次考查,但能用规范的语言将操作要领说清楚并不容易。
第三步是从滤液中析出氯化钾晶体,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方法有哪些?(蒸发溶剂、降温结晶、加入有机溶剂以降低水的极性等)要得到干燥的晶体,干燥的方法有哪些?(①自然晾干;②滤纸吸干;③在干燥器中干燥;④烘干:适用于热稳定性较好的物质)
个人认为,在中学化学中,粗盐的提纯、硫酸亚铁晶体的制备、乙酸乙酯的制备是三个最重要的基础实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和酸碱中和滴定是两个最重要的定量实验,这些实验的要点通常是高考试题中问题的生长点,如果我们能像分析分离二氧化锰和氯化钾的实验一样,对这些基础实验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则可以触类旁通,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远比盲目地做大量的实验题要有意义得多。
3.讲透经典方法
化学解题的方法很多,化学计算的方法有关系式法、差量法、十字交叉法、守恒法、极值法、估算法、图象法、终态法等。这些方法中,有的技巧性强,有的只能在特定条件下使用。个人认为,守恒原理是化学变化中的基本原理,守恒法是化学计算的核心方法,应重点讲解和训练。所有的化学反应中都存在质量守恒,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存在电子转移守恒,在离子反应中存在电荷守恒。讲透守恒法,可以辐射到电化学中的电子转移守恒、电解质溶液中的三大守恒(物料守恒、电荷守恒和质子守恒),还可以由此理解反应热计算中的能量守恒。学生掌握了守恒法,就是掌握了化学计算的金钥匙。
4.训练经典试题
在高三复习阶段,特别是进入复习的后期,学生要进行较多的练习和模拟考试,这时候,各种各样的冲刺卷、模拟卷、押题卷、全真卷接踵而至,让人应接不暇,无所适从。到这个时候,很多老师发现学生的成绩停滞不前了,练与不练一个样,做多做少一个样,复习效率低下。有些老师因此也变得比较浮躁,觉得每套试卷都重要,每套试卷都想让学生练习,甚至花大力气去收集或编制所谓的原创题,以期与高考题“撞车”。关键时刻,只有老师沉着冷静,学生才能临危不乱。此时,老师不要盲从,不跟风,按部就班地做自己该做的事。
首先,我们要力求提高练习与模拟的针对性,任何形式的模拟题,都不如高考真题更具有参考价值。教师要把往年的高考真题整理出来,让学生反复练习,训练解题能力。高考真题的承载能力强,是最为典型的试题,尤其是当前的高考真题很多一部分都是历年高考题创新改造的结果。
其次,教师应认真研究《考试说明》。教师不可能知道高考会考什么,但应该知道高考不考什么。研究《考试说明》及往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就会发现,高考从不回避热点,也从不面面俱到。例如,化学知识纷繁复杂,但作为高考考点的主干知识只有26项;高考化学5个模块共有21个专题,其中有些专题的内容高考从来不考,不考的内容,我们还有必要去研究吗?撇开这些内容,我们的复习效率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