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2018-01-25常新叶
◇常新叶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发散性思维具体化的思维方法。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需要储存的信息量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多,阅读材料的难度也逐渐加大。将思维导图运用于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各篇文章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协助学生更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还能提高、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自信心。
一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
预习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便于教师检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语文S版《自然之道》是一篇哲理性较强的文章,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认识到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同时也能掌握文章通过叙述具体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在预习中,让学生以课题为中心展开多个一级分支向四周发散 (学生可以用不同图形和颜色来画),比如多音字、生词、四字词语、主要内容等,一级分支下边再列出详细内容。
这样,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学生思维的过程也很清晰地呈现在纸上,同时通过动手,调动大脑思考,使学生能更好地解读文本。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就会养成课前绘制思维导图,进行自主预习课文的习惯。
二 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由于思维导图是知识和思维过程的图形化表征,是一种用图表来组织、阐述、表达知识的工具,所以它能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筛除杂乱信息、保留关键内容,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或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从而促进新旧知识的整合,提升思维能力。如在学完《自然之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后,让学生回顾和思考: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在知识探究过程中,你有哪些认识?安排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分享,共同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自己绘制思维导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每个分支,给“骨架式”的思维导图“充血加肉”。
这是师生共建思维导图的一个过程。通过共建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理清知识主干以及重难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强记忆和运用能力。同时在课程结束后,很多学生发现自己在思维导图上总结的重难点不是很全面,通过整理和完善这一环节,学生就可以把自己缺少的部分添加上去,使之成为一份完整的复习资料,也方便期末复习。另外,学生能够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文章的复述和背诵,更好地理解文章,逐步培养自学能力。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师突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单一教学目标,从互动性和发展性两个角度,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使学生了解“学什么,如何学”,并懂得“如何思考”,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在参与中体验、感悟,在感悟中发现、提高,由“学会”变成“会学”,提高了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了语文素养,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