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大视角 引导语用训练

2018-01-25汤海燕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4期
关键词:说明文葡萄课文

汤海燕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语用”和文章相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在语言运用上的能力。虽然听、说、读、写各方面都很重要,但我们却不可能每一堂课的教学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都进行培养,而是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有所侧重。既然如此,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实现语用目标。

一、基于学生视角,抓准语用训练的“点”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也成了教育的主流。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能达到我们的预期,究其根源就是教师片面地看待教学问题,不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接受能力。教师应多角度地了解学生,用学生喜爱的、能够接受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指导。所以,对于语用目标的实现,教师需把学生的想法和教学内容进行统筹考虑,但也要注意,尊重学生的看法并不是毫无原则地配合学生,是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

例如,《水》一文描写了家乡缺水的艰难状况,也描写了有水的生活让人们喜笑颜开。很多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都是在课前搜集了很多缺水的照片或者资料来进行教学,我却不赞同这种方式。诚然,学生的确需要用这些资料去感受没有水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但这种感受方式真的能让他们有切身的体会吗?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缺少了水是无法生存的,作者在这篇课文中竭尽所能地去展现乡亲们有水的欢乐,描绘了下雨让乡亲们欢呼和四兄弟因为一勺水刻骨铭心的场景,这种方式从另外一个角度刻画了乡亲们没有水时的苦。不感受艰难困苦。如何能更好地体验真正的欢乐?所以,我就抓住这两个“乐”的场景来进行教学设计:

师:大家对文中描写乡亲们雨中欢呼和四兄弟分一勺水的场景都有所感悟。请仔细阅读这两处,看看这两个场景所表现的“乐”有什么区别。

生:我觉得乡亲们在雨中欢呼表现了他们无拘无束的快乐,小孩子在雨中都脱光了衣服,享受这难能可贵的时刻。

生:不光如此,这些孩子都特别激动,一边玩还一边喝着雨水。

师:对,这就是一种自由自在、激动万分的欢乐,大家都想怎么跑——

生:就怎么跑。

师:想怎么叫——

生:就怎么叫。

师:想吃天上的水——

生:就吃天上的水!

师:这样的乐趣作者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得淋漓尽致。那四兄弟共用一勺水又表现了哪种不同的欢乐呢?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沾水即乐的状态,哪里有了水,哪里就有欢乐。

师:是的,这就表现为触觉的欢乐。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听着毛孔呼吸的欢乐。

师:对,这也表现了听觉上的愉悦。

生:作者还觉得有了水的流动,身体里的血液都流得更快了。

师:这里描写了作者感觉上的欢愉,也刻画出了作者发自内心的欢乐。从这些就能看出来,这两个场景的欢乐是有差别的,那么除了这些不同,还有什么不一样之处吗?

生:我发现作者描写下雨的时候,用的都是短小的句子,而描写四兄弟分一勺水时,则用了比较长的句子。

师:你很细心。大家在朗读的时候也应该发现了,读短句子的时候节奏比较欢快,能感受到激动的心情,而读长句子的时候,又比较舒缓,能够体会到作者那种内心的细腻感受。

生:是这样的,我们读短句子的时候都比较快,情绪也就上去了,而读长句子的时候毕竟平缓,更能体会到细致的感受。

师:学了这篇课文之后,想必大家也有诸多感触,平日里我们也会有很多诸如累、痛、饿等各种感受,那大家能试着模仿这篇课文的写法描绘自己的感受吗?

(生进行习作训练)

……

这样的引导就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延伸到了习作需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对两个欢快的场景进行比较,找出差异,寻得作者的表现手法,并且引导学生将习得的方法及时地加以运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习作能力,也实现了我们期望的语用目的。

二、基于文体视角——拎出语用训练的“线”

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诗歌、散文、童话、说明文等体裁的文章,而不同体裁的文章对语言的运用也各不相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章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来保证对学生体裁上的训练。

例如,《神奇的克隆》是一篇说明文,强调语言的准确性,所以教学时就要重点关注课文的结构、句子之间的前后搭配。学习课文不只是为了了解其内容,更是对课文的写作手法、写作顺序等方面的细致推敲,从而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所以,我就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方式来教学这篇文章。

师:(在黑板上写了很多凌乱的课文要点)同学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一篇说明文。书上的文章语句通顺,内容连贯,但它在写成之前也是由这些凌乱的知识点扩充完善而来的。在写说明文之前,要先把说明对象的相关知识全部写下来,就像黑板上一样,不需要在意它的顺序。然后,归纳整理所列举的各个要点。现在请大家读一下课文的第2~5自然段,想一想如何把黑板上的要点归纳起来。

生:从有性生殖到无性生殖,即克隆,然后再按一定的顺序分类叙述植物、低等动物和高等动物的克隆。

(师按照生的顺序给每个要点编上号,生一起朗读。)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文章里有一根主线把各个要点连接起来了。

生:有。作者先讲了我们熟知的内容,再讲我们不熟的,先简单后复杂。

师:回答得很好。作者就是用了这样的方式把一开始杂乱无章的要点有序地连接了起来。所以说在写作的时候,首先要确定文章的主线。大家再来看看课文接下来叙述克隆好处的部分,体会一下它的顺序是否有必要。

生:有必要。作者先写了农产品,再到家禽,然后到濒危动物的拯救,最后到人类生命的救治。

师:那你们有没有感受到这种顺序的规律呢?

生:是由低级到高级。

师:很好!这也是作者在写克隆好处时的一根主线。大家学了这篇课文,也要学会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将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行有序的连接。

……

上述教学片段最大限度地抓住了说明文整理、归纳要点的写作特点。用一根贯穿文章的主线来教会学生写作的一个方法,从课文内容出发引申到写作技巧,而不是只单纯地关注文章的内容。

三、基于对比视角——拓展语用训练的“面”

在文章里,有时候作者也会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烘托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等。我们在教学这种对比的写作手法时,也可以用对比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

例如,在教学《最佳路径》一课时,我就用对比的方式来展现老太太的销售方法,带领学生去感受文中的道理。

师:同学们,课文里农民们都是怎么卖葡萄的呀?

生:把葡萄摘下来,然后在路边吆喝着卖。

师:那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这种场景吗?

生:见到过,好多地方都有。

师:那课文里的老太太是怎么卖葡萄的呢?

生:她是让顾客先给五个法郎,然后就可以去摘自己想要的葡萄,摘多少由他们自己决定。

师:那这种卖葡萄的方式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可以让顾客体会到摘葡萄的乐趣。

生:自己去摘的葡萄会觉得更好。

生: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摘多少和摘哪些。

生:老太太不用辛辛苦苦地去给客人摘下来。

……

师:大家说的话都很有道理,那如果让你们去买,你们会在哪个人那儿买呢?

生:随便找个农民买一些。

生:去找老太太买,这样的话我可以去有选择地摘葡萄。

……

这种互动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对比了两种卖葡萄方法的差异,还让学生体会到了老太太卖葡萄方法的优势,体会到销售过程中如何用“最佳路径”去兼顾顾客的各种想法和需要,进而轻易地就明白了老太太的做法所体现的道理。

在教学中,基于学生视角、文体视角、对比视角引导学生进行语用训练,就能够促进学生文本对话的高效化,促进他们综合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说明文葡萄课文
来来来,一起装修数据库——说明文也能很生动
说明文阅读专练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阐释现象 揭示事理——说明文写作六步曲
当葡萄成熟时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