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奏鸣曲(为小提琴与钢琴而作)之艺术*

2018-01-25

黄河之声 2018年24期
关键词:大调奏鸣曲演奏者

刘 梦 恬

(武汉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0)

在浩如烟海的小提琴文献中,奏鸣曲(为小提琴与钢琴而作,以下简称小提琴奏鸣曲)这一体裁的作品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着相当的价值和分量。同时,作为室内乐形式的发展,这两件乐器因独特不凡的高贵气质且相得益彰的丰富表现力成为了室内乐的代表形式之一。

一、奏鸣曲的源起与发展

奏鸣曲在时代进程中变化发展,是一个日益渐进和不断丰富的过程。早在17世纪初西方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以小提琴为代表的弓弦乐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随着乐器普及和演奏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乐器性能的追求和探索随之而来。作为重奏音乐的主要体裁,出现了奏鸣曲(sonata),在当时泛指器乐演奏的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小提琴与其他乐器而作的奏鸣曲。意大利作曲家科雷利(Corelli)以创作三重奏鸣曲和独奏奏鸣曲为主,被称作古典奏鸣曲代表作曲家。在古典奏鸣曲盛行的巴洛克时期,意大利作曲家科雷利、塔蒂尼(G.Tartini),德国作曲家亨德尔(Handel)、法国作曲家勒克莱尔(J.M.Leclair)等都贡献了佳作。可以说巴洛克时期是奏鸣曲发展的萌芽阶段。

到了18世纪的古典主义时期,键盘乐器的最大革新便是由钢琴取代其他键盘乐器,确立了主奏乐器的地位,不可避免的引起了古典奏鸣曲的迅速发展。从作曲手法上说,古典奏鸣曲是曲式结构,也是一种创作体裁。从莫扎特(W.A.Mozart)“奏鸣曲”的创作里我们可以了解这一体裁发展的脉络:在为小提琴与键盘乐器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逐步确立了小提琴与钢琴在重奏中的均衡地位。由此,“奏鸣曲”重新定义并确立了格局。这也是我们所说的真正意义上为小提琴与钢琴而作的奏鸣曲,今天简称为小提琴奏鸣曲。古典主义的集大成者贝多芬的创作涉猎广泛,对小提琴奏鸣曲的贡献莫大,他延续继承了方向并将其深化升华,推至古典的成熟时期。

19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是一个有着强烈表达、创作活跃、多元个性的音乐时代。伴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在社会背景与艺术环境变化的影响下,音乐语汇及个性特征方面既是精神传承更是个性解放。浪漫主义的艺术思潮覆盖之广泛达到了空前的状况,在不同形式音乐创作极为丰盛的时代下,以小提琴与钢琴为代表的二重奏鸣曲以其独具魅力的艺术效果颇受青睐,时间横跨早期浪漫主义到民族乐派,创作热情遍及欧洲各国。作曲家们纷纷投入了极大的创作热情,涌现出一批传世精品。以舒曼(Schumann)、勃拉姆斯(Brahms)为代表的德国作曲家,福雷(Faure)、弗朗克(Franck)为典型的法国作曲家,还有来自东欧阵营的德沃夏克(Dvorak),北欧挪威的格里格(Grieg)等等,至此小提琴奏鸣曲进入了多产的“黄金时期”。

19世纪末的晚期浪漫主义至20世纪初期,出现了“印象主义”,带动了艺术创作新的变革。这股艺术思潮在音乐上也产生了化学效应,法国作曲家德彪西(Debussy)就是旗帜鲜明的代表。音乐的新方向为小提琴奏鸣曲的创作带来了丰富的审美与想象,增添了音乐层次与色彩。

二、奏鸣曲的价值和意义

对于很多喜爱奏鸣曲的爱乐者来说,小提琴奏鸣曲有着简约且亲切的表现形式、细腻丰富的情感表达、戏剧多变的音乐思想。双方演奏者共同演绎一部作品,彼此搭档相互协作,高度默契的合作使演绎锦上添花。

作为专业演奏者而言,奏鸣曲的演绎是衡量演奏能力与音乐品味的重要标准之一。总结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作为国内专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小提琴赛事,例如中国音乐金钟奖小提琴比赛,历年来奏鸣曲都作为比赛规定的演奏内容,任何组别无一例外。纵览国际性专业类小提琴比赛,特别是具有悠久历史的重量级比赛,对奏鸣曲的考核还有多项演奏内容,例如指定演奏不同时期作曲家的作品,有的还单独设立了“奏鸣曲最佳演绎奖”,可见奏鸣曲的艺术价值和演奏难度。演奏者要面临音乐与技术的双重挑战,声部角色与个性特点的分寸把握。因此,小提琴奏鸣曲在学习和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每一位专业学生以及演奏者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学习材料。

三、奏鸣曲的演奏难点与重点

有奏鸣曲演奏体验的人都知道,诠释奏鸣曲所需的“能力”不下于其他类型的作品。我们所说的“能力”主要指两个方面:“硬技术”与“软技术”。简单的说,“硬技术”是指演奏的基本技巧,例如音准、节奏、发音、快速跑动的流畅度、手指起落的清晰度、各种弓法技巧的完成度等。“硬技术”的学习主要侧重于技能的训练以及左右手技术的掌握。一般来说,演奏者具备了当下作品的基本演奏技巧,谱面涉及的基本演奏要素才能够完成。当然,基本技巧的水准高低直接关联演奏质量的优劣,所以它是演奏的前提准备和先决条件。所以,基本技巧的掌握情况除了演奏者个体因素的差异之外,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科学的演奏概念、严格有效的训练方法、重质有量的学习方式是极其重要的,在这里就不展开详述了。那么何为“软实力”呢?它是衡量演奏者的音乐理解力、音乐个性、音乐品位及音乐协作意识等方面的重要指标。奏鸣曲的演绎,尤其在对音色运用的讲究、音乐角色的理解、演奏风格的一致性以及合作默契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早期的古典奏鸣曲来说,它对于建立规范的节奏,发展健康的发音,清晰的音乐逻辑以及歌唱性的表达都是最佳的选择。贝多芬时期以后创作的小提琴奏鸣曲在风格特征与创作手法上更是百花齐放、多姿多彩。特别是一些音乐内涵深刻、结构织体复杂、同时又有着较强的技术难度的奏鸣曲来说,奏鸣曲的演绎是个性与合作的集中体现,细致度与戏剧性的恰当理解。看似矛盾又相互关联的两方面,处理把握的恰当是十分不易的。这些难点与重点恰恰都是奏鸣曲演奏中需要学习的方面。奏鸣曲的演奏对于发展左右手的能力,平衡音乐与技术的关系,培养合作精神与倾听的演奏习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四、常用奏鸣曲(为小提琴与钢琴而作)整理(据不完全统计)

按照作品的创作时期、音乐语汇和风格划分,我们将巴洛克以及之前的为小提琴与键盘乐器而创作的奏鸣曲统称为古典奏鸣曲。其中为小提琴与钢琴而作的奏鸣曲(以下简称小提琴奏鸣曲)有以下一部分:科雷利(Corelli)小提琴奏鸣曲第5号第12首,维拉契尼(F.M.Veracini)e小调协奏奏鸣曲,塔蒂尼(G.Tartini)“魔鬼的颤音”奏鸣曲,亨德尔(Handel)6首小提琴奏鸣曲,勒克莱尔(J.M.Leclair)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莫扎特(W.A.Mozart)先后创作了三组小提琴奏鸣曲。分别为:第一组共六首奏鸣曲:KV301-KV306;第二组共六首奏鸣曲:KV376、KV296、KV377、KV378、KV379、KV380;第三组共四首奏鸣曲:KV454、KV481、KV526、KV547;包括未完成的奏鸣曲在内,总计四十余首。

贝多芬(Beethoven)创作了十首小提琴奏鸣曲,分别是:作品第12号第1-3首;作品第23号;作品第24号;作品第30号1-3首;作品第47号;作品第96号;

舒伯特(Schubert)小提琴奏鸣曲三首,分别是第137号第1-3首(D384、D385、D408)以及“Grand Duo”D574;舒曼(Schumann)小提琴奏鸣曲两首:作品第105号和第121号。勃拉姆斯(Brahms)小提琴奏鸣曲三首:作品第78号、作品第100号、作品第108号以及谐谑曲WoO2(选自FAE奏鸣曲);

弗朗克(Franck)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圣桑(Saint-Saens)第一小提琴奏鸣曲,作品75号;福雷(Faure)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德彪西(Debussy)g小调小提琴奏鸣曲;拉威尔(Ravel)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德沃夏克(Dvorak)小提琴奏鸣曲,作品第100号;格里格(Grieg)小提琴奏鸣曲三首:F大调、G大调、c小调;埃尔加(Elgar)小提琴奏鸣曲,作品第82号;理查·施特劳斯(R.Strauss)小提琴奏鸣曲,作品第18号;

普罗科菲耶夫(Prokofiev)共两首小提琴奏鸣曲:作品第80号和作品第94a号;普朗克(Francis Poulenc)小提琴奏鸣曲,肖斯塔科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五、结语

笔者通过梳理奏鸣曲的起源与发展、介绍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分析演奏中的难点与重点,概述了奏鸣曲(为小提琴与钢琴而作)之艺术,并在文末整理了常用的小提琴奏鸣曲作品。希望这一体裁的作品为更多的爱乐者、演奏者了解并喜爱。

猜你喜欢

大调奏鸣曲演奏者
手机上的奏鸣曲
安东尼奥·罗塞蒂圆号作品《降E大调协奏曲》的演奏技巧分析
手风琴作品的艺术表现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唢呐演奏中的呼吸技巧及其训练方式探讨
G大调随想曲
春天的奏鸣曲
论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
饥饿奏鸣曲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