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性僻觅佳句 妙手偶得著华章
——写在超级全能生“写给未来的自己”新作文大赛之后
2018-01-25安徽陈士同
安徽 陈士同
2017年12月,随着各个奖项的有所归属,超级全能生“写给未来的自己”新作文大赛顺利落下帷幕。从筹划到具体落实,再到结果出炉,整个过程尽管存在很多尚需完善之处,但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终于还是取得了比较好的反馈和成效。作为此项活动的参与者之一,笔者从大赛准备阶段的命题征集到阅卷点评,一路走来,感触颇深,收获颇多。其中,最难以忘怀是在阅卷点评时,面对不同题材、体裁,不同风格的习作时所引发的情感律动。
先说一说本次大赛的试题。试题总体上给参赛选手很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全命题赛段有四道不同类型的优质试题可供参赛者选择,既为使用全国卷的备考学生准备了符合全国卷高考命题趋势的试题,也为江苏、浙江等自主命题省市的学生提供了符合自主命题省份高考命题习惯的试题;而自拟命题赛段,不设限制,参赛学生可以自由写作。
既然是竞赛,就免不了优胜劣汰。为了统一标准,保证大赛成绩的有效性、公平性,大赛组委会参照高考作文阅卷制定评分标准的过程,通过抽样,试批,汇总分析学生作品情况、分析命题,拟定评分标准的过程拟定了切实可行、严谨规范的评分细则和点评标准。按照评分细则和点评标准,点评组的阅卷老师规范操作,严格依据要求赋分。初赛评分及点评完成之后,入围复赛的作品就需要根据点评建议去完善、调整,修改之后再提交,然后进入复赛,角逐大赛奖项。
下面说一说在阅卷点评过程中的感受吧。能够脱颖而出的佳作,必然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符合规则,又不拘泥于规则”可以很恰当地概括这种独特。纵览各类优秀作品,它们更是有共通之处:审题扣住试题的核心要点,立意角度不偏离、有新意;新颖、亮眼的标题;紧扣写作的核心主题选择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匠心独运的处理——要么另辟蹊径,要么反弹琵琶,要么移花接木;行文结构严谨、流畅,张弛有度;语言表达恰当、得体;字面书写漂亮美观、赏心悦目……作文的标题很重要,它是文章的眼睛,阅卷老师不仅可以通过题目宏观了解一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还可以洞察写作者酝思立意的思维过程。仅仅标题好是不够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遣词造句等方面的精心思量缺一不可,一篇佳作就是一件精美雅致的艺术品,它是有生命的。
在笔者批阅的作文中,《创世纪》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这是一篇自拟命题赛段的参赛作品,并无任何写作框定和限制。纵览全文,作者表现出非凡的驾驭语言能力和谋篇布局能力。开篇用语不凡,“公元2060年,我是一所慧星学校的校长,每天早晨都在愉快中度过”,寥寥数语开宗明义;接下来,作者虚构场景,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通过对话的方式探讨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打开了读者想象的时空。对话式的行文结构,使文章结构显得灵动,长短句的穿插使用,让文章彰显出变化之美。当然,苍劲有力的字体和整洁的书写也是该作品的一大亮点。写作是表达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看法的过程,是对现实的观照。只有充满现实感和时代感的作品,才具有价值和意义。从《创世纪》一文的立意来看,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表达对科技发展的畅想以及人类如何应对的思考。结尾处“我站在舰桥上,定定地望着深邃的宇宙陷入了沉思”,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下面聊聊“问题作文”。借用列夫·托尔斯泰的话:“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优秀的作品总有共性和相似点,而“问题作文”却多种多样,姑且说说其中典型性的问题——忽视写作要求。
在写作过程中,必须仔细审题,审明写作要求,无论立意角度有多少,都应该抓住核心点立意构思。在“问题作文”中,出现这种错误的为数不少,其中以写作“小池”和“民国十先生”的作品为多。“小池”一题的核心立意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要有发现美的眼睛等,然而,很多学生没有抓住这些要点,要么写成诗歌赏析;要么就诗论诗,仅止于诗歌的本身和表面。对于“民国十先生”一题,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无视写作任务:“任选其中的两到三位,推介他们的道德品质、人生经历、精彩言论或作品风格,凸显他们的民族风骨或人格魅力。”学生要么随意把两三个“先生”拉在一起,分别讲述,丝毫不管这些“先生”之间有没有关联性;要么只抓住自己有话可说的一位大写特写;要么抛开提供的选择对象另起炉灶。像这样审题不清,没有吃透命题要义,没有抓住材料精髓,浮于表面或剑走偏锋的作品,终究无缘复赛。当然,除了审题立意方面的硬伤,其他方面的问题同样不少,命题俗套,结构松散,段落生硬,用语套板缺少灵性,材料陈旧落俗等是普遍性的问题。
“问题作文”的“毛病”还有哪些呢?卷面书写随意、字迹潦草,段落层次安排生硬、不合理,段落间没有起桥梁作用的词语或句子,起承转合处理不当,堆叠故事,语言贫乏,缺少文气,对深层意蕴的挖掘,浅尝辄止……
写作是一个人的言说。在“吾手绘吾心”的过程中,只有遵循写作本身的规律,按照既定的要求,把自己对生活、社会、人生的理解和看法融入笔端,经过“捻断青丝”的斟酌推敲,用恰当的语言真实地表达,“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方可外溢出沁人心脾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