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达效果”是否包括“结构上的作用”?

2018-01-25江苏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8年3期
关键词:考试院主旨语句

江苏 王 俊 李 莉

2014年—2016年江苏卷高考文学作品阅读探究题均为对文末画线句子或短语意蕴的探究。2017年江苏卷探究题考查了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由内容理解提升为审美鉴赏,需要考生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去思考。内容方面的表达效果自不待言,那么形式方面的表达效果如何着手呢?它与“作用”类题的答题思路相同吗?

《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新增了对“品味语言”的考查,突出强调从语文的角度,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去理解语文。2013年基本定型为对结尾画线句子意蕴的探究。“意蕴”意为主旨内容的深刻含意。从表层意义、深层意义、作者创作意图、情感和作品主旨等几个方面结合文本进行思考探究。“表达效果”题,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分析。形式方面的思维方向是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句式运用、词语的选择、炼字等;结构上的作用,与文本标题、开头、结尾,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方面的作用,需要辨析是否需要回答。如果要回答则与“作用”类解题思路相同,这两类题型只是说法不同,答题方向是一致的。如果不需要对结构上的作用进行分析,则与品味作品语言或鉴赏有关语句的语言特点、表达特色题的解答方向一致,只是表达形式不同而已。

请看2017年江苏卷第16题:

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文中结尾是:

终于,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

从结构上看,首尾呼应,开头部分的“大声说”可以做“蛋糕”,结尾处也有类似的语言,照应了文章的开头与题目,使得结构严谨;从表现手法上看,前后对比。“我的朋友”刚开始与“我”生活在一起,但“我”后来有了新家,就基本没有回去过,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从主旨与情感的角度看,突出了“我”对朋友的愧疚、思念与眷恋之情,深化了主旨;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看,前后文相同的话语,突出表达了“我的朋友”积极乐观的心态与生活态度。

换言之,小说的结尾和开头的内容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突出表现了“她”热爱生活的特点。小说的结尾深化了悲凉的主题,同样的时间、季节、环境,“再也爬不起来”交代了“她”的结局,突出文章的悲剧性,同时与“一个圣诞节的回忆”相吻合。对照江苏省教育考试院(以下简答“考试院”)的答案: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给“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两种答案比对结果表明,除了专业术语“张力”“克制”外,答案要点、内容基本是相同的。

通常的理解,“表达效果”立足于文章本身的好处,通过富于表现力的语句来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并不涉及行文结构。但结合考试院提供的答案来看,语句(段)表达效果应包括“结构上的作用”。《一个圣诞节的回忆》结尾有两层意蕴:一是对“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的描写;二是对“我的朋友”临终时的表现的叙述,有动作,有语言,有细节。对早晨的描写,呈现冬天早晨的清冷,属于哀景;对“我的朋友”的叙述。表明“我的朋友”行将辞世,而“大声说”这一细节表明“我的朋友”在临终时依然对生活持有着强烈的热爱之情,并不因自我行将离世而放弃对生活的渴望。

如果把该题置换成“请探究小说结尾的作用”,则可以这样作答:描写冬日早晨清冷的环境,渲染“我的朋友”行将辞世时的清冷氛围,营造感伤色彩;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的话语形成对比,反衬“我的朋友”对生活的强烈热爱或对生活依然充满渴望;深化文章主题,表达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境地,都要对生活充满热爱之情这一主题。

这样的答案与考试院“表达效果”的答案几乎如出一辙,只是没有明确指出是结构上的作用。如此看来,命题专家和考试院答案认定“表达效果”包括“结构上的作用”。

同是2017年江苏卷古代诗歌鉴赏题:

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考试院提供的答案: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在这里,“丹枫”照应“秋”属于结构上的作用。

在一份试卷中两次考查“表达效果”题,突出了高考命题专家的观点:表达效果包括结构上的作用。

可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解答此类题时,“表达效果”都不包括结构上的作用。以上文2017年江苏卷11题为例,根据平时的训练,可以这样回答:尾联运用虚写、想象、以景结情的手法,想象未来江岸边梧桐烟雨,自己只能坐拥丹枫孤舟垂钓。借想象烟雨梧桐、丹枫垂钓的景象,表达了报国无门、无人赏识的无奈和山河破碎、意图归隐的惆怅、哀伤之情。可见,表达效果不包括结构上的作用。

结合近几年的真题可见,对文本结尾语句的考查似乎颇受江苏命题者的青睐。好文章的结尾往往言尽而意无穷。这是文章的魅力,也是体现读者的悟性所在。对于探究表达效果这类审美鉴赏题,教学时,我们要参照考试院的答题思路,从内容(主旨)、情感、表达、结构等方面全面考量。

2018年江苏省高三“五校联考”卷现代文阅读《谎言》,第13题:赏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

(2)“死鬼呀,你死得好冤!你跟着人家白白送死呀。”

从所给参考答案来看,答案要点只包括手法、内容、情感、主旨,并没有涉及结构上的作用。虽然考试院答案已经明确表明“表达效果”包括结构上的作用,但专家们以及部分行业同人的意见还不是完全统一。那么,作为备战高考的一线教师以及考生该怎么办?

笔者认为,首先要参考题目的分值,结合相关语句本身在文本结构上的作用来回答。如果没有明显的照应前文作用,可以忽略结构上的作用。下面,以2018年1月南京、盐城高三一模卷现代文阅读《作别三峡纤夫》为例,进一步说明。

第14题: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从解题分析来看,本题考查对语言的赏析能力,主要从表现手法、语句技巧和词语运用等方面入手。这里主要描写纤夫们拉船走山崖的艰难过程,通过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和视觉听觉的巧妙运用全方位来表现。同时,在词语的选用上也别有匠心,如“抠”“赤裸”“挤压而出”“嘿咗”等。评分答案及补充答案里都没有涉及结构上的作用。

第15题:文中引用“拉纤小调”有什么作用?

原有的评分要求只强调引用“拉纤小调”本身的作用,没有强调结构上的作用,而补充细则里增加了结构方面的作用:与上文纤夫形象的相关描写照应,为下文议论抒情做铺垫。

这两道题最初的答案可以反证南京命题专家认为“语句的表达效果等同于语句的作用”的观点。他们是高考评分细则的参与者、制定者,代表了权威的意见。

综合以上思考,“表达效果”题不能只扣住“表达”特色,还应从“效果”角度,结合相关语段、全文内容来全面思考,同时,“结构上的作用”也不能遗漏,“表达效果”题答案要点包含“结构上的作用”。

猜你喜欢

考试院主旨语句
明确复习方向,提升素养水平
——基于新课程理念2023年高考二轮复习策略
重点:语句衔接
主旨演讲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戴季陶的考选思想
挣 扎
精彩语句
平淡真实显主旨
江西考试院与清华大学各定录取线且互不认可,区状元即将落榜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