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做消费者,又做生产者
——教师为什么要写作
2018-01-25朱华贤
◇朱华贤
教师为什么要写作?这似乎是一个浅显得用不着回答的问题。正因为浅显,不少教师也许没有深入想过。我以为,教师写作的意义,可以从小、中、大三个维度来说。小,就是从个人的视角;中,就是从学校和教育的视角;大,就是从时代与历史的视角。这样说,是不是在唬人诓人?请你耐心读完全文后再下断语吧。
先说小的。就个人而言,写作至少有这样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不断地充实和提升自己。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动力,最好的反思就是写作,写作又是最深刻的积累。凡自己写过的,印象就会特别深刻。写得多,积累就多,人生就会变得丰富而厚实。有的教师,教了一辈子书,还是在原地踏步,有的甚至越教越吃力,越教越不会教,就是因为没有反思与积累。一个不断反思的人,一定是一个永远在成长路上的人。二是可以获得成就感,提高幸福指数。写了,发表了,获奖了,一定程度上来说就等于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是人的最高级别的需要。获得这种需要,无疑会有一种成就感,同时还会增强自己的信心。一个人在自己的工作中信心满满,又能经常获得成就感,其幸福指数自然就可想而知了。三是能健身健脑。作家梁衡在《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中说:“阅读至少可以疏通头脑,不至于让你提前痴呆,输在了终点线上。”就预防老年痴呆而言,写作肯定胜过阅读。写作是一个高强度的思维活动过程:我要记录和表达什么?怎样记录更顺畅更有条理?怎样表达更得体更妥帖?在写作之前、之时和之后都要慎重而反复推敲。写作还可以使自己的思想更深刻、更理性。文章以表达思想和情感为要务,一篇文章总要表达一些思想或感情。我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和感情?是不是正确明晰?是不是新颖独特?是不是深刻强烈?这些都需要在写作过程中反复琢磨。刀越磨越快,在一次次写作磨砺中,作者的思想必然会越来越深刻和犀利,感情必定会越来越纯正与浓郁。经常写作的人,得老年痴呆的概率必定要低于一般人。
再说中的。教师的写作,对自己所教的学生和所在的学校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写作不是单纯的语言堆砌,而是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善于写作的人,其思想必定比常人要深刻些、新颖些,其情感必定要丰富些、炽烈些。当这种思想和情感作用于课堂教学的时候,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教室里的学生;如果作用于学校管理,那么受益的就是整个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事例,一个老师字写得漂亮秀丽,他所教的学生,也会跟着学习模仿,字逐渐变得漂亮秀丽起来。同样的道理,老师有思想有文采,对所教的学生也会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每一个教师都不应当忽视自己的影响力。
再说大的。教师的写作,对整个时代和历史也有积极的意义,这似乎有点玄乎。如果你往深处、远处想想,就可能完全认同。当然,这里说的,不是一个教师的偶尔为之。古代传统的教育思想靠什么流传到当代?外国的先进思想与理念靠什么传播到中国?不就是文章或著作?从阅读中获得知识与思想,仍然是最重要的途径。阅读是一种吸纳,写作是一种输出。写作是为他人的阅读提供精神食粮,丰富人们的阅读材料。阅读需要以有人写作为前提,没有人的写作便没有阅读。写作越多,阅读内容也就越富裕。写出经典的作品,则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源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里面收集的305篇作品,都是当时传唱的民歌民谣,假如没人采集和编订,儒家文化的历史就会大大缩短。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他以周游列国、传经布道为使命,但他述而不作,假如他的弟子们没有及时记录和整理出《论语》,那么儒学不可能流传至今,更不可能成为后世显学。简言之,阅读是消费者,写作是生产者。作为知识分子,不能只做文化的消费者,同时也要做文化的生产者。谁也不能保证篇篇经典,但也不要怀疑自己有创作精品的灵感和能力。
开国领袖毛泽东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他亲笔写下了许多光辉的篇章,甚至在解放战争最关键的时刻,能自己动手的都自己写,像1949年4月22日刊发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样的新闻报道,毛泽东也亲自手书。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有足够秘书的条件下,许多文章毛泽东仍亲自动笔。也许正因为如此,今天重读《毛泽东选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璀璨夺目的个性化艺术光辉。
正像阅读不单单是学生的专职一样,写作也不只是作家和文书的事儿。教育是一种心智活动,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劳动。作为教师,是不是应当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近期我写过什么文章?我还会不会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