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课标指导下高考语文命题的认识
——高中语文新课标“命题建议”解读

2018-01-25云南钟汝达特级教师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8年3期
关键词:课标学业命题

云南 钟汝达(特级教师)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通知》要求:“要注重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综合改革统筹衔接,推动‘教’‘考’‘招’形成育人合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为此新增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以下简称“命题建议”)一节内容。基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动‘教’‘考’‘招’形成育人合力”的要求,本文拟依据课标“命题建议”及其他相关内容,谈谈对课标指导下高考语文命题的认识,以便为高中语文教师2018年秋季执行课标时加强“教”“考”衔接提供借鉴,相信也能对2018届高三语文教师指导高考有所启迪。

一、高考语文的命题依据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高考语文的考查目标,高中语文学业质量水平是高考语文命题的依据。

课标首次提出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并明确指出其“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

课标首次研制了高中语文学业质量标准,依据学生取得不同学业成就的关键特征,明确将高中语文学业质量划分为五个不同水平,并分别描述了五个学业质量水平的具体表现。

认真研读五个高中语文学业质量水平,结合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四个维度的内容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课标对五个高中语文学业质量水平均从四个方面加以描述,而这四个方面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一一对应,即每个学业质量水平都是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来加以描述的。

再对课标提出的十二个课程目标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可梳理出二者的关系:“语言构建与运用”的核心素养凭借“语言积累与构建”“语言表达与交流”“语言梳理与整合”三个课程目标得以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凭借“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三个课程目标得以实现;“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凭借“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美的表达与创造”三个课程目标得以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凭借“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三个课程目标得以实现。

阐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个维度与十二个课程目标的关系,实际上是为了告诉大家,研读五个高中语文学业质量水平的第一个方面1-1、2-1、3-1、4-1、5-1时,要从“语言积累与构建”“语言表达与交流”“语言梳理与整合”三个角度来把握;研读五个学业质量水平的第二个方面1-2、2-2、3-2、4-2、5-2时,要从“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三个角度来把握;研读五个学业质量水平的第三个方面1-3、2-3、3-3、4-3、5-3时,要从“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美的表达与创造”三个角度来把握;研读五个学业质量水平的第四个方面1-4、2-4、3-4、4-4、5-4时,要从“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三个角度来把握。

课标在《前言》中指出:“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重要依据。”课标同时在“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中明确指出,学业质量“水平四是高校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换句话说,高考语文命题的依据是高中语文学业质量水平四。

课标用来描述高中语文学业质量水平四的文字共880多字,展示了学生语文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蕴含着十二个课程目标的要求,既是高考语文命题的依据,又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因无法用极为简洁的文字对学业质量水平四的内容进行浓缩,语文教师只能依据其四个方面所体现的语文核心素养及指向的课程目标,在执行课标时认真帮助学生取得相应的质量水平,顺利实现“教”“考”的有机衔接。

高中语文学业质量标准的提出,增强了语文测试的可操作性,加强了与高考的联系。虽然课标执行时间是2018年秋季,晚于今年的高考,但作为高三语文教师,认真把握高中语文学业质量水平四的要求,并将其渗透到对学生的复习指导工作中,有百利而无一害。

二、高考语文命题的导向

课标指出,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命题指向应保持一致,均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

据笔者分析,高考语文综合考查的命题导向有两个含意:

一是对各学习任务群进行综合考查。

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共有十八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在十八个任务群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及“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四个学习任务群,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

高中语文课标修订组负责人王宁教授在接受《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专访时强调:“它(学习任务群)与过去的教学模式有内在的区别——课程中有文本,但不以文本为纲;有知识,但不求知识的系统与完备;有训练,但不把训练当作纯技巧进行分解训练。”(《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第1期)课标在课程结构“设计依据”中也专门指出:“这些学习任务群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不是学科知识逐‘点’解析、学科技能逐项训练的简单线性排列和连接。”由此可见,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追求的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综合性。

在上述列举的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中,前七个任务群为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学业质量水平一和水平二是其学习要求;第四个任务群及第八至十二个任务群为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及学分》表格中列第四的位置),学业质量水平三和水平四是其学习要求;最后六个任务群为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学业质量水平五是其学习要求。课标在“评价建议”中专门提出了对三类课程的“评价要求”,因选修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故笔者仅摘录必修及选择性必修两类课程的“评价要求”:“必修课程……重点考查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学习策略,以及梳理、探究能力,尤其是基于社会情境的阅读、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读写活动中的思维表现以及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审美感知、评价欣赏、独立创作情况;还要考查对多样文化的理解,对当代文化现象的关注和评析,以及对未来文化发展的思考和展望等。”“选择性必修……评价重点包括:语言积累、梳理与迁移运用能力;在独立研习古今中外经典作品过程中阐释文本阅读体验的能力;语言实践中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实证意识,以及运用科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古代文化遗产的辨别,中外文化要义的理解,以及对科技文化的理解与反思等。”

上述课标对学习任务群设计的综合性追求、课标对必修及选择性必修课程的评价要求,无不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高考语文以对各个学习任务群的综合考查为命题导向,“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重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水平。

二是对三类语文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考查。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具体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与发展,并通过具体、多样的实践活动表现、展示出来的”。

高中语文十八个学习任务群,选取历来语文课程所包含的古今“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等基本语篇,设置相应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

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的高考语文命题,必将依据语文学业质量水平四的要求,通过对“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来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课标在“命题建议”中专门提出对三类语文实践活动的“命题指向”,谨引述如下:“‘阅读与鉴赏’侧重考查整体感知、信息提取、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等内容;‘表达与交流’侧重考查叙述表现、陈述阐释、解释分析、介绍说明、应对交流等内容;‘梳理与探究’侧重考查积累整合、筛选提炼、归整分类、解决问题、发现创新等内容。”

认真揣摩课标提出的三类语文实践活动“命题指向”,同样可以发现高考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进行考查的命题导向。课标在“命题和阅卷原则”中也明确指出:“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通过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考查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和水平。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

总之,凸显对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三类语文实践活动的语文综合能力培养要求,减少针对单一知识点或能力点而设计的试题数量,倡导以综合性的考查形式来体现语文学科素养的综合性、整体性,从而实现综合考查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是课标指导下高考语文的命题导向,有待高中语文教师执行课标时予以实施,以达成“教”“考”有机衔接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目标。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三套语文试卷的“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将沿用了数年的图文转换题改为逻辑推断题,而这在上文笔者引述的选择性必修课程“评价要求”、阅读与鉴赏“命题指向”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考查要求。作为2018届的高三语文教师,也应该深入领会高考语文综合考查的命题导向,关注课标对两类课程、三类语文实践活动的考查要求,并将其渗透到对学生的复习指导工作中。

三、高考语文的命题形式

课标明确指出,以情境任务作为高考语文试题的主要载体,即高考语文的题目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

一是试题以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为载体。

个人体验情境指向学生个体自主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包括“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多种个人体验情境。如学习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设置的阅读情境:“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又如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设计的写作情境:“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社会生活情境指向学生在校内外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重在强调语言交际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等要求。如学习任务群2“当代文化参与”提出了让学生在社会生活情境中学习的要求:“利用家庭资源以及学校图书馆、校史馆、档案馆等,研究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美术馆、音乐厅、影剧院、名人故居、革命遗址、名胜古迹,以及其他文化遗产等,通过实地考察,深化对某一文化现象的认识。”又如学习任务群7“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向学生明确提出指向社会生活情境的学习内容:“可选择社会交往类的,如会谈、谈判、讨论及其纪要,活动策划书、计划、制度等常见文书,应聘面试的应对,面对大众的演讲、陈述和致辞;也可选择新闻传媒类的,如新闻、通讯、调查、访谈、述评,主持、电视演讲与讨论,网络新文体(包括比较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

学科认知情境指向学生对语文学科本体相关问题的探究,如学习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言文,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学习任务群13“汉字汉语专题研讨”要求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现象的观察,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

课标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在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情境中综合考查。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是课标指导下的高考语文命题者将在试题中设置的学习任务情境。

二是试题将通过设计典型任务来考查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典型任务是命题者为考查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而选取的有代表性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完成多样、综合、开放的典型任务,展示典型的思维过程与方法,呈现典型的学习成果。如学习任务群7“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设置的典型任务:“自主选择、分析研究一份报纸或一个网站一周的内容。分析其栏目设置、文体构成、内容的价值取向,撰写文字分析报告,多媒体展示交流。推荐最精彩的一个栏目、不同体裁的精彩文章1~2篇,并说明理由。”又如学习任务群10“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安排的典型任务:“为‘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读书报告会’做一份文案设计;在读书报告会上,推荐一部现当代作家的作品,并说明理由;制作一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读情况’调查问卷;等等。”

课标要求命题者在设计典型任务时,“考试材料的选择与组合要角度多样,视野开阔,为学生的思考与拓展留有足够的机会和空间”。在设计典型任务时,课标还要求:“可命制侧重‘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某一方面的题目,也可命制整合了三个方面实践活动的综合性题目,让学生在复杂情境、多种角度和开放空间中充分展示其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的学习成果。”

总之,围绕学习任务情境设计“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或在个人体验情境、或在社会生活情境、或在学科认知情境中,完成多样、综合、开放的典型任务,是课标指导下高考语文的命题形式。希望高三语文教师将高考语文这一命题趋势渗透到对学生的复习指导工作中,并在执行课标时及以后的教学中对其给予高度关注。

除以上笔者阐述的高考语文的三个命题特点外,课标还在“命题建议”中提出了“选用的语言材料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贴近学生生活……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材料的选用,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对当代文化问题的思考”“测试形式要创新,……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等要求,同样需要教师在今年的复习备考及以后的教学中给予关注,以实现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教”“考”的顺利衔接。

猜你喜欢

课标学业命题
艰苦的学业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谈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策略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35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