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动漫人才培养与慕课应用研究
2018-01-25王宏昆
王宏昆
(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动漫产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院校作为动漫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应紧紧把握时代对人才需求的脉搏。慕课(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以其新兴的教学模式引发了学界与教育机构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国内外诸多知名院校如哈佛、斯坦福、剑桥、清华、北大等都推出了大量慕课,尝试在应用过程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对于高校动漫人才培养而言,研究慕课的翻转课堂(Inverted Classroom)、碎片化学习等主要特性对动漫人才所需素养和能力的影响尤为关键。
目前,国内外学界关于慕课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多,主要有:“大规模开放:慕课怎样改变了世界”(乔南?唐纳森,丹尼尔?鲍登,2015)与“慕课: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学习革命”(焦建利,王萍,2015)从多角度剖析了世界教育的趋势与改革思潮,提出慕课是颠覆传统教育思维的新技术、新价值与新方法;“翻转学习:如何更好地实践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斯,2015)、“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利用慕课资源实施翻转课堂的实践”(于歆杰,2015)、“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陈玉琨,田爱丽,2014)则从实践教学的角度论证了慕课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探索互联网时代交互思维的学习方式。但是,学界对慕课与高校动漫人才培养机制相结合的研究较少,主要有“慕课教学在艺术类动漫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以动画运动规律课程为例”(罗莎莎、张泽,2016)与“论慕课环境下高校动漫设计类课程教育模式的探讨”(程娅,2015)等,提出慕课平台上的动漫设计类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具有特殊性。从上述研究成果看,慕课作为新兴教学模式已受到学界普遍关注,对于慕课应用于动漫人才培养的研究业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慕课特性与动漫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相关性研究还较为匮乏。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论述慕课特性与高校动漫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一是翻转课堂与主动学习习惯、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二是碎片化学习与审美素养、手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构建慕课应用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参考。
一、慕课翻转课堂与动漫人才习惯与意识的培养
翻转课堂源于美国学者Maureen Lage, Glenn Platt and Michael Treglia于2000年在迈阿密大学所使用的一种教学实验,以学生课外自主观看视频听取录音与查阅资料、以教师课内答疑解惑与深入辅导为特征。慕课融入了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教与学之间力的关系,即从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的教为主导的外力,转化成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内力。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还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团队协作的意识。
1.翻转课堂与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慕课翻转课堂模式的学习中,学生在大部分时间里面对的不再是教师而是网上慕课,他们以往专注的课堂中心——教师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是慕课中的课程内容与任务。在翻转课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课程预设的问题与任务作为外部压力会迫使个体做出积极反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然而然地从由教师引领转变为自我主导。他们需要掌控学习时间的长度,把握课程内容的进度,不断查寻、甄别海量资料以获得最佳答案,积极与学伴之间建立和谐的网络沟通关系,并与教师、同学的进行内容讨论、观点表达以获得认可等等。换而言之,在慕课平台上学习者能够自主地开展多种学习活动,包括搜索信息资源并选择过滤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论坛中开展协商讨论和合作探究,进行问题解决与自主建构;还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媒体共享学习成果,如博客、微博、Facebook 和Twitter 等。[1]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将得到全面训练与培养。对于动漫专业的从业者而言,是否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这是由于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动漫作品的创作理念与制作技术不断更新迭代,动漫行业与市场态势瞬息万变,消费者的观赏需求也在日益升级。学校课堂内传授的知识已难以满足动漫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只有持续性的主动学习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慕课翻转课堂模式对于培养动漫人才主动学习的习惯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从而使他们能够具备职业所需的素养。
2.翻转课堂与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
目前高校动漫人才培养的对象大多成长于我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独生子女的优厚条件、个人主观意识的提升以及社会文化形态的多元与包容使他们明显具有区别于其前代人的特征。“时代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展现个性心理的广阔空间,他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选择生活方式,走自己选定的人生道路,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各种个性心理都有充分的存在的理由......整个社会就像一片大树林, 所有的鸟儿都可各占一个枝头。”[2]伴随着个人意识的不断增强,一切以个人为中心的行为习惯逐渐养成,而这与团队协作中通常需要个体妥协、放弃、甚至牺牲个人愿景或利益相背离,因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动漫作品的联合创作中经常出现各执己见而导致难以协作的情况。从表面上看,这在高校动漫人才培养过程中并未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产生明显不利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的缺失无疑会为他们在日后进入动漫行业的成长与发展带来诸多障碍。
动漫创作不同于其他艺术创作形式(如作曲、绘画等),通常需要严密而有机的团队协作。因此,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是从事动漫创作人员所必备的素质。调查显示,针对这一素质培养的课程在目前高等院校动漫人才培养方案中严重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团队意识需要长时间培养,难以在有限的学分与诸多的课程中分配出大量时间,加之难见成效且不易评判,这一素质培养在众多高校动漫专业培养方案中缺失也就不难理解。当然,在项目创作或毕业设计课程中学生的联合作业方式可以加强团队意识的培养,但在当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即使他们意识到团队协作精神很重要,也很难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协作意识。[3]翻转课堂作为慕课的重要特性之一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学生作为个体向教师学习而与其他学生之间形成的竞争关系,转变为与其他学生相联合以解决和完成慕课所设置的问题与任务而形成的团队协作关系。在此过程中,学生们需要通过不断沟通实现任务的合理分配以协同完成所设定的共同目标。在始终贯穿于动漫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不断协作磨合个人意识与团队协作意识的关系,从而为日后从事的动漫行业所需的团队协作意识奠定基础。
二、碎片化学习与动漫人才专业素养与能力培养
碎片化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多种媒体随心、随时、随地,一片一片、一点一滴地获取信息和知识的片段式学习方式。[4]随着当今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Web 2.0技术的不断完善,碎片化学习被赋予了更为强大的功能。学习者不仅能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通过便捷的移动终端汲取海量信息与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以点滴方式进行持续性的、循序渐进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1.碎片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的培育
审美作为动漫艺术创作的必备素养,是决定作品艺术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审美素养是人的审美经验、审美能力、审美理想、审美价值等各种审美因素的总和,具体包括了审美主体认识美、感受美、评价美、创造美等的意识和能力。[5]对于从事动漫行业的专业创作人员而言,感知美与创造美的素养是必不可少的,而审美素养的培育则需要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在高等院校动漫人才培养方案中,审美素养的培育主要通过动画概论、艺术概论、美术史论和动漫作品赏析等课程进行。调查显示,目前高校动漫人才培养方案中此类课程的学分设置大致为两学分,通常以每周两课时的方式在一个学期内完成。与技能类、项目类等偏重实践的课程相比,动漫专业学生对于理论课程明显存在重视程度不高的情况,他们多采取考试前突击背诵的方式以获取学分。短暂的课程持续时间短难以对学生产生持续性的审美培育,而学生对于以理论课程缺乏重视又无疑进一步影响了课程的效果。由此,在目前的高校动漫人才培养模式下,对于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着实陷入了困境。慕课的碎片化学习特性能够利用多元的媒体形式同时在课内外开展,可以大大延长素质培养的时间,从而为这一困境的解决提供思路。
审美素养的培育需要审美主体的观感与意识与外部世界不断碰撞和交融,而视觉与直观形象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是审美观照的起点。英国美学家鲍桑葵认为:“除掉那些可以让我们看的东西外,什么都对我们没有用处,而我们所感受或者想象的只有是那些能成为直接外表或表象的东西。这就是审美表象的基本学说。”[6](P5)在高校动漫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在慕课中加入精选的经典绘画与影视作品等视觉内容,在维持现有学分数量不变的前提下,将学时拓展分布于大学四年的整个学习期间,使学生能够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不断与具有审美意味的直观形象美进行观照。在此过程中,碎片化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外的零碎时间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反复观看审美对象进行审美观照,更为关键的是能够以点滴的、渐进性的方式最终达到“物化于心”而唤醒审美体验并提升审美意识。
2.碎片化学习与手绘能力的提高
在高校动漫人才培养机制中,手绘能力是作为从事动漫创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创意的必备条件。然而,调查数据显示,将近80%的高校动漫专业毕业生所具备的手绘能力难以满足动漫企业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入学前的造型与色彩训练多为以应试为目标的短期(通常为半年至一年)速成。短期的模式化应试训练不仅使他们难以真正理解造型与色彩的基本原理,也无法掌握精准的描绘与表达能力,从而无法达到绘制所需的眼、脑、手协同一致的熟练配合。入学后,学生几乎需要掌握动画创作过程的所有环节的技能,在面临从造型、色彩、动画原理、编剧、表演、分镜头脚本、影视语言、摄影摄像到剪辑特效等众多专业课程时,他们通常难以顾及作为基础课程的造型与色彩。从现行的高校动漫人才培养方案的普遍情况看,以手绘能力训练为内容的课程总量平均为16周,基本上结束于大学一年级,难以为学生提供充裕的课程时间进行手绘训练。而手绘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训练过程,如此短暂的课程难以夯实这一重要的创作基础,由此造成学生无论是对物象的外部观察还是对其内在结构、空间透视、色彩关系的理解均无法到位。与专业核心课相比,手绘能力训练作为基础课很难引起学生们的重视,加上传统的课程训练方式易于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可持续性的学习热情,从而无法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慕课碎片化学习的特性可以为这一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一方面,动漫专业的造型与色彩基础训练不同于纯绘画(如油画、雕塑、中国画等)专业需要在纸张或画布上进行,而近年来CG图像图像的发展使动漫绘制进入无纸动画时代,所有的创作均可以在数码设备平台上完成。动漫专业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压感笔、数位板在笔记本电脑进行训练,亦可单独在IPAD等平板电脑上完成练习。由此,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时,可以将手绘能力训练的相关课程内容进行分解,通过课程内集中讲评与课程外训练的慕课模式进行,削减课程内学时而充分利用学生课外的碎片时间训练。这一方式可以将手绘能力训练课程覆盖至专业学习的全过程,使其与专业课程并轨进行而形成相互交织以促进学生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形成紧密融合以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基于慕课的手绘能力训练能够提供学生在网络空间上展示自己作品的便利条件。目前的动漫人才培养对象为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体现出其特有的以去中心化意识而产生的个人关注与表现的特性。而当今日趋成熟的Web2.0的新型互联网正在创建更为开放、扁平与平等的节点连接方式,为个体借助互联网成为内容产品的接受者与传播者呈现出由节点转为诸多新的中心而削弱原有中心的态势……,任何人都是一个节点,任何人也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7]在慕课模式下,教师作为课程内容信息的交互中心被弱化,学生作为学习的中心得到全面提升。他们可以随时在训练中展示自己的作品或者直播自己绘制的过程,亦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同学在线交流。在此过程中,优秀的作品与独到的见解获得认可,关注与赞扬激发佼佼者的学习热情与荣誉感,同时也可带动后进者。这不仅改变传统课堂训练的单一形式以激发学习热情,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符合新时代教育对象的心理需求与行为习惯。
3.碎片化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从目前我国动漫行业对人才需求的现状分析,创意与策划人才最为匮乏,而这一现状的产生主要源于诟病已久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自小学、中学到大学,学生所经历的几乎是清一色课上听讲、课下作业的教学方式,信息来源与评价体系单一,其作品缺乏创意与创新也就在所难免。
在慕课学习模式下,学生不仅能够对课程所提供的视频、语音、图片或文字资料进行学习,还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学习感兴趣的课外内容。对于动漫专业的学生而言,互联网所具有的海量图片资料与影像资源,可以为所学课程内容提供更为广泛的信息基础,使他们在动漫艺术风格与流派的丰富度、见识的宽广度以及认识的深远度上均将超出在传统课堂的收获。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动漫创作才有可能具备广博的资源与深厚的底蕴,由此创意与创新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否则,创意创新就将会落入无本之木、无水之源的困境。
综上所述,慕课的翻转课堂与碎片化学习的特性对于高校动漫人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团队协作的意识、审美素养、手绘与创新能力均能产生积极作用。同时,慕课的应用还能够为解决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人才素质培养的难题提供解决思路,尤其可以对高校教育应如何利用数字媒介培育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作出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