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路径探讨
2018-01-25王可凡
何 亮 王可凡
(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0)
一、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了辅导员的角色:“辅导员具有干部和教师的双重身份,是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辅导员也是重要的骨干力量,是指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新时期大力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成为促进地方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因素。辅导员作为大学思政工作者在形成大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有着直接推动作用,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有利于地方院校人才的培养。
二、制约地方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主要瓶颈
(一)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
虽然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加快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水平,然而缺少可操作的具体措施。此外,各地方院校对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普遍重视不够,缺少指导性文件引导,同时也没有具体的规划目标。
(二)职业认识偏差
由于辅导员从事工作的内容繁杂,辅导员的职业作用易被人们所忽视,认为辅导员就是“学生保姆”的角色,既无法取得有效的学术成果,也无法取得相应的教学成果。此外,在少数辅导员心中,也把这项工作视为权宜之计,一旦有好的工作就马上辞职。部分辅导员对自身岗位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工作热情,对加强自身岗位专业学习不予重视。因此,改变辅导员的思想认识,强化其职业素质培养已成为地方院校思政工作的当务之急。
(三)岗位职责不清晰
岗位职责模糊,严重限制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步伐。很多地方辅导员做的工作比较繁杂,包含了学生专业学习以外的全部管理活动,任务重、范围广,让辅导员难以有时间去进行思政教育。此外,辅导员在高校地位较低,工作薪资也较低,使得众多辅导员难以长期坚守在工作岗位,严重制约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
三、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努力创建受重视的政策环境,增强辅导员的岗位自豪感,为辅导员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加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就要坚持细化各项政策,以职业化体系建设作为政策落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科学的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各地方院校要制定辅导员的指导性纲领,加强辅导员技能培训,开展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要根据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需求建立辅导员职业管理与职业培训体系,为辅导员提供相应的岗位福利,解决后顾之忧。
(二)加强辅导员培养机制建设,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为辅导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平台
很多辅导员从事此项工作时往往不是科班出身,因此应加强专业培养,鼓励其攻读思政教育的硕士、博士学位。建立辅导员的进修制度,鼓励大家学习思政各方面知识,不断丰富其知识结构。将其培养列入高校教师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召开辅导员沙龙,积极交流工作经验,随时掌握工作热点,提升管理水平。实行辅导员校外挂职锻炼制度,加强高校之间的学生工作交流。根据学生实际发展需要,设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公共课程,鼓励辅导员进行科研,制定有效的科研成果奖励机制。
(三)制定专业化辅导员工作管理体系
地方院校要不断完善学生工作考核管理机制,对辅导员工作按学期考评,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优罚劣。一是健全目标管理制度,全面考核辅导员的工作成绩。辅导员具体所在学院和所带班级学生的工作情况和效果应该作为辅导员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二是完善考核制度,从学生工作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加强对辅导员的细化考核。通过考评之后相应的奖惩措施形成良好的工作指向,考评优秀者要在晋级、晋职、评优评先时给予优先考虑,并在薪酬等方面予以挂钩;考评不合格的辅导员应考虑及时整改学习,学习还是无效果则考虑调离辅导员工作岗位。通过建立规范的考核考评体系,增强辅导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
四、结语
地方院校在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过程中要真正落实相关政策,着力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和福利待遇,最大限度让辅导员在激励的管理机制中发挥自身的效能,增强辅导员岗位的吸引力,让辅导员成为可以为之奋斗终生的光荣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