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贫需防返贫-可持续发展视域下我国农村定点扶贫机制的实践路径

2018-01-25赵玲令

山西青年 2018年20期
关键词:定点贫困人口农村

赵玲令

(湖南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一、引言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扶贫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中,定点扶贫、精准扶贫在全国范围内卓有成效地开展起来,短短几年时间,我国贫困人口总量出现了显著的下降。然而,在欣喜于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定点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才能让我国的农村定点扶贫工作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彻底杜绝“运动式”扶贫。

二、可持续发展视域下我国农村定点扶贫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农村地区定点扶贫的成绩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造成了农村相对落后和贫困的局面,三农问题也一直是党中央致力解决的重大国家发展课题。针对农村地区的扶贫工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就在稳步进行中,也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耀眼成绩,然而党中央并不满足于眼前取得的成绩,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几千万贫困人口的现实,党中央顺应时势提出了定点扶贫、精准扶贫的新思路,力争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搭上小康社会的发展快车[1]。农村定点扶贫机制实施几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每年都以千万级别量级递减,进一步将扶贫工作推向高潮。然而,在可持续发展视域下,农村扶贫工作更应该拒绝“运动式”扶贫,只有构建长效的脱贫机制,我国农村地区才能够真正地摆脱贫困,才能避免返贫。

(二)我国农村定点扶贫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定点扶贫工作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完成的,部分地区贫困人口只是被动地接受政府安排的扶贫项目,不能够很好地解决农民自身发展的“造血”问题,发展能力不具备较好的可持续性[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如下:一是农民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相对偏低,不能很好地吸收和运用科技和文化;二是救济式扶贫的影响仍然在很多地区存在,部分农民甚至是干部形成了“等靠要”的懒惰思想;三是部分地区的扶贫工作流于表层,不能把贫困人口的迫切需求放在首位,而只是把贫困人口的参与度当成扶贫工作政绩来抓。

可持续发展视域下,农村定点扶贫工作应该紧跟市场形势,以市场为基准导向,而部分地区的扶贫工作却没有赋予市场机制足够的重视程度,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和项目选择上都由政府或者所属机构主导,这种政府“成色”太足的扶贫机制缺乏对市场的准确判断,导致扶贫项目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使得扶贫效率低下,可持续性偏低。

当前,部分农村地区的定点扶贫工作存在一定的“冒进”思想,过度追求扶贫工作“又好又快”的成效,希冀能够早日脱贫,忽视了对环境的有效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问题[3]。在我国部分地区,农村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间存在较大的矛盾,这种“粗放式”的扶贫建立在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基础上。农村地区扶贫工作的“冒进”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枯竭性开发,一方面造成了生态环境的退化和恶化,这些都是的扶贫工作不具有可持续性。

三、我国农村定点扶贫机制的实践路径

扶贫需防返贫,“运动式”的扶贫对于从根本上消除贫困人口毫无帮助,与党中央的扶贫工作方略背道而驰。定点扶贫需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帮助农村贫困人口永远摆脱贫困,搭上小康社会发展的快车道。

(一)定点扶贫的“科技观”

定点扶贫,就是针对特定贫困地区的扶贫,要求扶贫工作做到定点投放,高效开展,基于此,定点扶贫必须构建自己的“科技观”。当前,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正在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社会重要的生产力,这也给农村地区定点扶贫的“精准”创造了条件[4]。应充分发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手段的作用,实现科技手段与定点扶贫的高度融合式发展,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力争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扶贫信息系统,实现全国范围内扶贫信息高度互联和共享,通过信息库对扶贫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和细化分类,为扶贫对象的准确识别、高效管理和精准帮扶奠定基础。同时,通过信息技术还可以推动扶贫数据统计分析的电子化,扶贫资金管理的动态化,帮扶进展的实时化,便于政府部门及时准确地把握扶贫进度,从而有效避免“大水漫灌”式的粗放扶贫,为定点扶贫工作的精细管理、及时跟踪、实时督查、狠抓落实提供强力保障。

(二)定点扶贫的“实际观”

定点扶贫工作要真正走进基层,被贫困群众认可,在吸收其他地区脱贫成功经验的同时,更应该立足于本地实际,加强实地调研,切实了解贫困群众诉求,聆听专家学者的专业建议,挖掘出真正适合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扶贫项目。当前,我国很多地区在定点扶贫工作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打造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成功扶贫项目,充分发掘本地区的资源特色。比如,部分地区紧紧围绕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做起了特色小镇项目,比如河北平泉县,就陆续在县域范围内以发展特色产业为定位推出了黄瓜小镇、欧李小镇以及独树一帜的契丹风情小镇等,很好地助推了本地的脱贫。部分地区则充分发挥自身的产业结构优势,以地方企业为龙头充分发挥它们的传帮带作用,打造出因地制宜的特色发展产业,在生产、开发和销售上形成了高度的协同性,最终达成以点带面的突出扶贫效果。

在定点扶贫工作中,需要切实发挥好区域特色优势,能够充分结合本地区的资源优势、人文优势和产业优势,以人和技术作为扶贫工作的两大核心,多出台优惠政策、多提供配套服务,使定点扶贫能够真正扎根地区、深入基层,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定点扶贫的“参与观”

针对部分地区定点扶贫工作中扶贫对象参与度低的现象,定点扶贫工作在实际推进中必须强化“参与观”,使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形成“我要脱贫”的“主体”思想。为此,加强宣传,打造定点扶贫的强大宣传阵地,对于提升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有着重大影响,也是扶贫工作的核心环节[5]。扶贫宣传工作要具有广度和深度,所谓广度,就是定点扶贫政策的宣传需要尽可能扩大影响范围,做到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到户,努力营造全民参与扶贫的良好社会氛围。对于已经纳入贫困档案的贫困人口,应作为重点宣传对象,乡镇村干部和扶贫工作队应重点加强对他们的宣传,确保他们能够正确认知扶贫政策和程序。所谓深度,就是定点扶贫政策的宣传要深入到位,宣传人员要尽可能全面地传达扶贫计划、贫困认定标准、帮扶措施、政策保障、资金支持等内容,运用好各种宣传手段,可以是传统的宣传标语和大字报等宣传形式,也可以是融合了短信、微信、公众号等在内的新宣传形式,力争把扶贫政策讲通讲透,通过有效的宣传激活群众的脱贫心思,激发群众的脱贫斗志,消除群众的依赖思想,提升他们的“参与观”。

(四)定点扶贫的“激励观”

当前,政府在我国定点扶贫工作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一主导地位仍然将延续下去。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各级扶贫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定点扶贫的“激励观”,对定点扶贫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定点扶贫的“考核观”,就是通过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推动定点扶贫的长效发展,一方面,推动考核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发展,一是扶贫对象人均收入的具体提高程度,这是最基本的脱贫指标,一是基于物价上涨情况的收入提高情况,这样更能够反应脱贫工作的实际效果;一是每个扶贫对象的脱贫成效,避免部分贫困户在脱贫过程中“被平均”的现象,切实增强每一个贫困户的获得感;一是扶贫工作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避免粗放式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脱贫发展模式。构建定点扶贫的“奖惩观”,按照上述考核指标制定详细的奖惩标准,杜绝报告脱贫和数字脱贫等虚假脱贫现象,让无所作为的扶贫干部暴露在阳光下,切实推动定点扶贫的长效发展。

四、结语

总之,我国农村定点扶贫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只有正视并解决掉扶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构建定点扶贫的“科技观”、“实际观”、“参与观”和“激励观”,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特色区域资源优势,立足当地的产业优势,提高扶贫对象的参与程度,切实调动扶贫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定点扶贫的长效发展,彻底消除“运动式”扶贫,避免返贫现象的发生。

猜你喜欢

定点贫困人口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例谈圆锥曲线中的定点定值问题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解析几何中定点问题的处理策略
直线过定点的5种特优解法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