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领域看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
2018-01-25任佳岚
李 燕 任佳岚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一、从政治领域去看待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特殊地位
矛盾,反映着事物间相互对立又统一的状态。事物就在矛盾之中,不断斗争不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①。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更为直接、具体地体现在一个国家和政府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上,政治制度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完善,国家和政府现代化治理能力的水平高低,这些领域的矛盾直接影响着社会主要矛盾的最终解决……政治是社会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它规定着全体社会成员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规定着各种资源的权威分配方式;承担着制定社会规则和全体成员的行为规范;调节敌我及人民内部矛盾,整合社会资源,引导社会的良性发展。政治领域属于最高决策,只有在健康而有效的政治保障下,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已从“生存性需要”转化为“发展性需要”,人们在政治、教育、民生、生态等方面提出了更优质的要求,这种要求范围更广、更优质、更均衡。这种供需不平衡及矛盾体现在,发展与共享的不平衡与优质供给的不充分,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无法被满足。这些矛盾更深刻地体现在政治领域,直接表现为政治体制的不合理、国家治理体系不完善、分配制度不合理、政府能力低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正义理念的缺失与腐败的猖獗,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步伐面临多种因素的阻碍。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都需要到政治层面去寻找解决方法,离不开政治层面的支持和保障,有赖于顶层设计的改革和完善。一个良好的社会,从根本上依赖于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因此重视和解决政治领域的矛盾至关重要。
二、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在政治领域的体现
(一)政治参与制度的有限性与政治参与需求扩大的矛盾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完善,人民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自身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不断成长,公民社会责任感、主人翁意识也不断增强。这一切变化带来了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带来的是对自身权利与义务观念的重视,由此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新局面。
人们渴望积极参与到政治生活和社会建设中来,渴望自身发展争取有利条件、谋求主人翁地位;在社会公平正义、救助弱势群体、反腐倡廉、民主监督上等方面渴望为社会的发展建言献策。
然而,在主要的政治参与制度中,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社群民意代表制度在满足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需求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仍有不足的地方,例如在选举过程中存在的贿选、形式主义;如政治协商制度和信访制度、社群民意代表制度中存在如程序不规范、形式主义、执行力度不强等问题。同时,政治参与的渠道还较单一,无法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政治生活诉求。以上参与制度存在的种种问题,都是形成政治参与渠道不通畅、政治参与效果低下的原因。人民群众渴望表达自己的诉求、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参与决策制定等方面的意愿十分强烈。人民日益增长的权利意识和参政议政需求,急需建设一个通畅、多样、有效的政治渠道。
(二)政府治理体系和能力的滞后
在新时代下,由于新兴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事件尤其在网络事件发生的速度之快、数量之多、影响之大,传统政府金字塔式的行政设置和维稳式治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政府的职能,发挥的功能,作用的范围,方式的变化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提供完善的管理和便利的服务,社会呼吁着一个服务型政府的出现。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和发展腾飞的关键节点,市场经济体制在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思想和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当前在多种利益冲击下,政府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权力来源以及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权力必须服务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当社会不同组织之间的利益发生矛盾时,政府应当在彼此矛盾的利益冲突中找到其背后所包含的共同性利益,积极主动地促进共同利益的生成,力争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同时,还要注意寻找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平衡点,以实现社会成员个体利益的最大化。
(三)法治的欠缺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整个社会的经济组成结构、社会成员的就业方式、资源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呈现多样化。经济结构改革,带来新的的社会阶层分化,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也日益多样化。同时,面对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的政府人员贪污腐败、滥用权力等问题,尽快推进行政管理层面的改革,促进司法、干部人事体制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显得十分关键和紧要。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何利用合法有效的通道来协调和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切身利益,一个完善的法制社会至关重要。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时间还不很长,现实需求十分强烈,尽快建立起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和谐、稳定、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保障,能为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带来实实在在的安全感。只有建立起协调和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关键制度保障,才能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保驾护航。
三、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深远影响
从政治领域去理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深刻涵义,不仅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和最终解决矛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我国当前的政治制度设计、国家治理能力和中国特色政治生态路径建设也具有重大的影响和意义。
(一)以人民为中心做好顶层制度设计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来源。在社会主义思想学说中,马克思主义学说关于人民的论述是在超越前人的基础之上提出的,它批判地吸收了资本主义民主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②、“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③,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指出正是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并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人民利益至上一直都是无产阶级政党所奉行的根本原则。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④,从古至今,从资本主义学说再到社会主义学说,对人民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人类的共识,这是人类共通的价值追求,是必须要体现的政治和社会原则。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着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是否能进行平稳的转型和取得现代化建设的胜利,最重要的是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求就是我们进行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前进方向。因此,进行顶层制度设计时,必须要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出发。我们必须要回顾本质和初心,是否把“以人民为中心”是政策制定的根本的价值引领和原则指导,作为衡量我们政治制度的最根本标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顶层制度构建时,始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更加正义公正的政治体制。要从平等的个人的自由体出发,尊重每个人独有的价值和尊严,尊重每个人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愿望,在利益纷杂的现实面前,牢记初心,不偏袒某个集体或个人利益,为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和更加有质量的生活谋划美好蓝图。
(二)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需求日益强烈。诸多现实迫切需要和长远重大需要对国家治理提出新要求,因此,必须要改变既有固定模式的束缚,打造国家、社会、公民三者的良性互动模式,尽快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各级政府要以更全面地、更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为价值目标,在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基础上,通过创新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政治清明、法治完善、公平正义、安全和谐、生态和谐,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人民提供更丰富、更优质、更均等的公共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这既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立足点,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价值指向。同时,依法治国是现代民主国家的重要象征,因此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关键还在于建立完善的法制体系,成为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维持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保障,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稳步向前推进。
(三)开创和提升中国特有的政治建设形态和建设路径
在社会矛盾转型时期,我国的政治建设正处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转变的关键阶段。然而,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的疟疾仍在阻碍着现代政治形态的形成,传统官僚腐朽思想仍存在。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们的政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努力的适应新的时代潮流、不断借鉴其他优秀政治体制建设经验,紧贴国实践和发展的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时代潮流和借鉴世界优秀政治体制建设经验,我们也因此取得了阶段性的成长,我国的政治现代化在不断的推进和提升。作为一个“非内生性”现代化国家,现代性的生成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目前我国政治生态仍然存在着政治制度化水平低、法治政治建设欠缺、机构臃肿、政治民主化进程缓慢、政治决策科学化水平不高、政治参与有效性低,这些都是阻碍中国政治现代性成长的重要因素。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社会的转型是新时代政治建设的强烈时代要求和强大的现实土壤也必然会使我国的政治建设开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建设路径。构建起一个在国家、社会、公民三者之间,沟通协商、互动参与、共同治理的体系,提高我国政治体系的维持性、开创性、适应性的基本架构,重塑政治理念制度、创建特色政治民主范式,适应风险社会的治理需要,也有助于构建属于我国独有的政治学科话语体系和对我国现当代政治的解释框架。
总而言之,在新的历史时期下,要准确而全面地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的深刻内涵,从政治制度层面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正确方向。从最广泛而丰富的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汲取营养和总结经验,始终坚守人民的主人翁地位,要形成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注 释: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8-119.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1.
④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