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职智能制造类专业就业稳定性对策*

2018-01-25孙桂英

山西青年 2018年20期
关键词:认同感稳定性智能

孙桂英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天津 300451)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通过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要求对接《中国制造2025》。国家要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制造业企业如何实现由制造到智造呢?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急需工业4.0的人才培养。智能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迫在眉睫。智能制造业中将逐渐被工业机器人所取代,智能制造业的工作将是高智能的工作,工作环境将向环保、健康的方向改变,智能制造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将有所不同及提高。

多年以来,智能制造类专业(例如焊接专业)在全国各大职业院校均是冷门专业,家长不认可,学生不认可,入学人数偏低,主动报此专业招生进来的学生人数较少。我们结合连续四年麦克思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我校智能制造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稳定性还有待于提高。

一、智能制造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稳定性偏低的原因分析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77.78%的高职学生期望智能制造类工作岗位的薪资在3500元以上,只有15.8%的学生期望智能制造类工作岗位的薪资在3000-3500元左右。毕业生对工作薪资期望与实际薪资有500-1000元左右的差别。企业给的工资不符合学生的期望值,这是就业不稳定的原因之一。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就业不稳定的原因之二,是学生的专业情感、专业兴趣、职业认同感偏低。偏低的主要原因如下:有42.57%的学生不了解所学专业,有36.14%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力不够,有33.07%的学生不了解智能制造行业,有30.12%的学生认为工作环境一般,有28.25%的学生认为在校期间专业培养不够。

二、提高智能制造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稳定性措施

提高就业稳定性、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是高职院校的艰巨任务。就业质量是我国目前新发展阶段的就业关键。就业质量是综合性的体现,包含了工资水平、福利保障、企业档次、职业发展、技术水平、就业稳定性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这其中,就业稳定性是衡量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事实上,对于当前仍处在转型当中的企业而言,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变化复杂,就业人员的心态仍处于浮躁状态,就业稳定性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一)稳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各地高校陆续研讨、开发“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深入建设、开发高校课程政治思想理论教育资源,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教育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促使在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和立场,促进专业技术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把培育和塑造学生价值观的任务,融入到所有专业课程中,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是人才。学校一切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是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因此,“课程思政”改革的效果如何,必须以学生的综合素养、综合能力为检验标准。所以,学校、教师要坚持“课程思政”的理念,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政治思想素质和其他综合专业素质的要求,并以此为标准制定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标准。

(二)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是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在高职智能制造类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要不怕苦不怕累,多学习多坚持多练习多努力。并不断学习大国工匠的视频,领悟“工匠精神”的精髓,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树立大国“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学生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

(三)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

要使学生对专业的学习有积极性,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这门专业的情感动力,有了情感动力,学生的学习状态才会积极主动,才能把学习行为引向积极的一面。而茫然的或厌恶的负面情绪必然会阻碍学习的积极主动进行,使学生对于专业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被动学习的内容是不会长久地保存在记忆里的,从而使我们的专业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可见,要对学生的专业教育进行得非常有成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培养学生专业情感的途径很多。我们可以找学生交流座谈,了解学生心中的专业情景,再与现实中的专业情况进行比对,分析、讲解专业的闪亮点;可以开展新生专业教育,向新入学的学生宣讲本专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情况及对国家社会的贡献,使学生对专业产生一定的专业情感;可以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掌握一点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考取专业技能等级证书,让学生获得专业成就感;可以通过技能大赛来促进专业技能的增强和专业情感的培养;可以开展优秀毕业生报告会、行业企业专业报告会,让学生了解行业企业发展情况、企业文化等,拉近学生与企业、专业的距离。种种做法,均可使学生对于专业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学生对于专业的学习也就积极主动了。

(四)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职业认同感是指人们积极主动做好本职工作,达成要求目标的心理基础。随着职业状况地发展及对职业研究地深入,职业认同感的概念也越来越朝着人性化、社会化、多元化的方面发展,而不再局限于心理层面。据有关调查发现,拥有高水平职业认同感的学生,均具有较好的学业满意度、就业满意度和社会满意度,学习、工作、生活均表现地积极主动。这么看来,有了对职业的赞同和认可,即有了职业认同感,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动机,才会获得良好的教学质量,将来才会有良好的就业质量。所以,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对于提高就业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途径很多。我们可以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逐步强化学生的人文教育;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了解企业的生产环境与管理状况;多采用以激励为主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努力并获得成就感,满足尊重需要,强化职业认同感;可以将专业情感培养与职业认同感培养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组织学生到大师工作室实践等。这样,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的认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五)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

在高职教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主导者,课堂上的信息流通关系复杂,有师生之间交流也有学生之间的交流,有一对一的交流,也有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学生学习知识、提高素养、获取技能的主要途径不是听教师讲课,而是自己动手完成任务、自主思考解决问题、主动交流寻求答案。所以教师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可以设计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采用分组教学,让学生在完成教学项目、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培养专业情感和职业认同感,为提高就业稳定性奠定基础。

(六)校园招聘会为抓手,促进就业稳定性提高

毕业前的校园招聘会,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各个高校都积极准备好校园招聘工作,学校可以联系大型企业、国企、央企、外资企业、有代表性的私企等,做好选择企业的把关工作。学生若就职于较好的企业,离职率会降低,就业稳定性会提高。

猜你喜欢

认同感稳定性智能
专科学生专业认同感的现状调查与培养策略研究
——以某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为例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基于FLAC3D的巷道分步开挖支护稳定性模拟研究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作战体系结构稳定性突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