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语境下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开展
2018-01-25四川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
□王 丹 四川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
众所周知,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对大学艺术课程而言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而言是其基本的艺术审美能力的开发阶段,虽然舞蹈教育逐渐变得重要并得到广泛重视,但是大学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教学中还表现出传统的一面,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缺乏课程的设计和对学生综合发展能力的培养,因而对其进行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素质教育语境下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开展现状
目前阶段,教师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对动作呈现的重视要胜过对具体舞蹈动作情感的重视,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仍然缺乏与民族民间舞蹈的精神共鸣。因而目前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对民族民间舞蹈长远发展的要求,同时僵化的教育舞蹈教育体制也限制了民族民间舞蹈的进一步发展和精神传承。而且,许多非艺术院校所使用的教材都是专业艺术院校的教材,教材的专业化程度比较高,对学生的技巧性要求也比较高。
由于对舞蹈素质教育的观念灌输不足,导致学生长期以来以一种功利化的眼光审视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认为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能够更好地吸引观者的眼球,以便更好地完善演艺事业,这对于素质教育语境下民族民间舞蹈专业学生的学习而言无疑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完善素质教育语境下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开展的对策
(一)革新舞蹈教育方法和理念
对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与传统舞蹈文化的结合创新既是如今社会科学教育理念的现代化要求,也是对舞蹈教育和文化社会学结合分析的一项具体事务。加强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与传统舞蹈文化的结合创新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要求相关的理论研究人员结合新时代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与传统舞蹈文化的发展要点进行针对性的研究,革除现阶段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中缺乏舞蹈文化教育和引导的方面,应用新的理念来促进学生认知民族民间舞蹈、学会艺术化的审美。同时,大学教师作为一线教学人员,要注重在教法上进行创新,比如和民族舞蹈相关的民风民俗结合进行教学,在苗族传统舞蹈中,舞蹈动作及节奏与苗族传统服饰和妇女的头饰均有一定的关系,首饰在舞蹈的过程中发出的清脆声响也形成了苗舞固有的节律。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增加采风的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特征。
(二)完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学科建设目标匹配
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以“厚基础,重能力”作为构建、优化课程体系的原则,以“平台+模块” 的形式建立与素养良好的民族舞蹈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这一目标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现代化艺术人才的重要目标。在这一目标下指导民族民间舞蹈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的安排,同时更加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培养。加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舞蹈专业素质与能力的重视,并形成与培养高水平民族民间舞蹈专业人才相适应的教学模式,逐步适应该学科的建设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情感教学手段为主要的知识输入途径,增加对学生的个体性关注,改革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的自身缺陷而带来的舞蹈教育功利化过程。这一过程使得学科建设目标与实际教学过程能够很好匹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得以加强。
(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舞蹈能力与素质的锻炼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十分重要,这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以及舞蹈意识的训练和培养。比如通过芭蕾基训训练学生的柔韧素质训。通过芭蕾基训能够提升舞者的身体柔韧性,这也是舞蹈学家和人体学家所公认的事实。柔韧性是人体不同纤维组织、肌肉等的伸展能力。芭蕾舞特别强调“开”“绷”“直”“立”四大要件。其中“开”便是舞者的肢体要十分柔软,能够随意开合,呈现艺术化的形体美。在实际的训练环节中,芭蕾基训也特别强调对学生腿、腰、胯、肩等部位的柔韧性训练。极大地帮助其提升舞蹈动作的舒展度和灵活自由度,使得舞蹈动作不再僵硬而显得较为优美。这对于体育舞蹈而言是糅合竞技美、艺术美、形体美于一体的锻炼方式,舞者可以形成更加富有情感和艺术张力的舞蹈动作,实现对自身舞台表现力的构建,使得舞者能够将自身的舞蹈情感准确地通过肢体语言进行表述,继而形成良好的民族民间舞蹈能力。
综上所述,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民风民俗、宗教文化都截然不同。在长期的发展中,各个民族也形成了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民间舞蹈。素质教育语境下,学生通过学习民族民间舞蹈,养成对我国璀璨文化的重视以及舞蹈美的学习与体会是其学习的主要目的,本文明确了目前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现状以及提升其教学实效的相关对策,相信能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