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用户无意识行为的产品设计研究
2018-01-25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孙 惠 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一、无意识行为体验的含义和特点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将人的精神意识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其中的无意识是指没有经过人的主观分析判断而产生的一种本能行为。虽然有明确的目标,但是却没有明确的动机,多数情况下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难以模式化和编码,并对人们的生活、工作等起到多方面的影响。
无意识行为具有隐藏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情境性四个特点。隐藏性是指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会有却忽略的行为,如坐在椅子上自然跷起二郎腿、伏案思考时会转动几下钢笔等,虽然是经常发生的,但是却不被自己和他人注意。普遍性是指无意识行为是人人具有的,不论是何种年龄、性别、种族的人。多样性是指无意识行为是十分丰富的,不仅不同人之间有所区别,甚至一个人在同一情境下,也会有不同的无意识动作。情境性是指无意识行为多是在情境影响下出现的,比如当用头部和肩部夹住电话听筒时,一定是双手在做其他事情,所以才会采用这种方式。结合产品设计来说,如果设计者通过个人观察和体验,在设计中通过一个个小的细节和创新,满足用户无意识行为的需要,那么就可以给用户更加自然和简单的使用体验。甚至用户在使用时都不会感受到,直到事后才会感到设计者的良苦用心,继而获得一种被重视感,产生对产品的认可[1]。
二、基于无意识行为的产品设计方法
通过对无意识行为含义和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无意识行为既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行为。所以在具体的设计中,就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入手,让产品更加符合用户的需要。
(一)本能层次的设计方法
本能层次的设计强调产品给用户的第一印象,有生物性和共通性的特点。生物性是指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生理性特征起主导作用;而共通性则是指这种印象是为人类所共有的。日本著名设计大师深泽直人曾提出,产品设计要让用户发出的“First Wow(最初的惊叹)”,强调的就是对本能感受的触发,并将其作为重要的设计标准。所以要求设计者要从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等要素入手,给客户良好的本能感受,继而产生体验和使用的意愿。
首先是造型。任何产品都要以造型为载体,所以在设计之初,应充分考虑到用户在性别、年龄、职业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准确的定位。又如,男性用户产品一般都是棱角分明、阳刚硬朗的;而女性用户产品一般都是柔和圆润、小巧精致的。这种造型上的区分,可以在一开始就避免设计走进误区。然后以此为基础,再对产品的功能性、使用性进行研究。其次是色彩。色彩是人们感知外界事物的第一要素,要求设计者一方面要熟练掌握色彩规律,另一方面则要结合实际需要灵活选择。又如,儿童产品的设计,从儿童的心智发育特点来看,他们普遍喜欢纯度和明度较高的色彩。男孩多喜欢大红色、黄色、蓝色等,女孩则多喜欢粉红色、浅黄色等。而中老年产品的设计,则要求色彩搭配应含蓄内敛,给人以成熟稳重之感,如灰色、褐色等。再次是材质。不同材质给人们带来的直观感受也不同,如金属材料带有科技感和神秘感,玻璃材质澄澈而透明,竹编、藤编等则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对此还是要结合产品和用户的特点,通过材质的精准选用,让产品与用户产生共鸣。最后是肌理。无论是色彩还是材质,都以肌理为最终呈现方式,不同的表面处理工艺,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比如同样是金属材质,抛光处理会给人以大气、时尚之感,而拉丝处理则会给人以质朴、厚重之感。以上几个要素,都对用户的本能反应起到直接的影响,要求设计者在设计前进行充分的准备,让用户在面对产品时,在第一时间内获得与产品的亲近感[2]。
(二)行为层次设计方法
产品功能是产品的基础,如果不能满足人们预期的需要,也就失去了产品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无意识行为的产品设计,对产品功能的要求更高,要让产品的功能和用户的行为完美融合,无缝连接。对此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建构情境
前文中提到,所有的无意识行为都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所以设计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对情境的建构。这个情境既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是现实存在的,用来检验产品的正常和极端使用情况。如著名户外运动品牌始祖鸟,其产品研发中心位于加拿大温哥华的北郊,那里历来是户外运动者的天堂,设计者有了创意或设计出雏形后,都可以在这个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检验,有时还邀请户外运动者免费体验,所以该品牌的多数产品都得到了普遍认可。可见情境构建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观察和确定用户的实际需求,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的适应性。
2.用户观察
所谓用户观察,是指设计者对用户使用本产品的预想或使用同类产品的观看,继而对产品进行规划和调整[3]。这是整个行为层次设计的核心所在。因为无意识行为具有隐藏性特征,很多时候人们自己都记不住刚刚做了什么动作。而如果通过合理的产品设计,满足了人们这些潜在的需要,给用户一个惊喜,那么产品也自然获得了成功。对此需要设计者仔细观察和联想,将用户的每个动作和行为分解开来,找到整个动作和行为不连续、不和谐的地方,并作为设计的突破口。如前两年在淘宝热卖的“吃瓜子神器”,与一般的器皿不同,这个塑料盒采用了上下两层设计,上层是一个浅层的圆盘,用来放瓜子,下次则是一个密封的空间,并有多个较大的开口,可以轻松将瓜子壳抛进去。彻底改变了之前瓜子壳四处乱飞的状况,且操作也更加便利。这就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创意,设计者想象或观察到了人们手里拿着瓜子壳无所适从的情境,然后予以完美的解决,给用户带来了人性化的体验。
3.记忆迁移
记忆迁移是指将用户既有的心理意象转移到产品中。这种记忆并不是某部分人所特有的,而是每个人所共有的,通常是从视觉触发,由身体和认知相结合的方式获得。设计师所需要做的,就是用产品唤醒用户的记忆,当产品与人们的记忆相契合时,也自然对产品充满了兴趣。如法国著名设计师斯塔克设计的一款马桶刷,从外表上来看更像是一把宝剑,在设计者看来,刷马桶是一件苦差事,几乎没人愿意做,但是将马桶刷设计为宝剑模样,就唤起了人们脑海中关于战争的记忆,刷马桶的工作就变为与污垢的搏斗,使用者正是一个勇猛的战士,所以产品受到了很多男性消费者的青睐;日本设计师深泽直人设计的CD播放机,模仿了换气扇的形式,并以长长的拉绳来作为播放开关,人们一看到这个产品,就会唤起脑海中关于这类产品的形态和操作模式,在一种自然状态下拉动绳子,美妙的音乐也随之流淌出来。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记忆迁移一定是合理的,共通的,因为产品设计面对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所以不能有丝毫的生硬和勉强,而是要追求最广泛的适用性,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4.关系匹配
匹配是人类的一种无意识反应,表现为人们对物体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的契合要求。如果产品能够满足人们这种隐藏的匹配要求,就可以有效拉近产品和用户之间的距离。比如尺寸匹配。人们在特定环境下做出一个无意识的动作后,实际上也传递出了尺寸信息,如果设计者能够及时抓住这个信息,那么也就可以设计出让用户感到得心应手的产品。如汽车中央扶手箱的设计。开车时,人们的右手往往呈自然下垂状态,如果有一个支撑,那么就会更加舒服,所以很多汽车厂家都对中央扶手箱的高度和宽度详加考量,尽可能保证用户可以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将手臂自然垂放在上面。又如色彩匹配。著名时装品牌香奈儿的设计者,曾在女性衣架上获得了灵感。在女性衣帽间的衣架上,通常最上方是帽子,中间是上衣,下层是裙子或裤子,最下面是鞋子,这看似无意识的摆放,其实正是最自然、最随意的色彩和款式搭配。再如形状搭配。在一堆看似纷杂的形状中,人们通常会按照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进行划分。博世电机的设计者深谙此道,对产品上密密麻麻的按钮,采用了不同形状的划分,分别对应不同的功能区域,让用户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找到自己所需要的。通过合理的搭配,可以有效减少用户对产品的认知摩擦,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
结 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时代和社会整体大发展的背景下,产品设计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给用户带来更加便捷的使用体验,并体现出一定的情感关照,是产品能否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从用户的无意识行为入手,可以让一个个细节成为产品和用户之间的纽带,给用户以亲切感,从而拉近产品与人的距离。因此设计者也应该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和体验生活,将个人的无意识行为和体验充分融入设计中,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一定是最接地气的,最被人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