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艺术课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8-01-25高亮亮
高亮亮
(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笔者就读的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担着我校许多公共艺术课的教学任务,在参与这些教学活动的一年多以来,笔者发现了目前我校公共艺术课上存在的诸多问题,相信这些问题在高校中也是较为普遍的。因此通过本文对这些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对策。
一、高校公共艺术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选择课程的出发点不同。这个问题看似不是很重要,但其实它影响着这门课程质量的好坏。举例来讲,如果大多数的学生只是为了凑够公选课的学分,那么他们选择了这门课也不会好好听课,上课自由散漫,到课率低,这样会对授课教师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最终会影响到这门课程的整体质量。
智能手机影响着授课的质量。在如今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年代里,要想在课堂上全面禁止手机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是公共艺术课。由于学分不高,教师管理不严格等原因,很多学生在公选课中基本上是不听课的,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教师发出的感叹“老师讲得再好都不如手机里的世界精彩”,这既是无奈的感叹也是如今高校课堂所面临的无法回避的问题。
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也很差,导致教学成为教师的“尬聊”。这个问题可以看做是前两个问题的衍生品,学生的听课态度不端正导致其参与课堂的兴趣不高。这样就形成了课上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课堂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课堂,这样的教学必然质量差,学生无法学到相关知识。
二、解决对策及可行性分析
(一)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压力
可以说,教师在课堂上适当严格一些是能够有效改善课堂秩序的,纵然是公共艺术课,给学生一些压力我认为是可行的。例如课堂上多抛出问题,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可以进行抽点回答,这样学生能够讲注意力转移回课堂,他们会思考老师问了什么,该如何回答,而提问完之后可以在平时成绩上给回答问题的学生一部分奖励,这种过程就能有效的管控课堂秩序。教师可以将一些主观思考的问题留作课下作业,把这种压力和奖励机制延续到下节课中,实现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授课内容要准备充分同时兼顾趣味性和时代性
公共艺术课的目的在于让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够了解艺术,因此备课这个环节仍然是很重要的,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应当进行充分的准备,照顾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这个同时要注意对于多媒体等先进技术的运用,艺术课程当中视与听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在作品选择上则要注重现代学生的兴趣所在,结合热点去寻找艺术作品,这样能够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程的新鲜之处,也就自然地愿意接触课堂。例如快手、抖音、微博等等APP上有很多讲知识和科普的小视频,这样的内容如何结合自己的课程去教学,或者拿这些内容做榜样引导学生合理的使用手机,这都需要教师们具有新的视野和思想,思考并运用它们为课程服务,这样的课堂效果必然是一举多得的。
(三)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反映,树立优秀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确实很有用,虽然公共艺术课的课堂上学生大都来自不同专业,但仍然可以鼓励学生表达自我,树立优秀的榜样。教师在讲台上可以观察到每个学生的状态,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鼓励优秀个体,鼓励她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一个优秀的个体能够影响部分学生,多个优秀的个体一定能够带动本专业的学生融入课堂之中。良性循环的课堂效果必然会优于恶心循环的课堂效果,相信授课教师们一定有所体会。
三、结语
为了更好地进行授课,教师的思维也必须不断地更新,保持从学生角度思考并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就能够更好地把握学生和课堂,只要教师是为了学生认真负责,相信学生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良苦用心,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良性的教学课堂也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