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与音乐
2018-01-25袁逸桐
袁逸桐
(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一、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先后历任知制浩、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1072年9月22日,欧阳修在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六岁,谥文忠。
二、欧阳修论音乐的特性
欧阳修的一篇《书梅圣俞稿后》,欧阳修在收到了梅尧臣的诗稿之后回复梅尧的书信。在这篇文章中,欧阳修详细道明了音乐诗歌的特性。
(一)“凡乐,达天地之和”
在文章的开始,欧阳修就表达了一个思想:“凡乐,达天地之和,而与人之气相接,故其疾徐奋动可以感于心,欢欣 惻怆可以察于声。”这是在说,音乐是天、地与人之血气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达天、地、人的“和”。这个“和”,可以扩大到天地运行的井然有序,大自然的和谐与人的血气相结合,音乐的强弱快慢可以感动人心,欢乐悲哀之情可以从声音中考查察而知。这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延伸。
(二)“乐之道深矣,不可述之言也”
欧阳修认为单由乐器发出来的声音,乐器本身是不会演奏出来,必须要乐工们来合奏,才会出来完美的音乐,但是,无论乐师多么高明,演奏技术多么超群,若问及音乐为何使听者可喜可悲,手舞足蹈,乐工们都不能用语言来解释清楚。所以欧阳修说,“乐之道深矣,不可述之言也”。欧阳修的这个观点在现在看来也是对的,比如在观看一场管弦音乐会时,或为小提琴而陶醉,或为钢琴而沉迷,亦或为定音鼓而亢奋。但台上的演员并不能说清楚为什么“我”所演奏的音乐会扣人心弦,这就是音乐欣赏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情况。
(三)“诗者,乐之苗裔”
欧阳修认为诗可以用来歌唱,诗歌与音乐同根同源,都是来自天地人之间和气。但是先有了音乐而后产生了诗歌。我国古代的诗歌向来与音乐有密切的关系,如先秦时代的《诗经》《楚辞》都是配着音乐来唱的。唱的歌词被称作诗,只不过当时并没有发明乐谱,所以后人只见词不见曲,只能当作文学作品来领读了。因而,毋庸置疑“诗者,乐之苗裔”。
三、欧阳修的音乐疗法
北宋的琴家经常与文人合作进行创作,如范仲淹,苏轼,王安石等都和琴人有交往。文人写词,琴人谱曲,创作了《醉翁吟》《胡笳十八拍》等作品。这种诗词结合的形式在当时特别盛行,欧阳修在送别友人杨寘的宴会上,专门请他的琴师孙道滋“进琴以为别”,自己则写了一篇《送杨寘序》,讲述弹琴可以养生的道理。
文章伊始写到“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学而琴于友人与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欧阳修曾在闲居时患得忧郁之病,总是治不好,后跟友人孙道滋学弹琴,学了五声和几支乐曲,久而久之,乐在其中,疾病消去。
欧阳修认为音乐治病比药物更有疗效,文中说“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如他所说,学琴的好处在于“听之于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导其堙郁,泻其忧思”,实际就是用音乐引导忧郁,使之舒畅,宣泄其忧思而使之安然的“宣泄疗法”。欧阳修的这一观点早在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也提出“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当今社会,因为生气带来的疾病比比皆是,而音乐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
四、教小调弄,足以自娱
欧阳修主张“教小调弄,足以自娱,琴曲不必多学,要于自适”,就是说学琴不必学太多的曲目,把自己喜欢的几个曲子学会,在失落寂寞的时候自娱自乐就足够了。笔者认为欧阳修的观点亦适于当今社会的大多数退休的老年群体,学会“自娱”,既使晚年过得充实有意义,又有益于身心健康。
欧阳修对音乐的贡献与他的文学作品一样,都是我国古代历史中的沧海明珠,尤其是他的“音乐治疗法”,千百年来对人类健康生活有着重要指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