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乐歌的发展及其影响
2018-01-25王倩倩
王倩倩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一、“学堂乐歌”的发现与进展
学堂乐歌是指清代末期的新式学堂中开办的音乐课,也称之为乐歌课,之前传统教学的课堂称之为学堂,因此就有了学堂乐歌一说,是西方音乐中基督教音乐进入我国的产物。当时的中国,兵荒马乱,帝国主义的仅略,给当时的中国大大的重创。但是,仍然有着很多能人义士,为着祖国努力,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付出一切,很多爱国的音乐人士,都选择多创作一些爱国音乐来帮助民族复兴,当时有很多有识之士前往日本学习新式音乐教育,例如沈心工、李叔同、辛汉等,他们在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观念的影响下,身为第一批音乐教育家并创作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培养了优秀的音乐人才。这些前辈们将民族思想和学堂乐歌结合了起来。
二、学堂乐歌的诞生
学堂乐歌是跟着新式学堂的脚步演变而来的,由维新变法起步,随后发展壮大,后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中,更是蓬勃发展起来的,之前在一些会议中第一次提出在新式学堂开设乐歌课,也是一大创举了。上海自开埠以来,俨然成为新式思想,先进文化的栖息地。“学堂乐歌”活动在上海也颇有发展。例如1901年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第一次将“乐歌课”加入到正式的学校课堂之中,并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中国的第一首“学堂乐歌”作品也诞生于上海。1907年(光绪33年),清政府学部颁布的《奏定女好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第一次将音乐课程正式列入学制文件。这些创举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来讲具有启蒙意义。虽然学堂乐歌运动维持的时间并不长,但对我国近现代化学校音乐教育来讲具有深刻的意义。学堂乐歌时期依曲填词等创作手法,创作了一批至今仍传唱度很高的优秀作品。
在艺术方面,学堂乐歌也是有很大举措的,是中国合唱的开端,展示了集体歌唱的演唱方式,有加入一些国外的音乐创作的内容。再加上合唱的方式,给所有人很新颖的感觉,在歌曲的声部分配上,也是有很大的改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开创了合唱的先河。
三、学堂乐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学堂乐歌”的意义
在中国近现代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学堂乐歌作为向西方学习而应运而生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产物开创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音乐新式课堂、新式的教育模式。为我国培养出近代最早的一批优秀音乐家、教育家,为近代中国音乐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源动力。通过学堂乐歌运动的开展,国人认识和感受到了新式音乐文化,丰富和提高了国人的音乐文化素养,肯定了音乐课堂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将西方先进的作曲理念、方法,优秀的音乐作品介绍到中国,进一步增强了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
(二)“学堂乐歌”对国民音乐教育的贡献
学堂乐歌的发展为音乐活动和音乐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促进了音乐文化的发展。教材上,出现了一批新编的音乐类著作,例如沈心工先生所编写的《学校唱歌集》以及《重编学校唱歌集》、曾志态先生的《教育唱歌集》等。这些教材的出现一方面代表着我国近代音乐文化教育朝着体系化、系统化、正规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这些教材在编辑、选曲上,深入浅出,针对不同的年级有相应的章节实用性较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将基础乐理的部分加入到音乐教育学习中。曾志态先生不失实宜地编写了中国第一本乐理书籍《乐典教科书》,书中较为完整地介绍了西方世界的音乐文化体系。
四、结语
学堂乐歌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在思想启蒙方面是有很深刻的意义,对新时代的音乐文化的领先发展有启蒙意义。“学堂乐歌”作为新型的艺术形式,也标志着我国民主主义新文化在音乐领域里吐露出新的幼芽,作为这种新的群众艺术形式,就是集体歌唱的形式,在我国发展起来之后,真的是为后来的抗日救亡歌咏活动、工农革命歌曲及群众歌曲开创了先河,提供了实践的理论基础。引进的西方先进的音乐体系,帮助中国新式音乐教育走上时代化、体系化、专业化的道路,也提高了国民音乐文化素质。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学堂乐歌时期,优秀前辈的不懈努力。在中国音乐历史上有两次较大的音乐文化交流,一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促成了隋唐时期音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另一次则是近代的学堂乐歌时期,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中西间音乐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