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汪立三钢琴音乐作品的发展研究

2018-01-25

北方音乐 2018年18期
关键词:音乐创作作曲家音乐作品

刘 芳

(西安音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1)

汪立三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他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开始了专业作曲训练,也开始创作了多部钢琴作品。通过音乐创作实践活动,作曲家认识到了若只注重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将在中国逐渐失去活力,面对民族悠久的历史,只有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和西方和声技法理论结合到一起,才能让自己的音乐在神秘东方的土地上蓬勃发展。因此,作曲家开启了民族化钢琴音乐的探索之路,在实践中,作曲家先将重点放在了如何将传统五声性与古典和声进行融合;随着创作技艺的纯熟,作曲家开始在十二音序列音乐中逐步融入五声旋律音调,通过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展示中国民族风格;最后作曲家在音乐创作突出了时代旋律,增加了文化内涵,开发了新颖的音响效果,展示了浓郁的民族气息。

一、汪立三音乐作品的发展轨迹分析

汪立三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代钢琴作曲家,他是非常个别的那种其自身音乐创作发展历程与中国当代音乐发展历程不甚相同的作曲家,这取决于他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音乐创作功底,具体来说可以将汪立三音乐作品的发展轨迹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传统作曲技法的运用发展期

这一阶段主要指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的一段时期,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钢琴作品有5部,分别是《兰花花》《我们走在大路上》《诗》《扬琴之印象》和《小奏鸣曲》。这些作品在曲调方面表现了典型的民歌特点,主要采用了五声调式体系和西方大小调式体系相结合的方式,运用三度叠置和弦的方式对作品进行改编创作。最被人们熟悉的是作曲家在学生时代改编创作的《兰花花》,这部作品是根据陕北同名民歌改编而成,在创作技法中,作曲家保留了原作品中的曲调,进行了旋律的变奏,对织体部分进行了改写,运用了新颖的和声方式,通过这些方法进行了人物形象刻画,展现出了整部作品的悲剧特色。

通过这个时期作曲家作品分析,此时作曲家比较注重运用钢琴模仿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能够将民族乐器的特点通过钢琴进行展示;作品一般篇幅不大,结构上简洁直观,主题旋律通常还是使用原作品的旋律基调,节奏方面一般都进行了改写或进行了变奏拓展。这个时期作曲家在音乐创作方面还是属于学习积累阶段,对创作技法、音响运用、形式掌控等方面还比较青涩,更多的还是依靠西方的音乐理念进行音乐创作,虽然比较注重中国民族音乐的开发,但因受到欧洲大陆音乐的影响,在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中虽然已经开始融入中国元素,但只见中国音乐之身,未见中国音乐之魂,距离中国和西方在音乐领域真正融合还有一定距离。

(二)第二阶段—民族特色成熟完善期

这一阶段主要是指文革结束之后到20世纪末的这段时间,经过第一阶段的沉淀积累,汪立三在这个阶段已经能够非常纯熟的将中国民族音乐和钢琴音乐相互融合了,作曲家能够通过钢琴丰富的表达形式形象的展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意境和魅力,能够在钢琴作品中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得原本潇洒洋溢的钢琴曲能够充满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情。这一阶段,作曲家创作了很多钢琴作品,几乎每部作品都堪称经典,都能够在之后的钢琴作品发展中看到其影响,比较著名的有《东山魁夷画意组曲》《叙事曲<游击队歌>》《兄妹开荒》《他山集》《幻想奏鸣曲“黑土”一一二人转的回忆》《李贺诗意二首》等。这些作品中非常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是《东山魁夷画意组曲》,这部作品是作曲家根据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的绘画作品创作而成,这套绘画作品为一套组画,主要描绘了我国唐朝鉴真法师克服千辛万苦东渡日本的故事,主要歌颂了鉴真法师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所作出的重要历史贡献和东渡日本这件历史事件对日本本土佛教进步和文化进步的重要影响。作曲家根据自身对这套组图的理解选择了其中四幅绘画进行立意创作谱写了这套组曲作品,作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东花》《森林秋装》《湖》和《涛声》,为典型的西方组曲结构,突出音乐的作用进行故事叙述,运用了很多新颖的创作技法,使得音乐作品的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统一和谐,音乐题材和音乐意境亦同样统一和谐,最终这部组曲所体现出来的音乐美学得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通过这个阶段汪立三的钢琴音乐作品分析,其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体裁样式和文化内涵等内容觉有较大进步。首先,作曲家更加注重作品结构的紧凑型和完整性,并在绝大部分作品的标题设计上,使用了标义性质的标题,使得钢琴音乐作品和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作品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标义性质的标题理念也对以后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做出了广泛的影响;其次,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比较注重丰富体裁样式,比如出现了不同的组曲、不同的幻想奏鸣曲和不同的前奏曲等;最后,作曲家比较注重在钢琴作品中进行多样等旋律变换与和声配置,在这些旋律与和声之中更多地展现了我国各地不同的民族音乐风格,进而更充分的表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民族特色。

(三)第三阶段—精神气质创作佳境期

这一阶段主要是指进入21世纪之后的十余年时光,是作曲家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也是其作品最为辉煌的一段光阴。这个阶段,汪立三先生主要以组曲为体裁进行音乐创作,其作品风格多样,展现出了丰富想象力和思想内涵,其主要的作品有《读鲁迅<野草>》《先知集》《红土集》《动物随想》《小弟的画》《童心集》和《音诗三章》等。刚刚进入21世界,作曲家经历了脑梗这一重大疾病等折磨,在战胜病魔之后,作曲家等记忆能力、语言能力都受到了较大影响,但这不足以阻挡作曲家进行音乐创作。也许是源于对音乐等热爱,也许是音乐创作思想、音乐表现方式等元素都已深深植入作曲家等灵魂身处,即使是创作精力远不如年轻时代,但作曲家还坚持着创作等脚步。前后经历了大约5年时间,作曲家完成了《读鲁迅<野草>》这部作品,这部作品作曲家在大量段落设置了长音休止,有的是高音声部有的是低音声部,这种异于常理的设置不被大数人理解,甚至被认为是年迈的作曲家不小心的遗忘,但实际上,这些休止的运用是作曲家深思熟虑的结果,即为了突出鲁迅先生笔下野草孤独与静谧,也为了通过作品展现作曲家内心深处的孤独。

通过这个阶段作品分析,作曲家基本都是进行了组曲创作,主要是围绕了对特定故事进行叙述的方式展开,音乐形式丰富多样;标题的标义性质更加突出,主要是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展开,内容丰富多彩;作曲家非常注重作品本身的精神内涵,音乐内容和音乐创作技法更多的为精神世界服务,而精神内涵主要抒发作曲家自身情感,比如老年人通常存在的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对故乡的思念。

二、汪立三钢琴音乐作品特征

对应着汪立三不同阶段等作品,作曲家运用了不同等和声技法。作曲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阶段主要是在继承中国传统五声性调式和一些中国早期和声探索结果开始了和声创作,而这种和声是在发展中国民族化的基础上开展的。作曲家经历了中国最早期的钢琴音乐创作时期,伴随了整个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的全过程,期间进行了各种和声技法探索,比如探索将古典和声与五声性旋律音调进行有机结合,用以展现中国民族风格;探索将五声性旋律与十二音序相融合以展现中国民族风格;在现代作曲技法中寻找适合适应中国传统五声性旋律的方法,促进钢琴音乐创作技法的提高。

在20世纪50年代,汪立三的钢琴作品中还是体现出强烈的欧洲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特质,作曲家尝试将五声性的旋律与欧洲和声体系融合,进行了大量调式和声的探索与尝试,例如,作曲家创作于1953年的《蓝花花》便是这种结合的产物。随着汪立三钢琴音乐创作的成熟,探索将五声性音乐主题与印象主义音乐特征、十二音序列音乐结合,进行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族音乐融合,例如作曲家创作于1977年的《兄妹开荒》便是这种结合的产物。在《兄妹开荒》中,汪立三不仅强调中国民族音乐中的四度、五度、二度排列而形成的和弦结构,而且突出调性的纵向叠置与横向对比。不仅如此,汪立三还在1980年创作的钢琴作品《李贺诗两首<梦天>和<秦王饮酒>》中创造行的将十二音无调性的手法植入中国民族音调中,使钢琴曲突破时空的限制,呈现出多维度多空间的色彩与意境。

从汪立三的钢琴音乐创作能够窥探到他不仅是中国早期进行多声部音乐创作的作曲家,而且是较早的在钢琴音乐创作过程中开始对中国民族化和声进行多声探索的作曲家。从汪立三的钢琴作品中能够看到作曲家对欧洲作曲技法与民族化旋律融合所做的探索与贡献,他有效地将欧洲作曲技术与中国民族音调柔和,不仅有效把我中国传统文化,而且与现代多调性、无调性手法结合,而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猜你喜欢

音乐创作作曲家音乐作品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吕其明音乐创作及其启示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蒙古国作曲家联盟访问团在内蒙古交流访问
西藏当代音乐创作研究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长大可当作曲家
申雨鹭最新音乐作品《缘飞》正式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