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歌风格的异同与成因探究
2018-01-25朱明月
朱明月
(郑州师范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一、云南民歌的独特魅力
云南民歌是云南地区劳动人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贴近群众日常生活的文化产物。对云南汉族民歌进行概括,可分为云南山歌、云南劳动歌曲、云南小调以及云南舞蹈歌曲等几种类型。就云南山歌(又被称之为“调子”“腔”)而言,其歌词、组成结构、曲调、行腔、旋律等各各方面皆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格。以《小河淌水》为例,整曲歌词自然而淳朴,多处应用地方方言,凸显民歌的“原汁原味”。如“亮汪汪”“清悠悠”“绿悠悠”以及“阿妹”“郎”“你咯听”等。方言口语的运用,有利于意境与氛围的营造。歌唱者在歌曲演唱时,将自身融入到山间,感受银色的月光、潺潺的流水,并将这份感受进行传递。此外,《小河淌水》以较高的音区与较宽的的音域进行歌曲意境的创造。即通过气息为支撑,控制整曲声音的高低、缓急,基于头腔共鸣、整体共鸣,创造由远及近、由近向远的意境。如歌曲开始的“哎~~”,似乎是从天边飘来的呼唤,将人以最快的速度带入歌曲意境中。“引子+A+B+经过句+B”的曲式结构,赋予音乐以变化,实现情感的层层递进,使整曲歌曲更具感染力,令听者回味无穷[1]。云南民歌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多数云南民歌将民族语言、地方民族风俗、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等进行了有机结合,形成具有生活性、原始性、淳朴性、交融性、多样性的民歌艺术,旋律起伏却不失细腻,感情真挚、淳朴而不失优雅。
二、云南民歌风格的异同与成因
从云南民歌风格表现来看,云南民歌风格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风格粗犷、开朗、热情、奔放,以《赶马调》为典型代表;另一种风格细腻、委婉、优雅旋律舒缓,以《弥渡山歌》为典型代表。在对比分析下,就云南民歌两种风格的异同与成因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云南民歌风格的异同
就云南民歌结构而言,《赶马调》为云南山歌典型的两段体结构,其中A段旋律的跳跃性较大,多处存在“五度”或“六度”的大跳;《弥渡山歌》则为典型的“五句子体山歌”结构,即通过四句叙述性演唱后利用一个反复乐句进行过渡,同时通过反复乐句进行整曲力度与速度的控制,赋予民歌变化,实现情感的烘托。就云南民歌旋法而言,《赶马调》和《弥渡山歌》皆具有音域广、音区高等特色,音乐在歌唱过程中主要以跳进形式为主。前者侧重于羽商之间四度跳进,而三度跳进不突出,从而使歌曲更为奔放,更具激情;后者侧重于级进、三度跳进,其歌曲旋律更为舒缓,更具含蓄情趣。就云南民歌色彩而言,《赶马调》和《弥渡山歌》在差异中存在相似性,即《赶马调》在进行旋律跳跃时,通过自由延长音的配置,使歌曲情感更为自然,实现节奏的合理切分;《弥渡山歌》前半部分细腻、情意绵长,后半部分又不失活泼,从而在细腻中彰显热情。
(二)云南民歌风格的成因
云南民歌风格的形成与云南地区所在的地域环境、历史变化存在密切关联性。在对民间音乐产生与发展因素进行分析中,可知平原地区的民歌多具有优美、舒缓的特征,高原地区的民歌多具有奔放、热情、高亢的特征。而云南地区地质以高原为主,山谷众多,因此形成的民歌多具有曲调高亢、旋律跳跃大等特征。与此同时,由于云南与四川、广西、贵州等地区相邻,是我国与缅甸、老挝等地交界的重要省份,因此云南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文化交融特征。
总而言之,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内涵。在当前精神文化追求日渐提升,倡导走文化自信发展之路的背景下,有必要加强民族特色音乐的研究。本文通过分析云南民歌特点,结合《赶马调》《弥渡山歌》等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探寻云南民歌风格的异同与成因,旨在以民族音乐为时代沟通桥梁,促进民歌艺术在新时期的传承发展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