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2018-01-25李灵芝严琳君张新鑫
李灵芝 严琳君 张新鑫
(西安航空学院思政部,陕西 西安 710017)
高校思政实践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通过实践环节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2011年2月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思政课建设标准》中提出“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落实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覆盖大多数学生”的具体要求以来,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就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整体效果而言,进展较为缓慢且存在诸多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关乎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高校思政课实践环节作为培养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渠道、主阵地,其重要性、效果性是不言而喻的。基于此,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需更深入、具体、全面。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以某高校为例)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规范性。所谓规范性,是指思政课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通过详细具体地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行为,使得实践教学的过程、形式及结果达到统一标准,具有普遍的可操作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但某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只对应各门课程的实践环节内容且这些实践环节内容基本年年不变。大都以两种形式呈现:1、播放视频资料。2、布置社会调查报告。这种简单的实践教学明显缺乏整体性、连续性、规范性。这些流于形式的操作使得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模糊、形式过于单一、效果不佳。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有效考核。部分高校思政课实践活动过程中缺乏详细的过程性考核,活动结束后缺乏结果评估考核。实践活动看似内容丰富、轰轰烈烈,但效果缺不尽人意。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实践平台体系。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社会实践课题,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以此培养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能够做到明辨是非、自觉抵制错误思潮,正确看待社会问题,从而树立大学生正确“三观”。思政课社会实践不受地点限制,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调研学习、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关爱留守儿童、支教等,便于学生在实践中内化理论知识,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但是,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因为受到资金的限制、高校制度的约束、学生安全的隐患等因素而无法大面积的开展,从而严重限制思政课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及育人功能。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一)科学规范教学。首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规范。思政课程之间内容联系紧密、有连续性、逻辑性及整体性。应该积极整合并编写思政课实践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其次,制定全校实践育人总体计划。把思政课实践与在校内开展由学生处、团委、宣传部、各学院组织的创新创业、车间实习实训、暑期社会实践等平台相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知识应用和自身优势,从这种综合实践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有成就感、有上进心、有爱心等等,达到完成多项工作,取得多重效果的育人目的。
(二)制度驱动。建立实践环节考核制度。对师生两方评估考核。对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组织、内容、方法和效果,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的程度及心得体会的评估,通过师生互评、学生之间互评、师生自我评价等形式完成;教师对实践教学单独考核,规定分值,实践课程达标与否关系到该门课程能否通过;实行绩效考核,教师的考核与学生的成绩和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挂钩。
(三)构建全方位、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体系。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项“五位一体”的集体活动。是教师、学生、学院、学校及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型活动。其内容涉及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贯穿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事业中。高校要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例如以公益活动、社会调查、扶贫下乡、志愿者服务、模拟法庭进校园、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进行育人活动。高校各单位、各学院可以借助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相互借鉴、相互对接,使堂客内外、校内外、线上线下的实践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构建较为完善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育人体系。
三、结语
随着十九大胜利召开,习近平主席对青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殷殷期盼与重托,结合《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实践教学的文件精神,我们应当以此为契机,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为抓手,充分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伟大目标!
[1]何少华.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探析[D].湘潭大学,2008(6).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