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结论来得晚一些
——对一道填空题的思考及建议
2018-01-25刘晓华
◇ 刘晓华
二年级期终考试,试卷上有这么一道题:求几个( )加数的和,用( )计算比较简便。从批阅试卷情况来看,80%的学生都没填对。看着一张张试卷,执教老师一肚子怨气:“平时这句话都写在黑板上了,学生怎么还是记不住呢?”
学生的答案真是 “五花八门”,特别是第一空,有填“2”的,有填“5”“6”“9”的,还有填“加法”“连加”“几个几”“一样的”,也有填“相同”的。究其原因,老师总喜欢替学生总结结论,把自己心中已有的答案早早告诉学生,并一字不落地把结论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死记硬背,以为学生就掌握了,结果适得其反。从填空的情况看,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就不可能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过一段时间就忘了。记得吴正宪老师说过一句话:“与其严格的不理解,不如不严格的理解。”的确,由于小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和差异性,在刚刚学习乘法时,需要借助大量的加法算式作支撑,结合图形直观诠释意义,让学生理解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并让学生通过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比较,感觉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如果老师想得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个结论,老师需要列出不同类型的加法算式,让学生先分类,然后给这些算式命名。让学生观察、发现算式的规律,这样学生对“加数相同”的印象就会深刻,再对“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进行建模,这个抽象的概述学生就会明白,学生理解“相同加数”相加的效果就会更好,并能体会到这样的加法算式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虽然数学是严谨的,但在数学学习中的量力而行也是必要的,教师要结合本阶段学生学习的特点,允许学生使用不严谨的描述,当学生还不能亲近结论时,就需要教师感性的教学,毕竟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有着不同理解力的孩子。学习教学的时候用孩子的思维思考和理解,在理解中练习提升,在应用中理解辨别。亲近学生,亲近生活,学生才会真正学会数学,理解数学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