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动画的美学成就与未来发展
2018-01-24孙纯
【摘要】纵观中国动画曲折的发展历史,以及当代中国动画面临的发展瓶颈,本文尝试从影视美学的视角,结合动画作品案例,总结中国动画的美学成就与面临的问题,并探究未来发展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中国动画 美学 民族元素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8-0198-01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动画,可将其历史发展脉络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约1920至1945年,为中国动画的起步时代。中国动画的创始人之一的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蝉)认为动画能够在娱乐中体现教育性和逻辑性,并强调中国动画在发展中的独特风格,生活化的二维镜头是当时动画电影的发展趋势。1941年,万氏兄弟在非常艰难的处境下,创作出亚洲第一部、世界第四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在亚洲地区引起一定反响。在第二次中日战争时期,他们生产了多部形态宣传的动画意识短剧,把焦点集中于爱国主义、反帝国主义的宣传战中。
1946至1965年代,中国大陆投入社会主义阵营,先成立的东北电影制片厂联合其它部门一同成立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万氏兄弟与美术学院等各界的多位艺术家在制片厂第一次聚集。1957年,上海美影厂成为官方的动画工厂,此时的中国动画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仍然相对缓慢。随后,美影厂的艺术家们创造出剪纸、折纸、水墨等不同形式的“美术片”。在技术的不断创新下,中国动画进入奇迹般的黄金时代,在国际动画界独树一帜,代表作品有《猪八戒吃西瓜》、《小蝌蚪找妈妈》、《聪明的鸭子》、《大闹天宫》等。
1966至1976年左右,文化大革命爆发。中国大陆掀起的反右风潮逐渐扩大,大量意识形态不符的遗迹,古董,绘画,书籍等遭到破坏,一些电影和文学产业的著名艺术家受到羞辱,被下放劳动、接受再教育等。中国动画的技术进步中断,动画产业受到灾难性的打击。
1978年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此时的日本已成为动画在东亚地区的主要生产基地,美国的卡通在世界市场中相当受欢迎,中国动画在新政策下进入新生时期。1979年的《哪吒闹海》标志着第一部新生时期的动画片,随后还有《三个和尚》、《天书奇谭》、《山水情》等作品的问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美日商业化的动画将中国传统形式的动画逐渐从市场中排挤出来。1990年代,中国动画遭遇到困难,大量艺术家甚至结束了以前的画风,吸收了美国和日本的画风。中国动画在传统体系难以为继、制作方式与人才体系等遭受冲击的情况下艰难转型。
2000年后,中国政府出于发展软实力的需求,对动画产业进行一定的政策扶持。尽管奋起直追,与外国成熟的动画产业相比,依旧难以望其项背。2010年左右,随着网络时代在中国的爆发,中国动画产业出现了新的发展阵地。随着当代中国动画人的孜孜矻矻,出现了如《魁拔》、《大圣归来》、《大护法》、《大世界》等各类题材的作品。尽管已经相对进步,但如今的中国动画距离依托本土体系、创作出具有审美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作品,依然任重道远。
纵观中国动画曲折的发展历史,以及当代中国动画面临的发展瓶颈,本文尝试从影视美学的角度,结合动画作品案例,探讨中国动画的美学成就与未来发展的可行性策略。
本文认为,当代中国的不少动画作品在审美领域存在的普遍问题有两点:一是作品的思想价值缺少深刻的凝练,难以给予大部分观众长久的审美品味;二是部分以“中国风”定位的作品对民族元素的视觉表现概念化,缺乏对民族元素内涵的思考和创新。
1.作品的思想价值缺少深刻的凝练,难以给予大部分观众长久的审美品味。
我国在动画制作上长期仅仅定位为低龄受众的简单化教育。这导致成人受众不被重视,久而久之大部分有经济实力来消费动画作品的成人就形成了动画只有低龄化作品的刻板印象。而动画作为一种特殊的影视创作媒介,其内容题材、文化特征、精神内涵等都能够有极大的拓展,其所能展现的情感与人性的深度,绝不亚于真人视觉化表演的影视。
事实上,即使是面向低龄受众的教育类动画,这种教育多以成人角度去揣测儿童的视角,久而久之对儿童在人生初期所需要的审美体验造成负面影响。比如2010年发行的《雷锋的故事》这部动画片,人物的塑造过于扁平化,情节缺少逻辑,思想价值取向混乱,其粗制滥造,导致教育性与娱乐性的审美体验都很差,即使是儿童类受众都难以接受,更不用说是成人。反观国内外的一些优秀的动画作品,如2016年迪士尼出品的《疯狂动物城》这部动画电影,虽然故事的主角采用的都是针对儿童更有吸引力的动物形象设计,但是其人物和场景塑造精细生动,故事情节明了,而且不同年龄层的受众对这部作品都能有引领其相应年龄阶段价值观的体验:也许儿童看到的这是一群动物之间的友好互动,青少年看到的是励志的成长故事,成人看到的是社会的种种不公与黑暗现实。可见,即使是同一部动画作品,也可以有不同年龄层的受众,其实合家欢型的影片是能够做得很到位的。再如2017年上映的《大护法》,虽然在剧本情节、镜头衔接等方面依然有很多硬伤,但是其中营造的犹如食物链的阶层制度、限制自由的反乌托邦社会,隐喻之于尺度,却是在中国的成人动画电影上作出了一次尝试。
2.部分作品对民族元素的视觉概念化,缺乏对民族元素内涵的思考和创新。
对于视觉化的民族元素,中国的传统动画不仅要“形像”,而且把”神似”作为塑造形象的最佳表现。而现代动画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很难拘泥于某种特定的视觉风格,因而应该在现代千变万化的视觉形象中,重要的是体现民族元素的“神似”。
以美国发达的动画产业为例,美国的产业动画在全球化推广的过程中,有不少案例是积极主动地融合各地的民族元素,避免因美国传统动画市场与目标市场在民族、宗教、习俗、语言文字等方面的文化差异,而出现异质文化“梗阻”的情况。比如吸收中国的民族元素推出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其首先用视觉元素将异国传统元素表现得很出彩的基础上,进而进一步将美式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民族内涵无缝地包装其中,这是一种更高明的民族元素推广手段,在动画消费还未成熟的市场植入隐性的民族元素内涵的种子,借其它民族元素的“形像”,施以本民族元素的“神似”。再如日本动画的另辟蹊径,早期的日本动画大多也是生硬模仿其它先进的动画市场,后来的转型过程中,并没有在外在形象上過多拘泥于传统的日本民族元素,而是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被世界接受的局部比例夸张化、大区域明暗色调的元素形象。日本通过独特的动画形式,创新和推广了独特的二次元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不断加深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动画产业被推上了严峻的国际竞争舞台。为了迎接这一挑战,积极实施创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动画产业是必然的选择。推动中国动画产业的成熟化发展,对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不仅有利于中国本民族元素的传承创新,更有助于促进世界民族文化的深度交流。
作者简介:
孙纯(1987.05—),女,汉族,四川泸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戏剧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