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探析
2018-01-24侯学韬马聪代晓芳
侯学韬 马聪 代晓芳
摘要:指出了城市建设用地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地向外围扩张,坐落于城市边缘区的传统村落不得不面对城市发展侵占的问题与自身传统文化保护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将共生理论引入,确定传统村落和城市共生三个要素的相互关系,在此理论基础上,针对冒合村传统村落和石屏县城的共生三要素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出了冒合村寻求一种互利共生的模式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提出了冒合村与石屏县共同发展旅游业的共生模式,论述了共生模式下冒合村的发展与保护。
关键词:共生理论;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01-0165-03
1 共生理论基本概念
1879年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 Anton Debarry)首先提出了共生( Symbiosis)这一概念,后来经过范明特( Feminism)和布克纳(Phototoxic)进一步发展完善。共生的含义是指在竞争生存的空间发展过程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生物,它们之间会形成相互依存、互利互惠的关系。
共生的三要素是指: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共生单元是物质基础和具体作用的对象;共生模式又称为共生关系,指的是共生单元之间相互结合的形式或相互作用的方式;共生环境指的是共生关系存在发展的外生条件[1]。概括起来,共生就是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共生存在的基础是相互合作、协同发展,共生关系的深刻本质是共存共荣。
2 共生三要素关系
在共生三要素的关系中,共生单元是物质基础和具体作用的对象;共生模式则决定了共生单元间需要交换共融的信息、物质的内容,是共生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共生环境是共生单元所在的外部条件,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共生模式并推动共生单元间建立共生关系[2]。共生三要素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
3 传统村落与临近城市的共生三要素及相互关系
传统村落与临近的城市本身存在发展需求的问题是彼此需要建立共生关系的基本原因。传统村落与临近的城市各自具有的特色价值是两者相互促进发展的条件,也是建立共生关系的基础。
传统村落与临近的城市都是独立的单元体,也都是落实共生策略的物质空间和共生模式的作用对象。依据传统村落与城市的相对地理位置,它们的共生关系可以分为内在共生和外围共生,内在共生指村落被城市所包围,村落位于城市的内部,外围共生指传统村落临近城市或离城市还有一定距离,村落位于城市的外部。
传统村落和临近城市的共生环境,指的是它们都拥有相同的文化背景,且都处于相同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下。
传统村落与临近城市的共生模式,就是传统村落与临近的城市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发展策略,能够最大化发挥两者特色价值,使它们互利互惠、协同发展。传统村落与临近城市共生模式的确定,最主要就是要基于现实情况来考虑[3]。传统村落与临近城市的共生模式主要表现在文化生活与产业经济两个方面。
4 案例分析——石屏县城与冒合村传统村落
4.1 共生单元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石屏县隶属云南省红河州,国土区域面积3037km2,石屏县是一个山区农业民族贫困县。石屏县能通过昆曼、红龙、鸡石等高速公路连通滇中、滇南、红河州其它县市,交通条件便利。石屏县是云南省政府批准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被称为“豆腐之乡”、“鱼米之乡”、“民族歌舞之乡”。石屏县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产业发展较缓慢、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教育科技文化落后、人才短缺等劣势。
冒合村属石屏县异龙镇冒合村民委员会下辖的自然村,它东临异龙湖、西靠冒合山、北邻吴家营村、南与小水村接壤。村落北部临近石屏县主干道湖滨路,东面紧邻县城次干道凤凰路,南部连接汇源路延长线,距离石屏县城0.5 km,距离异龙镇政府1.00 km,交通便利,区位优势良好。2015年末,村内共有农户407户、1304人,主要为汉族、彝族,全村人均纯收入达5948元,一直以来,冒合村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与养殖业。
由于冒合村管理不善和发展落后,存在着基础设施不齐全、传统建筑有的已年久失修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村内产业发展形式单一等问题,促使冒合村原住居民不断地外出务工和迁出定居,随着原住居民的流失也导致了民俗活动和传统工艺的流失,使村子失去了生机,日渐消落。
4.2 共生环境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十二五”以来石屏县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促进石屏旅游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大力推动石屏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2013年,云南省出台《关于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进一步确定云南省发展旅游目标,指出到2020年,云南省要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石屏县深度挖掘红河州制定旅游“十三五”规划中“古城韵”文化内涵和休闲元素,大力发展和保护古城文化,全面整合提升石屏县城市景观结构、休闲产业结构、休闲空间结构、公共休闲服务与管理结构,提高休闲能级,打造中国休闲城市综合标准示范县。
石屏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物古迹众多,但是只有部分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许多拥有特色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得不到正确保护和利用,从而致使历史文化遗产被破坏,其原有的价值也随之流失。类似于冒合村这样的传统村落,政府缺少对传统村落建设的整体控制与引导,部分新建建筑破坏了传统格局轴线及开放空间的连续性,缺乏秩序,与传统肌理不相协调。传统建筑局部增加了瓷砖、铝合金门窗等现代元素,使村落风貌混杂。
4.3 共生模式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石屏县城是集商贸金融、行政办公、教育培训、旅游综合服务、文化服务、物流配送等产业为一体的区域中心区,而冒合村主要承担居住功能。现状上,冒合村与石屏县城在农业与养殖业上存在着供求关系,石屏县城又为冒合村民提供了购物、娱乐等服务。由于冒合村种植与养殖的規模小且技术有限,所得产值低,人均收入水平低,人们为了谋求更高的经济收入而大量迁出村落外出打工。所以,冒合村迫切寻求能与石屏县城互利共生的产业。
冒合村与石屏县城的共生,不仅需要寻求出共生单元之间的联系,更需要共生单元一同在共生环境中形成良好的协作与互动,充分利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资源,实现更大范围内共生[4]。解决发展问题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寻求出一种互利互惠的共生模式,共生模式的建立能让冒合村与石屏县城满足各自发展需求,共同进步。
5 共生模式下冒合村的发展
近年来,石屏县政府大力鼓励发展旅游,随着异龙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项目的推进,冒合村实施退塘还湖200亩,村内土地被大面积征用,第一、二产业发展受到制约,但村落内传统建筑与格局保存完好,地理区位优良,山水风光秀美且底蕴深厚,特别是紧邻湖城一体文化旅游核心区的三岛晨游片区,发展旅游业条件良好、潜力较大。因此,冒合村的产业发展规划将以村落旅游为核心,以特色餐饮、民宿体验为拓展,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吸引来石屏古城、焕文公园、异龙湖湿地公园等地观光体验的客源,大力发展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旅游也成为冒合村与石屏县的共生模式。
5.1 冒合村特色旅游分区
根据冒合旅游资源分布及用地性质,将冒合传统村落旅游区分为以下3个区域,明确功能,彰显特色。
(1)传统民居展示区。依托村内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及历史环境要素,开展传统民居观光,展示冒合村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深厚的底蕴。
(2)田园风光休闲区。结合村落中部的农田,种植生态蔬菜,发展观光农业,游客可欣赏田园风光,自己亲手摘菜,体验浓厚的乡土风情。
(3)餐饮民宿服务区。在村落东部沿凤凰路规划农家乐、传统民居、特色小吃一条街、土特产市场等,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为来石屏县城、焕文公园、异龙湖、冒合村等地旅游的游客提供民宿、石屏特色小吃等旅游服务。
5.2 冒合村旅游产品策划
5.2.1 文化游赏主题·古村风情文化游
(1)依托资源。古朴大气的古建筑、香火鼎盛的三官庙、舒适怡人的村落格局、锃光发亮的青石板老街,向游客倾诉着冒合村那600余年的积淀。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彝族烟盒舞在这里传承与发展。
(2)开发思路。以村内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为节点,在村内建立古村落观光环线,游览村内百年古井与距今有两百多年历史的三官庙,观看传统舞蹈彝族烟盒舞。
(3)主要项目。古村观光、寺庙祭拜、非物质文化学习体验、民宿体验。
5.2.2 湖畔旅游主题·异龙湖畔度假游
(1)依托资源。冒合村东南面紧邻风光秀美的异龙湖。异龙湖一年四季碧波荡漾,水气蒸腾,盛产鲤鱼、乌鱼等多种鱼类,尤以乌鱼肉质细腻最为出名。湖内荷花争奇斗艳,清香远溢,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异龙湖的荷花已经成为石屏县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
(2)开发思路。湖上泛舟,品尝石屏豆腐,石屏煎鱼等风味小吃;赏湖中荷花,嗅阵阵荷叶清香,其乐融融;环异龙湖骑行,风光旖旎,乐不思蜀。在靠近异龙湖的新寨内建设湖畔度假民宿与特色餐饮购物等设施,提供餐饮、住宿、自行车、游艇租赁等服务。
(3)主要项目。农家乐(依托石屏豆食品、生态鱼、大闸蟹等,打造石屏生态美食,做精美豆腐宴,鱼宴、以地方小吃、特色菜为主,擦亮特色美食名片),环湖自行车游道,度假民宿。
5.2.3 生态田园主题·田园风光趣味游
(1)依托资源。冒合村地处坝区,水源充足,老寨与新寨之间的农田土地肥沃,生机勃勃,景观效果好。
(2)开发思路。以观光农业为主要形式,结合生态蔬菜的生产,让游客亲手摘菜,享受田园生活乐趣,体验浓厚的乡土风情。
(3)主要项目。制作体验,蔬菜收种。
6 共生模式下冒合村的保护
6.1 保护对象和措施
确定冒合村与石屏县城的共生模式为发展旅游业,而冒合村发展旅游业的重点在于挖掘村内传统民居的价值,无论是产业发展的需要还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需求,都得保护利用好冒合村传统民居。
6.1.1 整体格局和风貌保护
保护山林、农田、村落,山林 田 村落的和谐共生关系,控制村庄建设边界。
6.1.2 街巷空间保护
保持冒合村街巷原有的空间格局和自然流畅的线形,与主要街道形成体系。梳理现状开敞空间,增加街巷绿化用地。拆除临时搭建的以及风貌极差的建(构)筑物,对一些挤占街巷道路、损毁倒塌、影响景观风貌的临时建筑物进行清理。
6.1.3 传统建筑分类保护
(1)传统风貌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应根据建筑质量、风貌、未来规划等要求采取部分保留、整修和内部改造的的方式。对于风貌保留较好、建筑质量较优的建筑,应予以积极的保护修护;对于局部存在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建筑进行改建整修活动,恢复建筑立面、屋面材料为历史建筑材料。拆除质量较差难以修复、影响村落整体空间规划和环境营造的部分生产烤房、杂物间、牲畜圈养房。
(2)风貌协调建筑。主要为近年来村民自建的质量较好、与传统风貌协调一致的一般民居建筑。当建筑体量不十分突兀,对村落整体风貌影响不大时,可以通过降低建筑层数、整治建筑立面等措施使其与村落风貌相协调。建筑在整修改造过程中应保持其高度、体量、建筑风格、材质等与传统建筑相协调;在装饰上不宜过于繁杂,应当谦和自然。
(3)风貌不协调建筑。主要是指近年来村民自改自建的新房及一些街道上的临时构筑物及简易建筑。这类建筑应予以拆除[5]。拆除后的空间应结合村落建筑风貌保护与环境营造,整体考虑规划布局。
建筑色彩应与传统建筑协调统一,屋顶以青灰色为主,墙面以土、灰色为主,门、窗等建筑构件以灰色、棕色为点缀色,点缀色的面积应控制在建筑所有外立面的10%以下。
6.1.4 历史文化要素保护
对村落内有历史特色和风貌保存完好青石石阶、地砖、石柱基及石雕石刻进行维护、修缮时必须与传统风貌相协调,材质使用当地的传统石材。整治6口古水井周边环境,防止井水水质污染,恢复古水井原貌。保护村落的4棵古树,设立保护标志,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加强复壮管理。
6.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烟盒舞,积极申报木雕技艺、煎鱼、祭祀习俗等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传承保护体制,建立非物质文化产品生产学习基地、建立文化空间体系[6]。
7 结语
共生理论的运用有利于传统村落与城市建立良好的共生关系,而解决共生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寻求一种互利共生的模式,从而达到协同发展。通过对冒合村在旅游的共生模式下发展与保护的论述,可作为类似传统村落发展与保护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24(1):104~109.
[2]倪亚洲,基于共生理论的重庆山地规模住区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3:31~37.
[3]刘琳.基于共生理论的深圳凤凰古村保护性更新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16—19.
[4]饶品样,共生理论视角下的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与演进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17~21.
[5]朱生东.基于共生理论的古村落遗产旅游整体开发模式研究——以西递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學版)2015,8(6): 9~1 3.
[6]王鑫.武陵山片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与极化比较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4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