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研究
2016-05-31吴金稳李丽闫小爽
吴金稳 李丽 闫小爽
摘要:本文基于种群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将参与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各方作为统一的复杂共生体,通过分析其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共生界面,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运作机理和对策。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共生理论;产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引言
“共生”这一个概念源于希腊语,最早是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在1879年提出的,指将不同种属生物按某种联系生活在一起。我国对共生理论的研究,是由袁纯清开始的,他将生物学的共生概念与社会科学相结合,提出了以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来描述共生本质。随着“共生”的思想和概念逐渐深入国内社会科学的研究中,逐步引起了各个学科领域学者的关注,并在诸多领域内正在得到运用和实施。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市为圆心,周围100公里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大中型城市所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目前,武汉城市圈存在着武汉市“一城独大”的现象,如何使武汉城市圈产业群实现稳定均衡发展,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本文从创新之处在于,从共生理论视角,来分析武汉城市圈产业存在的问题,为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的发展提出建议,解决武汉城市圈“一城独大”的现象。
二、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中的共生单位分析
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它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将武汉城市圈看做共生体,那么参与产业一体化的各个城市,就是各共生单元。
共生度的是指衡量两个共生单元或共生系统之间质参量变化的程度。关联度则是强调共生单元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两个指标尽管在定义上有点差异,但均描述了共生单元之间的联系程度。[1]通过长时间探索发现,共生单元并不是任意地选择共生伙伴,而是偏向于选取实力强、适合度高的共生单元作为共生对象。
对于武汉城市圈来说,城市圈间相互的关联度差异很大,两个城市间组团“黄石、鄂州、黄冈”和“仙桃、潜江、天门”相互间关联度比较大[2],其他城市间关联度则比较小。还有相关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在0.9以上,产业趋同现象严重[3],所以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城市群内产业的分工协作,整合资源,加强产业集聚效应。
武汉城市圈的定位是中部崛起的中流砥柱,武汉市作为城市圈的首位度城市,应立足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产业、服务产业,将传统的化工建材产业等逐步向周边城市转移,并逐步加强周围城市产业间的关联度,如培养由“黄石、鄂州、黄冈”构成的城市组团,以黄石为重工业副中心,大力发展有色冶炼等行业,培养由“天门、仙桃、潜江”构成的城市组团,以仙桃为轻工业副中心,发挥其农、林、渔业的优势,大力发展水、农、林产品加工业、食品饮料及生态旅游业。
三、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共生模式分析
共生模式也称共生关系,是指参与共生各个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模式有三种:寄生关系、偏利共生关系和互惠共生关系。其中互惠共生又分为非对称互惠共生、对称互惠共生。
非对称互惠共生,其特点在于共生单元之间产生新能量,且在共生单元之间分配新能量,但是并非均衡地分配能量。武汉城市圈内部产业发展不均衡,根据工业化演进阶段分析,武汉市第一产业比重为3.48%,已结进入工业化后期加速发展阶段,黄石、鄂州市第一产业比重低于湖北省的平均值,进入工业化中期起飞阶段,其余城市仍然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4]正是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失衡,使得武汉市产业发展速度远远大于其他城市产业发展速度,最终造成了武汉市“一城独大”的现象。所以,目前武汉城市圈的共生模式是非对称互惠共生,未来发展较为理想是形成对称互惠共生模式。
对此,在未来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发展中,应从产业链跨度大、研产销一体化、龙头企业的带动这三方面入手,形成一种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在产业链跨度方面,可以打造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链,带动和整合周边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光电子信息产业链;以武汉江汉区、硚口等地为核心,带动周边城市的服务业,打造服务产业链。在研产销一体化方面,以武汉为产品研发、销售基地,以孝感、仙桃、黄石、潜江、天门为生产基地,发展纺织服装行业,实现研产销一体化。在龙头企业带动方面,可以借助东方汽车这样知名的匹配,来推动武汉城市圈整体区域品牌,以此带动武汉、鄂州、黄石等地的汽车制造业发展。
四、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共生环境分析
根据共生理论的论述,共生环境是指除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影响因素的总和,就武汉城市圈这一共生系统而言,应该实现城市圈产业“共生体”与共生环境的双向激励。要实现这样的双向激励,得突破很多体制上的瓶颈。此外,为保障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健康发展,还应该通过制度作业稳步推行以下机制:
1.金融一体化机制。目前《武汉城市圈金融创新改革专项方案》目前得到国家批复,可以预见在未来武汉城市群的还将进一步推动金融一体化。
2.通信一体化机制。未来武汉城市圈应进一步推进通信一体化,例如推进统一区号等措施,增强武汉城市圈的认同感。
3.利益均衡分配机制。要使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稳步发展,就要保证利益分配合理、各共生单位均衡发展,所以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利益均衡分配机制。
4.行业交流机制。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和支持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以此为中介桥梁作用,调整产业结构和完善产业链。
参考文献:
[1]曲亮赫,云宏.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统筹机理研究[J].农业现代化,2004,(3):371-374.
[2]钱春蕾,叶菁.基于改进城市引力模型的武汉城市圈引力格局划分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5(2):241.
[3]陈先强.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18.
[4]雷欣.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绩效评估与对策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科学版),2013,66(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