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剩饭去哪儿了

2018-01-24雒宗明

齐鲁周刊 2018年47期
关键词:姥娘剩菜全家人

雒宗明

我出生在2000年,是最“老”的零零后,我的同代人以及九零后中恐怕很少有吃过剩饭的。而我们的爸妈则不同,我们的祖辈更不同。

当我们全家人都坐在饭桌前时,我总是看到爸爸把剩菜放到自己眼前,先将剩菜吃完了,才去吃新菜。我的面前则是全家人认为最好的菜,或者是我最爱吃的菜,18年了,这种情况从没变过。

如果爸爸不在,剩饭就会被姥爷姥娘“抢”走。我如果想抢,就会立刻遭到老人的反对,特别是姥姥,她会非常认真地告诉我,吃剩饭怎样怎样对小孩不好,对大人则没什么关系。

我小时也一直相信姥姥说的话,后来明白,剩菜确实不是啥好东西,但不只是对于孩子,对所有人都一样。剩菜中含有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质,常年吃肯定对身体不好。后来我也明白,这个道理全家人其实都是清楚的。但我们家从来没有过将剩菜直接倒掉的情况,有时一个剩菜还接连吃好几顿。

这让我好久都有些不理解,虽然我们不是富人,但小康之家是没问题的,只要是家里需要的,花个几千甚至上万也没见他们心疼过,怎么值不了几块钱的饭就舍不得了呢?

后来我发现,不只是我们家这样,绝大多数家庭和我们家很相似。过年,我们去爷爷奶奶家,会产生那么多的剩菜,爷爷奶奶会等我们走了自己慢慢吃,吃到要变质了才会扔掉。

我有个长辈,很有钱,在酒桌上剩的饭菜也要打包带回去慢慢吃。

后来我还发现,不仅是现在的有钱人,过去很多有钱人也是这样的,没钱的时候吃得差一些,有钱可以吃好一些,但不管吃好吃差,剩下的都不会扔掉。

不剩饭或者不扔掉剩饭,这是我们的传统。为什么呢?这个问题曾困惑了我很多年,后来终于明白了。

中国历来以节俭为美,不论贫富。历史上个别阶段,上层社会追求奢靡,但这受到后人的批评,表面上富有的繁荣往往暗藏着衰败和衰退。中国虽然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但五千年间,不管衰退还是繁荣,温饱始终是每个时代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即使是在过去最富强的时代,许多地区也面临着饥饿和灾荒。难怪中国有句几千年都不过时的老话:民以食为天。

姥爷姥娘爷爷奶奶经常会在全家聚餐时讲起挨饿的过去,别说是肉蛋奶,连地瓜干都不能吃饱,灾荒最重的年份许多人饿死了。中国人不再挨饿其实才几十年的历史,老百姓可以挑着吃了,这样的时间更短。在挨过饿的祖辈眼里,浪费粮食就是作孽;在从小接受节俭教育的父辈眼里,浪费粮食也是可耻的事情。

只是到了我们这一代,传统教育基因好像发生了变异。我们从小就处在丰衣足食的环境里,就习惯了家长把最好吃的给我们。虽然家长也会注意节省,但在孩子身上却非常大方。难怪我们这一代对粮食没啥感情。在学校食堂,饭菜如果不可口就会毫不在乎地倒掉;在家里,常常吃了一半的饭就不想吃了,剩下的饭下一顿不会再吃。

爸爸时常会批评我说,这么大了还剩饭,等以后你自己生活了怎么办?

以前这是一个让我很不在意的问题,而当我在成年的年纪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这个问题把我问住了?过去每个家庭都会有一个“特爱”吃剩饭的人,或者两个人,等我们成了一家之主的时候,估计就不会有了,到那时剩饭会毫不留情地被倒掉吧?

这是进步还是退步呢?

我反复想,觉得应该有一个好的答案:饮食以后可以更加科学和健康,一种家庭常备仪器可以根据家庭每個成员即时的饥饿状况,准确地算出需要的食物量,量身而做的饭菜就不会剩下;再有,剩余的饭菜通过特殊处理,可以保持原有的美味并且亚硝酸盐也不会增加,剩饭和新饭没有区别,大家就容易接受了。

不再因丢掉已不好的剩饭而觉得是犯错,不再把吃饭看成天大的事,应该是人类生产力的质的提高,也是物质社会的一大进步。

至于精神层面,我想,节俭的美德永远不可以丢弃,即使将来多么富有;还有,像父辈祖辈那样,把不好的留给自己好的留给别人,这也是一种永不过时的美德,我们也应一直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姥娘剩菜全家人
节省的“剩菜处理员”
追忆姥娘
抓鸭子,抓到了吗
让全家人共享Hi-Fi音质 DALI(达尼)OBERON C系列
姥娘的那坛馒头大酱
“剩菜扣分”不如“光盘奖励”
姥娘,我又想你了
遏制浪费需要剩菜“论克罚款”硬招
全家人的暴风雨
餐饮:剩菜打包服务将出台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