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8国人健康关键词

2018-01-24吴越

齐鲁周刊 2018年47期

吴越

不要总以为疾病离我们很远,更不能让健康埋有隐患。我们已经有太多的朋友、亲人被疾病夺去了鲜活的生命。生命的价值是什么?一份2018中国健康关键词,拼凑出些许哀叹,些许惶恐,些许安慰。

谈癌色变

10月25日,主持人李咏患癌去世,再次引发人们对癌症的恐慌。

谈癌色变,持续多年。

人均期望寿命越来越高的现在社会,癌症变得越来越常见。其实,很多癌症早期5年生存率都超过90%,而晚期诊断则迅速下降,甚至低于10%,严重影响生存质量。我们能做的就是防微杜渐,将肿瘤截杀在早期,提高存活率,但很多人还是错过了黄金治疗期,一经查出便是晚期,让人空留遗憾。

半个世纪以前,癌症对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但短短50年,癌症却成为和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疾病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位居“前三甲”。

2018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癌症数据:2014年全国恶性肿瘤估计新发病例数380.4万例,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个人被确诊为癌症。恶性肿瘤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但与其他两个地区相比,东部人口数量更多,平均寿命更长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按发病例数排位,肺癌位居全国发病首位,其后依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乳腺癌。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的第1位。

数据只是客观呈现,如何预防才是关键。

从现代医学角度讲,癌症发生需要两个最核心因素,第一是基因突变,第二是免疫逃逸。它就像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出现黑社会一样,需要两个原因,第一它需要人一步一步变坏,它需要不停地积累,最终实现基因突变,第二,它不仅要变成坏蛋,还需要逃脱执法部门的监管,这样才能有机会一步一步做大,变成黑社会,癌症也是这样。

根据美国权威部门的调查,女性中的37%,男性中的42%,一生都会遇到癌症,既然躲不掉,就不能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假装看不到,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和心态去对待。

90后花式养生

今年雙11,“年轻人就要花式养生”的“新健康玩美主义”态度在年轻人的圈子掀起热议,成为消费者争相追捧的养生新方式。

“第一批90后已秃头”“第一批90后已出家”“第一批90后被拍死在沙滩上……”“第一批佛系90后诞生……”在枪林弹雨的舆论里,90后用“花式养生”扛住了。

调查显示,在互联网时代出生并成长起来的90后,更不能容忍自己的体态和颜值被生活“摧残”,在这一年龄层较容易涌现出庞大的自我养护人群。以90后为主力军的30岁以下健康消费人群占比超过50%。

此前,有媒体调查显示,90后开始关注养生信息的人群比例高达79.6%,超过一半的受访90后表示,关注养生信息是因为工作生活压力大。其他原因包括生活品质提升的体现、养生意识提高、更加珍视健康和“中年危机”焦虑。

中国心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华东交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舒曼表示,90后现在正处于奋斗打拼的年龄阶段,容易感到压力。同时,这一群体以独生子女为主,普遍承担了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太多期待。另一方面,90后也是受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影响的主要人群,生活习惯深受网络影响,其中隐伏着身体健康方面的危机。

有观点认为,90后关注养生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说到底是一种价值理性的回归。90后能够及早地提升对健康的价值认同,对个人和社会都是一件好事。

熬最深的夜,敷最贵的膜;一边作死,一边养生。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日渐觉醒,“朋克养生法”逐渐流行起来,滋补品“零食化”的趋势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90后热捧的滋补界“网红”,并非是在“保温杯泡枸杞”事件中一夜走红的枸杞,而是阿胶。《2017年度健康消费报告》数据显示,在2017年即食滋补Top100品名当中,阿胶凭借庞大的女性消费势力强势登顶,成为年度销售冠军,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是枸杞和红枣。

去年以来,开袋即食类蜂蜜、枸杞、阿胶、燕窝等滋补品加速走进写字楼,成为越来越多白领的办公桌标配。

80后“初老症”

90后在养生,80后则在养老。

近日,云南楚雄“80后老干部”李忠凯刷屏了。这位现任大姚县湾碧乡党委书记的干部为1980年生,妥妥的80后,然而,头发已经全白。对此,有网友感叹道:咱们的基层干部真不容易。

在变“老”的外貌改变背后,透露着辛苦,也透露着健康信号。

30多岁,甚至才28、29岁就出现生理心理不该有的早衰现象,称为初老。“初老症”虽然不是医学上的名称,然而这个起源自日本的创新名词,成为现代社会的热门话题。

很多80后经不起熬夜、没体力,再也玩不动;对新鲜事物提不起劲、脸上浮现小细纹,这时如果被贴上“初老症”标记,一定很不服气,不承认自己老之将至,但沉痛的事实摆在面前,不服不行。

80后面临5个关键词:独苗、房奴、二孩、延退、养老。每一个背后,都是一把辛酸泪。

今年1月的“2017国民健康消费大数据”中,在总体年龄分布上,20岁-29岁消费者占比25.05%,30岁-39岁消费者占比达53.54%,可以说“80后”是健康消费的主力军。

数据显示,“上有老下有小”的80后已深刻感受到“中年危机”,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评估最低:50%以上的80后受访者表示自己处在“不够健康,想要改变”的状态,但由于缺乏认知和引导等因素,并没有付诸行动。90后工作时间相对最长,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表示加班已成常态,健康风险较高;而70后在职场打拼多年,更有经济能力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做出规划,但对于如何规划全面的健康风险管理仍存有困惑。

运动打破“重男轻女”

从平昌冬奥会到俄罗斯足球世界杯,再到雅加达亚运会,2018年一项又一项体育盛事接踵而至,刺激着男男女女的运动神经。诸多运动方式在中国越来越热,但是到底火爆到什么程度,很少有人能说出个所以然。

数据不会骗人。9月4日,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发布了《2018线上运动消费趋势大数据报告》,通过消费大数据超过一年的运动爱好者的购物和运动偏好,描摹出了从2017年到2018年上半年,中国的运动现状。

跑步、健身、游泳和篮球,如今在人们的概念里早就不是一种单纯的“运动”,由于社交网络的繁荣,这些运动已经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社交方式。

如果只看运动项目的选择,或许看不出2018年的“标准运动爱好者”和过去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毕竟,跑步在中国已经火爆了好多年。从2017年到2018年上半年,人们在运动中的一个最大不同——懂得利用APP“辅助”训练,并且注重运动后的科学恢复。

在2014年,下载和活跃使用APP的运动者在1046万人左右;到了2017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5367万人;而根据2018年前两个季度的数据,在2018年底,健身类APP的活跃使用人数可以超过7200万人。

女性为了保持更加匀称的身材,更在意对运动后肌肉紧张的缓解,同时也为了深度释放疲劳,她们对运动后恢复的产品消费更多。相比于男性,女性运动者在过去一年购买恢复性产品的比例接近70%左右。

不可否认,运动依旧是男性的主战场,但是在运动商品的购买力方面,女性毫不示弱。根据一份购物平台的权威报告,运动领域是在购物平台上为数不多的出现“男性购买力强于女性”的区块,其中以跑步为例,购买跑步装备的男性比女性多14%。

然而,从2017年到2018年上半年,女性的运动消费增速已经超越了男性,这也就意味着,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女性购买者每年的花费将会超越男性。

更有意思的是,男性和女性的运动方式在2018年开始变得更加多元化,并且显示出一种“相互包容”的状态。从2017年开始,瑜伽和健美操/舞蹈/体操跻身男性运动方式热度提升最快的前三位,仅次于潜水。

运动,如今已经打破了“重男轻女”的传统概念。

医美年轻化

随着“她经济”“颜值经济”逐渐崛起,大众对于外形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化妆和P图软件不再能满足变美需求的时候,整形、美容、动刀就不再是一件遥远且可怕的事情了,不少女孩儿都寄托于医美手段来“后天”变美。

有数据显示,医美接受人群趋向年轻化,20-30岁用户约占整体用户量的64%。这部分年轻人愿意尝试从了解微整开始,去学习的同时改变自己的外貌。

90后人群以50%的购买人数比例,成为医美大军中的主力军。此外,在医美产品市场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5座城市女性买家“剁”出了全国一半的市场销量,“玻尿酸、瘦脸、美白”三大类产品热销。

此前,医美APP新氧发布的《2017年医美行业白皮书》也提到,中国医美市场的消费者具有年轻化、高频次、自我取悦、高收入等特点。“源源不断的年轻人加入医美消费者的行列,成为推动这一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在解读白皮书的过程中,金星提到。也正是因为用户较为年轻,他们大多希望通过科技手段,让眼睛更大、鼻子更高、皮膚更光滑水嫩。

以前都说“女为悦己者容”,但如今男生对外形的追求,劲头似乎正在超越女生。女性依然是目前医美整形的主力消费群体,但男性整形用户也在增加。业内人士表示,男士购买力的上升和结婚年龄的推迟,是男性美容市场增加的原因。

一位男性整形者说:“谁都希望自己对面坐的是一个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男生。没人喜欢满脸胡渣、痘痘丛生的男人。眼角、额头的皱纹我比较在意,良好的体型也很重要,如果微整形的话,我会首先考虑除皱和塑形。”

男女整形的目的也不大一样,33%的女性整形是为了获取周围人的认可,34%的男性整形是为了完善自己。每个年龄层的整形项目也各有侧重,25岁以下的最爱割双眼皮和打玻尿酸,25-30岁之间的爱瘦脸针和隆鼻,30-35岁喜欢水光针和超声刀,大于35岁的钟情埋线提升和超声刀。

不过,医美行业依旧鱼龙混杂,受骗上当的案例层出不穷。新近出现的美容贷,坑害了不少涉世未深的年轻人。

进口高价药

今年夏天,电影《我不是药神》激起民众对进口药为什么那么贵的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

“药神”话题折射了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和市场供给不充足、不完善之间的矛盾。电影原型陆勇,2002年被确诊为白血病,而特效药格列卫23500元一盒,虽然陆勇家境算比较好的,但那么昂贵的药物加上治疗费,还是把家吃破产了。2004年,潜心收集治疗方法的陆勇看到了希望——印度仿制药,比正版药便宜几十倍。他开始帮病友购买仿制药,却因涉嫌贩卖“假药”被警方带走。

格列卫目前在国内售价是20000多人民币一盒,而效果一样的仿制药在印度仅售2000元人民币。很多癌症患者都吃不起天价药,迫于无奈放弃治疗的悲剧经常发生。

一部电影改变了很多现实。从2018年5月1日起,包括抗癌药在内的所有普通药品、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碱类药品及有实际进口的中成药进口关税降至零,实际进口的全部抗癌药实现零关税。并且,中国还鼓励加快创新药进口上市,缩短海外新药在中国的上市流程。

7月12日,国家卫健委表示,该委将配合国家药监局加快境外已上市新药在境内上市审批。对治疗罕见病的药品和防止危及生命疾病的部分药品简化上市要求,可提交境外取得的全部研究资料等直接申报上市,药品监管部门分别在3个月和6个月内审结。

大健康产业持续发力

主动体检的人越来越多,体检产品的销售也迎来井喷,2017年购买人群同比增长140%,其中女性约占57%。

大健康产业的内涵外延很大,包括医疗服务、器械、康复、养老等等。马云抢先入局健康产业,更直言:“中国下一个首富,一定在大健康领域。”

这也可以看作《我不是药神》在现实中的另一个辐射。在中国,大健康产业已成为发展潜力最大的未来产业,正在酝酿和形成超过十万亿的巨大蓝海市场。健康服务已经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未来社会整体幸福指数的国家级重大事业。

2017年,健康产业已经紧随互联网与IT产业,成为了资本市场的“战略要地”。这一年4月,马云花10亿创办阿里健康,拿下近400家医院,之后更是声势浩大地卖保健品,凸显了进军健康产业的决心。8月,万达狂砸1440亿元布局医疗,成立大健康集团。9月,华润置地大规模布局医疗、养老和大健康产业。10月,泰禾集团宣布5年投资500亿做健康医疗的战略思路。

这个产业在过去5年年均增长超过20%,远超全球约6%的平均增长率,也使得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外的全球第二大医疗健康市场。

在官方出台的《健康中国2020规划》中也提到,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规模将达到8万亿,接近届时中国GDP的10%,将成为当之无愧的国民经济支柱。

庞大的产业需求,蕴藏巨大的产业机会。医疗健康产业,是当之无愧的朝阳产业。

手机综合征继续加剧

2018年,手机综合征继续愈演愈烈。

新时代下,出现了一种新型焦虑症,叫“忘了带手机”,可以忘记带钥匙,忘记带手表,忘记带雨伞,但是就是不能忘记带手机。

其实,手机越远,健康越近。

如今很多“事件”都牵涉到了手机。有人断言,如果这样下去,中国人会被手机毁掉的;也有人将手机和鸦片画上了等号。就目前人们对手机的痴迷情况来看,这样的说法一点都不夸张。

广东佛山一名19岁女大学生想与火车合影却不料与火车距离太近,最终被火车撞上失去生命。同一天,浙江瑞安一男子过马路时低头玩手机,结果被一辆汽车迎面撞上,更巧的是,肇事司机在出事前一刻也在低头玩手机,低头族驾车撞倒低头族。14岁男孩因长期玩手机颈椎发生严重退化,程度如同成人40岁时候的样子,并且会时不时地自觉扭动脖子。一位女士因连续8小时玩手机游戏,荧光的刺激造成左眼失明,治疗无果,医生判定是永久性伤害。

手機的危害不可不知:可能导致耳鸣耳聋,听觉下降,皮肤发痒;黑暗环境下玩手机的人出现青光眼,眼内液体循环受堵塞,有可能造成永久性失明;颈椎病、头晕,记忆力下降。

手机对青少年的危害更是显而易见,并且已成难以控制之势。有人撰文称:“2018年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同时,认识到手机危害的人在增多,越来越多的人下决心“远离手机”。

然而,任重道远,关于手机的争论还将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