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物——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2018-01-24蒋劲松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当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产生偏差,达不到课堂效果之时,教师往往会利用一些实物来辅助教学。让实物走进课堂,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差距,让学生不再觉得抽象难懂,增加对课堂的接受程度,为教学服务,为目标服务。
关键词:实物;感悟;情境;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会强化大脑的记忆功能。真实的事物比抽象的材料更容易记忆并且保持持久。由此可见,适时地使用一些实物教具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课堂充满了热情。让学生对实物进行观察、分析,通过显性的、充满视觉效果的实物,更好地走进文本,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当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产生偏差、达不到课堂效果之时,教师往往会利用一些实物进行辅助教学。让实物走进课堂,能够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差距,让学生不再觉得抽象难懂,增加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著名的科普作家贾祖璋在《南州六月荔枝丹》中这样写道:“小的时候就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后来上学了,有一次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当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时,自己不知道该如何理解,心想:荔枝怎么可能是红色的呢?”思前想后,后来贾祖璋询问了老师,老师也是一头雾水,表示从没有见过新鲜的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
语文课堂导入非常重要,许多教师在导入环节费尽心思,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如果将实物在课堂上呈献给学生,让他们去观察、留意,去感知、想象,学生便会觉得课堂非常有趣,生机勃勃。这样的导入更加形象生动,课堂效率也显著提升。
在上《石榴》一课时,我精挑细选了两个石榴。我走入课堂,首先拿出一个完好无损、颜色诱人的石榴,学生的注意力瞬间被吸引。我问:“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学生高举小手,“颜色太漂亮啦!”“真想咬一口啊!”既然想咬,我便顺手拿出第二个切了一半的石榴,问学生:“这样的一个石榴,你又想说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有的说:“半个石榴也能吃,味道还不是一样的吗!”我说:“你是个乐天派。”有的说:“还有半个到底到哪儿去了呢?”我笑着说:“你有成为福尔摩斯的潜力。”有的又说:“我是不会吃的,要吃就吃一整个。”我笑而不语。我又说:“其实石榴不光好吃,还好看、好玩,石榴花也美丽异常。老师现在就带大家走进《石榴》一课。”接下来的课程上得很顺利。
当我问学生为什么对语文课不感兴趣时,班长充满期待地说:“蒋老师,如果语文课时多让我们动手做做小制作,观察自己喜欢的东西,大家就更喜欢上语文课了。”听罢,我深有感触:虽然现在学校里多媒体教学已经广泛应用,但课堂似乎缺少些什么。过多的图片、视频等课件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想象空间,他们只能被动地去看、去听,时间一长,难免索然无味,缺乏热情。多用实物呈现教学内容,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会让学生重新插上想象的翅膀,提升创新思维。
家人到西安旅游,给我带了一个小兵马俑的模型,小巧玲珑、做工精细,让人爱不释手。在教学《秦兵马俑》这篇文章时,我举起这个小兵马俑模型说:“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东西却作为旅游产品销路很好,大家知道它是什么吗?”话还没说完,大家就争相传看起来,然后大声说道:“兵马俑!”我顺势引导:“对了,这就是‘明星效应,兵马俑就是‘明星,让我们一起走进‘明星。”可以想象,这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转移到课堂上来。这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思考。下课后还有学生上台对模型摸摸、瞧瞧、看看。
学生最怕的就是作文课,每到这时便晕头转向,虽然绞尽脑汁想办法,但还是不知该如何下笔。实物的展示可以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用形象化的实物引起学生兴趣,思维得到发散。
在布置描写作文片段时,我有一次带了几个不同的橘子到课堂上,分别让不同的学生上台试吃。学生争先恐后,我随机点了三个学生上来。其实这三个橘子的口味各不相同,一个甜,一个酸,一个没熟。三个学生吃完后的表情各异,我让其他学生注意观察三人的不同表情和动作,再加上一定的想象写作文,一篇“有滋有味”的作文便完成了。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上课时将实物呈献给台下的学生,他們就会给你一个很好的回报,让课堂充满活力,师生交流更加顺畅,课堂效果更好。这是最快捷的方式,对于迅速进入课堂情境起到促进作用。圣人孔子曾根据自己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在教学中适时地运用实物进行教学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加丰满,并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作者简介:蒋劲松(1977— ),男,江苏南京人,本科学历,职称:中级,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