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感悟—诱导”教学模式浅析
2018-01-24王荣江
王荣江
摘 要:小学阶段是培养三观的重要时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着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与否。社会、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关注,对学生的教育逐渐向“以人为本”不断靠拢。本文主要论述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感悟—诱导”教学模式,以期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感悟—诱导”;优点
虽然目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提上了日程,但是依旧有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小学生年纪太小,即使三观不正也不会做出出格的事,但事实恰恰相反,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如果心理不健康,就会做出伤害别人的事,后果很严重。因此,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绝对不是一件多余的事 。
一、什么是“感悟—诱导”教学模式
所谓“感悟—诱导”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某些事件,或真实或虚构的,让学生有所感悟,并说出自己的感悟,教师从学生的表达中发现问题,然后诱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正轨,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参与到教育中来,在接受教育时以平等的身份和教师交流,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互相讨论,而不是傳统的听教师说教,这样对学生没有一点用处,还会让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小学生喜欢交流,但不喜欢被动式接受教育,“感悟——诱导”教学模式能够避开小学生的抵触,迎合学生,让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有不一样的认识,从而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展现出最真实的自我,有利于教师更直观地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心理健康与否能一眼就看出来,从而制订正确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让学生进行感悟时以身边的事为例
“感悟—诱导”教学模式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种模式不仅能使教师的教学和心理引导更加顺利,同时还能让学生敞开心扉,愿意把教师当做朋友,但是很多教师在运用这种模式时,急功近利,或者没有计划,导致教学失败。那么教师该如何正确运用“感悟—诱导”教学模式呢?
小学生的阅历有限,且不喜欢和自己有距离感的东西,在心理健康课堂上,很多教师习惯拿一些电视上的新闻给学生分析,但这些热点新闻离学生很遥远,这就是教师运用这一模式教学之所以失败的原因。教师首先应该以身边发生的事为例,就算是虚构的也不能离学生的生活环境太遥远。如“一天你的同桌拿了一盒巧克力,给周围的同学每个人一块,唯独没有给你,你能说一下你的感受,并且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有的学生会说:“他不给我,我心里是不舒服的,会感到沮丧和疑惑,但我不会因此和同桌产生矛盾,肯定是因为我之前做了什么事让他对我产生了误会,我会和他沟通,问他是不是对我有什么成见,如果是我做错了,忽略了同桌的感受,我会及时道歉请求他的原谅;如果是误会,我也会向他解释,消除我们之间的误会。”有的学生则会说:“他不给我,我心里会很不爽,我以后有吃的也不会和他分享。”这样的话语让教师立刻就能知道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前者的心理更加健康,对问题的看法更全面,后者则有些冲动。
三、对学生进行诱导时尊重学生
在让学生表达想法之后,教师大部分情况下就会开始说“××同学说的是对的,××同学说得有问题”,然后开始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学生各自的观点,殊不知这样的表达已经让一些学生受到了伤害,教师直截了当地说谁的观点对、谁的观点错,会让被批评的那部分学生感到羞愧,对教师的诱导根本听不进去,满脑子都会想教师说自己是错的的话,而且一般在学生说完感悟之后,教师就开始滔滔不绝,学生就慢慢地不在状态,不听教师讲解。因此在学生表达完之后,教师不能独霸课堂,而是要问学生:你们觉得哪种想法更好一些。之后说:“××同学十分全面地分析了同桌不给自己分享零食的原因,而且从自身出发找到了问题,没有从别人身上找原因,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而××同学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如果你们是××同学的同桌你们会怎么想呢?”学生之间互相讨论,那位说以后也不和同桌分享的学生就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知道这种方法不仅无法让问题得到解决,而且还会让自己和同桌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总之,通过“感悟—诱导”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是一张白纸,所以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同时,教师要讲究方法,不能随意使用,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状态,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宝君,朱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感悟—诱导”教学模式刍议[J].辽宁教育, 2017(4).
[2]王海英,成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0(20).
[3]钱芸.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5(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