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以德育为载体促进农村小学生个性发展

2018-01-24周凤平

考试周刊 2018年16期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

摘要: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小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但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点越来越凸显出来,尤其是对农村小学生个性发展的冲击力更为严重。本文主要针对新时期农村小学的德育教育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同时针对德育问题所采取的促进小学生个性发展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个性发展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时期农村学校德育教育也受到了网络信息革新的冲击。随着社会的进步,小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烈,小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与传统的德育教育背道而驰。因此,新时期必须把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为根本,转换以往的灌输式的德育教育。

一、 当前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现状

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目前的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当前的德育教育方式下小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呈现出了较为突出的时代特点。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问题也是存在的。

(一) 家庭德育教育缺失,忽视小学生的个性培养

在我国,农村家庭对孩子个性发展的重视程度较低。农村大量留守儿童的存在导致学校的德育教育无法得到延续。小学德育教育采取的是灌输式的传授道德知识,培養乖巧听话懂事的孩子,然而忽视了小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小学时期的德育教育关乎孩子一生,单纯的学校教育并不能实现塑造小学生完美人格的目标。一些农村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在学校好好接受教育就可以了,这种错误的观念把家庭和社会排除在小学生德育教育平台之外。另外,学校教育中传统的德育方式就是注重说法教育,榜样示范,品德评价等,单纯的进行传授,忽视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使他们越来越不能进行主动学习实现自我教育。学校单纯传统的德育教育,在当今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停滞不前甚至不断下滑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取得成效。

(二) 德育内容缺乏创新,忽略了小学生的认知能力

传统的德育教育理念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小学生的学校教育过多强调的是学习文化知识,忽视小学生的道德文明教育,忽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和道德素养。一些学校的德育教育内容过于抽象,不适合小学生的道德需求。农村学校德育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德育教育的内容多为高层次的理论性较强的德育知识,小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无法接受。说教式的德育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个性化的认知特点和能力,这也是当前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之一。

(三) 单一的德育教育评价标准以及隔代教育影响着农村小学生的个性发展

当前的中国农村存在着特殊的家庭教育方式——隔代教育。隔代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较为特殊,现实的问题是学校付出了更多的关爱和教育,但是由于孩子幼小的心灵已经受到伤害,得不到情感满足和慰藉的心理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有甚者可能发展成问题儿童、问题学生,出现人性扭曲的现象。另外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往往存在侧重于教学,忽略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这也是问题所在。

传统的德育评价标准:一是能否达到教育目标的标准,即要学习成绩好、要听话顺从,然而个性的、富有想象力的、有思想的孩子往往得不到肯定。二是德育评价多是被动的他人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不被重视。三是德育评价为的是选拔出所谓的好学生,这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不能针对学生个性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不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 以德育为载体,促进农村小学生个性发展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村小学德育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 改变观念,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德育教育网络

小学生德育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才能实现其教育的目标。首先是家庭教育,家作为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庭的德育环境对小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在孩子的小学阶段为其提供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个性。德育教育需要家庭的更多支持和支撑。所以家长需要做的是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及时的沟通,更多的在乎孩子的内心世界变化,满足必要的心理需求,这样更有利于小孩健康个性的培育。另外,学校不单单要对小学生进行灌输式的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搬到课堂上渗透到教材里,应用到实践中。努力采用暗示教育,帮助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正确自我评价,继而控制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教育的目的。

(二) 更新德育教育内容,设立适合小学生个性的德育教育目标

当前的农村德育教育内容过于简单,缺乏层次性,所以出现了与小学生实际生活相脱节的现象。改变这种现象需要学校不要设立过高的德育目标,不能简单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共产主义的教育目标过于表面化,需要考虑人的基本道德需求设立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德育。摆脱简单的说教式的德育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小学生个性发展。对于有个性的小学生要进行符合实际的德育教育,摒弃那些高谈阔论的政治化内容,联系实际,注重创新,更好的促进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对农村小学生实施德育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农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德育内容,改变教育方式,利用理论联系实际充分的把德育教育运用到生活学习中,转变小学生被动的接受教育的位置,鼓励他们主动的学习体验,渗透式的开展德育教育,根据不同学生差异的个性认知能力,在小学阶段就打好德育教育的基础,达到道德内化的目的,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 创新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模式丰富德育评价标准

德育教育必须把学生的个性发展放在首位。努力创新教育新模式。在更新德育内容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德育体系、评价标准等,逐步培养小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能力,全面促进小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小学生个性教育发展教育模式的创新上,有针对性地构建教学模式、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赵彩芸.浅析农村小学生个性发展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学周刊,2015(28).

[2]王慧,刘明明.用德育发展理念引领农村小学生个性发展[J].中华少年,2016(04).

作者简介:

周凤平,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老君坡镇谢岔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
提高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对策
浅谈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农村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挖掘语文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以德立身 以德施教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