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栉风沐雨求学路 点亮心灯照一方

2018-01-24苏湘伟

新校园·中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改革创新措施课堂教学

苏湘伟

摘 要:三年来,通过听讲座、听报告、观摩课堂教学、实地考察、互动交流、撰写心得和论文、小课题研究等方式,笔者在学习中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在先进理论的指引下和丰富经验的支撑下,提升了教育素养和理论水平,培育了让自身得以长足发展的土壤。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措施

回望三年来的研修之旅,笔者不禁有诸多感慨。无论是省、市专家学者赵复查、谢泽雄、陈楚绵、闫德明等的讲座,还是在中山考察中山实验中学、翠亨小学、雍景园小学等校园的办学特色,乃至在苏州大学近距离与成尚荣、刘洪、李利、王力耕、陈国安、于洁、陈萍等名家的交流互动,顿觉自己在名师、专家的指点下,吸纳众家精粹,砥砺教育智慧,于是有了“栉风沐雨求学路,点亮心灯照一方”的感触,更有了“扬帆破浪济沧海,鹰击长空展宏图”的志向!回首修炼历程,拾得点点滴滴感受,汇集如下。

一、爱与追求的交汇

教师必须要不断追梦,要想成为名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精神和业务素养。于笔者看来,就是要怀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勇于承担身为教师的责任。笔者想,当教师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不是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获取荣誉的道具,而是用心去浇灌这一株株幼苗,他们自会散发出淡雅的清香——人性的芬芳。这就与省名师陈楚绵教授多次提到的“灵魂”一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管是活力型,还是温柔型,或是严谨型,乃至大师型的教师,都是受学生欢迎的。我们不能只看现象,更应该剖析本质——爱!没有爱,没有爱所透析出来的责任感、同情心、慈悲心,一切都将是徒劳的,都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生活的本真就是美,就是爱,功利只会延缓奋斗的脚步,使命感才是硬道理。知行合一,淡化物质,追求精神富足,人生又何来太多烦恼和郁闷呢!

爱与追求,从来都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体。名师们之所以有今天的高度,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的根须深深地扎在教坛上。名师无不是从一线课堂的长期实践和探索中走出来的。教师的真正价值,体现在自己所教的学生身上,体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优秀的教育家与教育工作者的最大区别,就是对于世界的看法不同,而且是超出常人的,因为他们是用审美之心去对待他人、他物,而不是一味地想着去占有和利用。思想之所以高于物质,是因为它是超越物质的,是精神境界的最好诠释。

几年来,笔者多次参加各级教育论坛和文学活动,为的就是使自己在学识和涵养方面得到提高,从而以点带面,形成辐射。不管是钓鱼台国宾馆、人民大会堂,还是各级论坛,都是笔者涉足、研修的极好去处。不断地学习和研讨,让笔者与各类专家学者在教育和文学领域进行切磋,共同提高,形成理论,产生正面作用。笔者深知自己肩负的任务,除了传道,还有授业、解惑。

教育也有审美,善于发现工作中的美好之处,敢于突破常规,发掘美,奉献爱,摒弃落后的、急功近利的思想,鼓励个性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淡泊名利,超越自我,那么成功就离我们更近。

二、改革与创新的融合

教育改革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名师更应是时代潮流的“排头兵”,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形成风格,引领教育改革的趋势。名师应该术业有专攻,要有开阔的眼界,要塑造自己,加强修养,提高自己。于笔者看来,应该是形成气场,确立焦点。学无止境,人总是在不停的奋斗中,通过不断积累,达到从“量变”到“质变”。

在追求中改革,才是创新的基调。名师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要体现教学活动的主导性。要用当前先进的教育哲学来认识教学,从超越常规认识的、理性的、哲学的角度来看问题。从溯源寻根方面看,应该是观念的冲击和改变,跳出来,再走进去,周而复始。教师要有所期待,敢于担当,要学会传播推广自己,优化和拓展生存发展的社会性空间。

名师的生命线是课堂改革。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那么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除了及时更新观念,还得多加实践才是。由此看来,梦想与现实有时难以统一,快乐可遇不可求。让学生信服,让学生成功,教师就是成功的,再累也值得。

三、艰辛与信念同行

参加培训三年来,丰富多彩的讲座为笔者推开了一扇又一扇窗,让笔者在艰辛的探索中,坚定自己的信念,渐渐领略到教育的真谛,朝着名师的目标前行。笔者深深认为: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决定于教师;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和能力。顶着各种压力,在艰辛的求知中磨练自己,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才能有所收获,走向成功。

回忆自己的求知日子,不免有了几多感悟。2013年11月,作为中国教育学会会员,笔者去北京参加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年度大会暨“首届未来教育家成长论坛”,论坛上提到的一个话题就是:未来的中国教育,还需靠“教育家办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外行领导内行、难以整合优质资源的困境,从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

作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讲师团成员,笔者多次去过南京和上海,也去过很多高校,观摩了一些教育模式,对比之下,觉得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某些短板,亟须改革。教育的改革从来都不是风平浪静的,都必须历经挫折,这也是考验名师成长的“试金石”。

对于科研活动,笔者一向是抱着积极参与的态度,投入到各种教育理论的研讨和教育实践的观摩、运用中。从2010年在暨南大学参加“第六届省中小学校中层干部论坛”以来,笔者先后参加了五次陶行知研讨(讲师)、“幸福广东工人农民论坛”(主讲嘉宾)、省作协文学进修及副高文学职称培训、“十二五”国家级课题研讨、教育部教育学会现代学校联盟的论坛、广东教育学会年度学术讨论会等不下十几次,都受益匪浅,自觉思想提升了几个层次。

2013年元旦,笔者的个人事迹被第三次登载于“新华网·广东频道”、《潮州日报》和《潮安教育》后,笔者加紧了教育科研的步伐。在2013年11月接受潮安电视台人物专访时,笔者对自己许下了一个承诺,那就是力争在教育领域闯出一片天地,为教育服务。因此,笔者积极投入到课题研究当中。笔者深深认识到:教育科研必定是促进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进而完善自己理论体系,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重要活动,具有极强的理论操作性和实践价值。2013年作为课题主持人,笔者制订了一份实施方案,带领二十多位教师,投入到实际的研究中。作为潮安区语文学科带头人,笔者责无旁贷,必须先走一步,才能体现出“火车头”的作用,要敢于开拓,勇于创新,方能实现预期的效果。笔者意识到,作为一名农村基础教育工作者,笔者要肩负重任,但我们在课题研究方面还刚起步,在名教师领域还属于开启的阶段,未来的路还是相当漫长而又充满挑战性的。

几年来,笔者初步完成了国家级子课题“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农村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实践研究”的立项和结题,区级课题“书香校园创新发展的研究”,论文《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德育实效性》发表于《现代阅读》,《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问题及对策》获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论文评比一等奖并发表于《文理导航·教师论坛》,《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发表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探索》获得广东省教育学会中小学校长论坛征文三等奖并发表于《新疆教育》,先后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岁月如诗》等专著,主编了《蓓蕾初放》《烛光印记》《秋日诗语》等9本校本教材……笔者认为,成果是“做”出来,而非“写”出来的,这是对过程和结果的总结和反思。道路是需要用双脚去“丈量”的,边走边反思,最后做具体的归纳总结,为后面的又一个征程奠定基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小到大,聚少成多,从点到面,逐步形成自己的强项。

四、希望与动力共在

全国劳动模范李素丽说过:“认真做事能把事做完,用心做事能把事做好。”要成为名师,不能仅把教育事业看作生存的一种需要,而应该看作体验人生价值的一种追求。只有用心工作,才不会感到累,才会感到幸福和快乐。在专家学者和各位名师培训对象相伴的道路上,笔者对自己的教育生涯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做到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满意的教师,把实现人生价值和事业需要结合起来,树立志向高远、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思想,坦然面对现实,经常反思得失,使自己真正能从教育教学的理论高度去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领悟教育真谛,成為传播正能量的“使者”,以人为本,朝着名师的彼岸脚踏实地地踏进。努力奋斗时,路就在脚下。

栉风沐雨求学路,点亮心灯照一方!名师之路,注定是曲折而坎坷的,只要培养良好的心态,尽力投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在反思中进行教学再创造,为了学生的成长而鞠躬尽瘁,教育改革就会有云开日出之时。笔者坚信,自己会越走越远,取得更高一级的成绩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孔猛.远程研修:教师培训模式的当代创新[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09.endprint

猜你喜欢

改革创新措施课堂教学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