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2196例老年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8-01-24张宏丽闫抗抗彭莉蓉吴婷婷
张宏丽,闫抗抗,彭莉蓉 ,吴婷婷
药品安全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是指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1]。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国家实施ADR报告制度,即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应主动建立ADR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收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发现ADR后应详细记录和分析并上报[2]。老年人因器官功能衰退,使得老年患者用药属于特殊人群用药,与普通成人用药有所不同。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老年人用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解老年患者的ADR发生特征,本研究以西安市ADR监测中心收到的老年患者报告为研究对象,调查老年人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情况,为保障老年人用药安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西安市ADR监测中心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收到的ADR报告,从中筛选出老年人(年龄≥60岁)ADR报告,最终共2196例报告纳入分析。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统计分析方法,对报告表中的患者年龄、性别、原患疾病、引起ADR的药品类别和剂型、ADR的严重程度、关联性评价及转归等指标进行分析。应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汇总和统计,数据采用频数、百分比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报告来源 纳入分析的2196份老年人ADR报告中,2161例(98.4%)报告为首次报告,35例(1.6%)报告为跟踪报告。按报告单位类别统计,来自医疗机构1738例(79.1%),经营企业 292例(13.3%),生产企业 166例(7.6%)。
2.2 ADR类别 2196例报告中,一般的ADR报告1637例,占74.5%;新的一般ADR报告458例,占20.9%;严重的ADR报告69例,占3.1%;新的严重的ADR报告32例,占1.5%。
2.3 患者性别和年龄分布 2196例中,男女比例为1:1.24;年龄 60~96(69.76±7.78)岁;有 ADR 既往史 75 例,无ADR既往史905例,不详1216例。见表1。
2.4 患者原患疾病分布 2196例中,原患疾病中排前3位的依次为: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合计占了总疾病构成比的63.3%。由于1例患者可能患有≥2种疾病,因此,疾病累积百分比>100%。见表2。
表1 发生ADR的老年患者性别和年龄分布
表2 发生ADR的老年患者原患疾病分布
2.5 ADR关联性评价结果和病例转归 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的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中对ADR的关联性评价标准[2],2196例中,可能1061例(48.3%)、很可能 811例(36.9%)、肯定 103 例(4.7%)、无法评价203例(9.3%)、可能无关18例(0.8%)。报告转归结果为:好转 1041例(47.4%)、痊愈 982 例(44.7%)、未好转 74例(3.4%)、死亡 10例(0.5%)、不详 89例(4.0%)。2.6 引发 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2196例中,联合用药668例,占30.4%;单一用药1528例,占69.6%。报告中共涉及12种给药途径,其中静脉滴注所占比重最高,为53.1%;其次是口服给药,占35.1%。见表3。
表3 引发ADR药品的给药途径分布
2.7 引起ADR药品的类别分布 引起老年患者ADR的主要药物包括抗感染类药物596例(27.1%),心血管系统药物 556例(25.3%)和中药制剂289例(13.2%),见表4。
表4 引发ADR的药品类别分布
3 讨论
3.1 ADR报告来源和报告类型分布 本研究结果显示,有近4/5的老年人ADR报告均来源于医疗机构,来源于生产企业的不到8%,这可能是由于利益等因素,使得制药企业极少上报所生产药物的ADR。而医疗机构的医生或药师能直接与患者接触并进行详细沟通,通过这种深入的临床服务工作,能及时发现并识别潜在的用药安全问题,从而降低患者的用药风险。本研究所纳入的老年人ADR报告中,新的ADR约占1/3,均是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情况。表明当前药品说明书中内容较少,尚欠规范,用法用量过于宽泛,尤其是针对老年人用药情况,没有具体的用量指标,仅给出用量酌减的说明,这也是导致老年人ADR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3.2 老年人ADR报告的特点 通过对2196例老年人ADR报告进行分析,发现报告涉及各个年龄段,其中60~69岁年龄段发生率占了总发生率的一半以上,这可能与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口基数最多有关。报告的女性ADR发生率高于男性,与叶慧玲等[3]和潘建华等[4]的报告结果相类似,但也有研究报告男性ADR发生率高于女性[5],这可能与不同的研究地域情况有关。老年人所患最常见的疾病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6],本研究发现有超过一半的ADR报告原患疾病为上述两种老年患者常见疾病。老年患者用药属于特殊人群用药,老年人肝、肾功能、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时间与青壮年相比均有所下降,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合用的药物增多,因此,很容易发生ADR[7]。
3.3 ADR涉及的药物类别 抗感染类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和中药制剂是本研究报告的最主要的药品类别,约占整个报告数量的2/3。作为临床最常用的药品种类,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其本身的化学组成及提纯生产方面的问题,很容易引起ADR[3],且大多数的临床医生广泛使用广谱抗菌药,进一步加大了抗菌药物ADR发生率。而中药注射剂由于成分复杂和有效成分不明确等原因,使得中药注射剂容易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8]。本研究还发现,静脉滴注是最主要的给药途径,静脉滴注使药品直接进入患者血液循环系统,注射液中的内毒素、pH、微粒及渗透压等都可能诱发ADR,使静脉滴注导致的药品不良反应远高于其他途径给药[9-10]。
4 建议
为确保老年患者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采用行政干预手段,加强ADR报告和监测工作的制度建设,加大对ADR的监测力度,尤其应深入开展针对老年人ADR的专项监测工作。同时,还应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中ADR监测人员的专项培训工作,督促其履行工作职责,做好药品上市后的风险监测评估,按规定上报ADR监测结果。(2)建议医生在临床用药时,应尽量遵循“能口服不注射,能注射不输液”的用药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及个人情况选择最适宜的给药途径,尽量减少ADR的发生。对于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应实施个体化用药,尤其不可首次大剂量用药,联合用药更需谨慎,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3)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完善老年人用药剂型的研究工作,并加大对药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敦促其完善并及时更新药品说明书相关内容,切实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管理司,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M].2012:10.
[2]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81号,2011.
[3] 叶慧玲,彭元香.抗菌药物引起60岁以上老人不良反应原因及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14,9:1377-1379.
[4] 潘建华,韩莹旻,何晶.219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4:152-153.
[5] 汤松,郭雪玲,张万智,等.孝感市1721例老年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6,6:354-358.
[6] 高利平,袁长海,徐汝,等.山东省老年人疾病经济负担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1,1:91-93.
[7] 徐国华,李庆,葛红星.我院169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08:122-123.
[8] 朱峰,郭代红,袁凤仪,等.3695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5,3:158-160.
[9] 解淑琴,柯园,贾丹春.陕西省商洛市2009~2011年142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分析[J].安徽医药,2013,2:350-351.
[10] 方欢,曹怡,方忠宏,等.某院近3年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5,10:59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