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声唱法教学中普通话语音的作用
2018-01-24于雯秀
于雯秀
(厦门工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美声演唱是根据歌剧的形式而衍生出来的,并逐渐的被应用和推广,是一种特殊的声乐演唱方式,同时对歌词的吐字要求也比较高。如果美声歌曲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的吐字不清将难以使观众聆听到歌曲美妙的歌词,这也表明普通话在美声演唱中的地位。高校在美声唱法的教学中,利用普通话演唱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但是很多学生对普通话的应用认识不正确或存在较多的方言,在平时的演唱过程中也不注重吐字,导致演唱的声音不流畅,所以必须要正确认识普通话语音在美声唱法中的作用,并合理的引导学生准确的发音。
一、高校美声唱法教学中普通话语音的重要性分析
美声唱法最早起源于意大利,同时意大利的语言也被认为是美声唱法中最合适的语言形式之一,这是因为在意大利的语言中所应用的辅音比较少,同时大部分都是以元音结尾,所以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更加有利。上世纪初期,美声唱法逐渐的传入到中国,要想使西洋的音乐风格与中国的语言进行有效的结合,体现出中国的特色,最重要的就是美声演唱形式与普通话的有效结合,保证在普通话的发音过程中能够做到字正腔圆。同时这也是我国戏曲演唱中的重要原则,在唱腔演唱的过程中,需要将曲调的升降与字调的升降情况做到同步,保证发音和吐字的清晰性和准确性,进而保证美声唱法与普通话的完美结合。
“美声唱法不仅是文字与音符的组合,更重要的它是用来表达和交流思想的。”[1]而当前高校美声唱法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和学生过于强调口型,忽视普通话语音的重要作用,片面的认为只要口型做到标准同时声音优美就可以,但是对于歌曲的演唱来说,观众更加注重的是演唱者的发音和吐字。只有将中国的汉语发音与美声唱腔的有效结合,才能够更好的发挥美声唱法的感染力。所以在高校美声唱法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起普通话语音的重要作用,注意对学生发音以及吐字等方面问题的纠正和强调,提升学生的美声演唱水平。
“我国声乐的歌唱语言是以普通话为基础的歌唱语言”[2]同时我国地方的方言比较复杂,如果在美声的演唱中采用方言的形式,则会由于语音的准确性问题导致声音的共鸣位置以及歌词的方面的表达存在问题。美声演唱中应用的普通话为传统意义上的汉语言普通话,也就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北方的方言为主的一种白话文的形式。而如何实现将美声唱法与普通话语音进行有效的结合呢,就需要保证在美声唱法中注重唱法的腔调,同时保证普通话中每个字的发音,也就是我们所强调的字正腔圆。方言针对的是一个地区的语言,也只适用于一定的地区,如果超出这个地区的范围其他地区的人很难理解,但是普通话则是我国通用的语言,所有字正腔圆的普通话都能够被接受和理解,因此将美声唱法与普通话进行有效的结合也更有利于美声唱法的推广,因此在高校的美声教学中必须要重视起普通话应用的重要作用。
二、普通话语音和美声唱法具体结合的方式
(一)在语调问题上的处理
普通话中所有的音节都是有声调的,同时通过这些音节的组成也形成了语调,在这些语句中有些句子中的字需要进行加重,有些句子则需要适当的停顿,同时还有一些句子需要对其音调进行适当的降低和提升,从而使句子的意思能够更加合理的表现出来,在演唱的过程中可以有抑扬顿挫的感觉。这也表示在语调中需要注意三点内容,包括重音、停顿以及语调的升降等。
重音指的是在朗读或者说话的过程中,对句子中的部分词语进行加重,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确定需要重读和重音的位置,为了突出这些句子中的部分内容将其设置为重音[3]。同时在歌词的演唱过程中,语法重音还需要与旋律和节拍的重音联系在一起,其中节拍的强弱需要根据一定的顺序进行,通过对这些顺序和位置的强弱的不断重复和循环,在节拍中形成强度力度比较大的重音形式,这些重音形式是具有一定规律性的,通过不断的循环并保证强弱的交替,进而形成不同的节奏,而其中涉及到的节拍中的重音主要体现的是音乐律动的发展趋势。重音在美声演唱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对气息的强化而实现的,并不是突然的加重,而是具有一定情感和气息的酝酿和营造,进而保证歌曲的优美性和流畅性。
停顿指的是在歌曲中语句或者词语间的停歇,在停顿的过程中,需要演唱者能够根据文学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停顿,而不是简单的根据书面的标点符号进行停顿的,需要考虑整部作品。美声唱法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保证发音的连贯性,做好语音间的停顿和唤起,从而使美声的演唱更加顺畅。但是在高校学生的美声演唱中,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技巧,导致演唱时对字咬的太重、太死,感觉每个字都是蹦出来的,缺乏连贯性,同时中间没有必要的间歇和起伏,所以听起来缺乏优美性。在美声的歌唱过程中,停顿并不是完全的停止而是要做到声断气不断,类似于美术创作中的留白,给听众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体会音乐中更深层次的含义。
语调的升降问题需要根据不同句子的语气进行合理的调整,同时也需要结合说话者的情绪和感情等进行调整,美声演唱中必须要能够凸显出句子语调升降的变化。
(二)在语气问题上的处理
语气是人们在说话的过程中,对自身情感以及态度与语调保持一致性的表现,在表达的过程中,说话和唱歌都需要将声音的感受放在首位,这突出了语调的问题,通过句子的快慢以及抑扬顿挫等方面对演唱者情感态度进行表达。同时通过语气的表达也能够使听众受到演唱者情绪的感染。因此在美声唱法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学生语气的认识和理解,并将其与音乐的词语和结构进行有效的结合,使一些非语言形式对歌唱的表达更清晰。
(三)在语势问题上的处理
语势是在语调以及语气方面的动态展开形式,是对语气动态化的一种描述,简单的来说就是从一种语气过渡到另一种语气,或者在演唱的过程中语势存在强弱、缓急以及张弛方面的变化[4]。美声歌曲在语气的表达上更加注重的是吐字以及咬字等方面的速度问题,一般对语音的转变更加频繁,同时气息具有弹性,能够呈现出一种奔放、欢快以及激烈的感觉,使观众在欣赏演唱的过程中能够受到感染。同时加快演唱指的不是简单的提升演唱的速度,而是要保证在加快节奏的过程中还必须要保证气息的稳定性。而慢的语势表达出来的一般是一种闲适或者忧伤的情绪,在演唱的过程中需要保证音乐的流动性,不能是停滞的。
同时在美声的演唱过程中,语势中的张弛表现在节奏的缓急以及音量的大小等方面,美声演唱时需要利用长音拖腔对音乐的情感进行表达,如果在表达的过程中缺乏张弛性,将会产生一种生硬的感觉。同时在长音的演唱过程中,音调的长短还需要结合节拍,保证音节长度的合理性。此外,在美声歌曲的演唱中,还有语言稀疏以及密集的区别,对于语言的密集位置需要做收缩处理,但是对于语言的稀疏位置则需要适当的进行伸展,进而表现出歌曲的抑扬顿挫。同时在歌唱过程中曲调的强弱与歌唱者语音的音量和力度也具有直接的关系。当强音发出时,需要歌唱者必须要保证肌肉的张力以及腔体共鸣的张力,表现出更强的语势,而弱音对应的则是比较弱的语势,给人一种淡雅的感觉,所以在美声演唱中还需要保证声音的力度,即使应用的弱音的语势也能够给人一种强有力的感觉,进而提升歌唱的感染力。
三、美声唱法与生活语言的结合
生活语言是我国语言文化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要想有效的提升高校美声唱法教学的质量,在强调普通话的基础上,学生还需要能够对生活语言的内涵进行理解,了解生活语言以及普通话间的关系。同时对美声唱法中过于夸张的发音形式和规则等进行深入的了解,使其在乐曲演唱以及发音中能够提升效率。比如,我们生活语言中应用的“啊”“爱”“高”等具有相同韵母的语言,在美声的唱法中可以将这些语言设置一个统一的发音位置,同时由于每个音节都会占据一个音位,所以不会使听众对歌曲的理解和审美等造成影响。而此处的音调变化或者形式的夸张表达等都更符合乐曲演唱唱法的要求,换言之,通过将普通话与生活语言的结合,节省了教师对歌唱语言规则讲解的时间。
四、通过普通话的应用有效的解决歌唱中方言的问题
方言是地方民歌的重要标志,但是如果在美声教学中出现方言则会导致教学工作受到严重的阻碍。但是通过相关的研究表明,不同地区的方言与普通话间是存在一定联系,二者间是可以寻找到一定规律的。因此在高校美声唱法教学中普通话语音的应用还需要辩证的看待方言的问题。同时在方言的应用中还需要做到因地制宜,美声的演唱人员还需要结合现代汉语对普通话的语音与方言的发音的关系进行明确,从而探索出一条更新的条件反射链条,从而使普通话的语言转变为一种自然的语言形式,有效的解决方言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问题。
此外,为了更好的凸显出普通话在高校美声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还可以对地方的方言进行仔细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拟写普通话的学习材料,实现对普通话语音的推广。高校美声唱法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强调学生发音时的字正腔圆,同时还需要将不同类型的语言概念与形象化的内容进行统一传授,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掌握美声唱法。同时通过普通话语言教学的渗透以及地方方言特色的凸显,培养学生灵活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美声唱法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强调对美声唱法技巧的掌握,同时还需要注重学生对普通话的发音,加强对学生语调、语气以及语势等方面的训练,进而使学生逐渐的掌握相应的歌唱和发音技巧,使其可以在美声的演唱中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从而使高校美声音乐教学得到不断的发展,为社会的文化建设和文明进步奠定基础。